科研产出
吉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探讨
《农村科学实验 》 2024
摘要: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壤保育方法,对提高黑土地的质量和农业的生产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其推广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该文首先分析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现状及技术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接着探讨了具体的突破路径,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指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有效路径.


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 0~20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 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30.4%、9.0%~18.7%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5~7 d、4~6 d和2 d; 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 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 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 6叶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 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幅分别为7.5%~15.6%和5.5%~12.9%, 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农机科技推广 》 2024
摘要:一、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22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6.46亿亩,玉米总产量2.77亿吨,保持着近十年来较稳定的增长水平,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需求,但因总量供给上的短缺,近几年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吨上下浮动,受土地资源条件制约,单产提升解决供需矛盾是玉米产能提升的根本路径。


绿色木霉对甜瓜立枯病防治效果及其生理机制初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一株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Tv286对立枯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Rs)侵染引起的甜瓜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并测定了Tv286对甜瓜幼苗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Tv286处理对甜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效超过85%,能显著促进甜瓜幼苗的生长,提高幼苗的生理活性。其中以土壤施入10~6cfu/g Tv286菌剂的处理对甜瓜立枯病的防效最高,对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活性的促进作用最强。与病菌对照处理相比,其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全株鲜重、全株干重、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分别提高了51.64%、39.93%、44.49%、36.99%、119.18%、79.45%和122.73%;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40.02%、43.64%、13.85%、118.34%、105.46%和153.78%;根体积、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百分比、根比表面积分别提高了32.02%、74.18%、135.09%、34.97%和31.96%。上述结果说明,本研究的绿色木霉Tv286通过提高甜瓜幼苗生理特性,促进了幼苗生长,提高了对立枯病的抗性。
关键词: 绿色木霉Tv286 甜瓜 立枯病 生理特性 防治效果


黑土团聚体有机磷及其组分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从土壤团聚体微环境的角度研究施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磷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有机肥显著增加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磷含量以及活性有机磷(LOP)、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和中稳性有机磷(MROP)含量。黑土有机磷主要分布在<0.25 mm的微团聚体中,团聚体中等活性有机磷是团聚体有机磷的主体,有机物料的施入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磷向活性较高的形态转化,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素的有效性。


吉林省中部地区露地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及其发生动态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吉林省中部地区露地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的种类及其发生动态进行系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危害吉林省中部地区露地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共2纲6 目14科26种,其中鳞翅目害虫种类最多(57.69%),其他害虫依次为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缨翅目和蜱螨目.对春茬十字花科蔬菜危害严重的是小菜蛾、菜青虫和潜叶蝇;对秋茬十字花科蔬菜危害严重的是菜青虫和蚜虫,其中,小菜蛾发生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菜青虫与小菜蛾混合发生,发生高峰期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蚜虫在十字花科蔬菜生长中后期发生严重,9月中旬达到高峰.潜叶蝇在5月末发生量较大,进入6月后随温度升高种群数量快速降低.本研究全面地总结了吉林省中部地区露地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为吉林省十字花科蔬菜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自交系LG11的获得及抗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虫害是影响我国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玉米具有很好的抗虫性,能有效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深受种植者欢迎.但是大面积持续种植转基因玉米,会引发靶标害虫产生抗性,"多基因"策略是阻止或延缓靶标害虫抗性种群发生的主要治理策略之一.本课题组利用人工合成方法将 Cry1Ab 和Vip3Aa蛋白的主要结构域组合形成融合蛋白M2cryAb-vip3Aa,这2种杀虫蛋白在进化上没有同源性且杀虫机理存在差别,能有效降低靶标害虫产生抗性的几率.本研究拟通过转基因方法将m2cryAb-vip3Aa和bar基因串联导入受体材料,并以骨干自交系昌 7-2 为回交亲本进行回交转育,获得抗虫耐除草剂且拥有优良农艺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新材料,并对抗虫性和耐除草剂抗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将丰富现有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种质资源,并为玉米田间害虫防治和杂草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m2cryAb-vip3Aa bar 转基因 玉米


规模经营主体黑土地保护模式形成机理及组态条件分析——基于321户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吉林省4个县321户规模以上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黑土地保护模式及其要素条件的基础上,采用fsQCA方法揭示黑土地保护模式及其形成路径的组态条件。研究发现,黑土地保护模式的实现路径组态8组可分为3种类型,即激励政策驱动型、强制政策驱动型和社会网络影响自发型。研究结果表明,黑土地保护模式的形成路径主要受政策驱动影响,同时需要达到一定的保护效果,在乡邻等社会网络影响下会进一步促进农户的黑土地保护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