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株的发酵培养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21

摘要: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在华南地区流行,本试验在获得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天然弱毒株SG株的基础上,采用具有在线控制pH和溶解氧(DO)的5 L发酵罐,通过对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过程中DO值、发酵培养转速进行优化,获得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株SG株。结果显示:SG株发酵培养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中每升培养基含胰蛋白胨17.5 g、大豆蛋白胨7.5 g、酵母提取物7.5 g、葡萄糖2.5 g;SG株发酵培养的最适DO值为20%、最适转速为150 rpm,当发酵8 h活菌数达到高峰(1.27×1010 CFU/mL);以获得的优化工艺在GMP 生产车间规模化发酵生产 3 批鸭疫里默杆菌弱毒株SG株,收获弱毒菌液的活菌数均高于1.0×1010CFU/mL。本试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疫苗抗原的高效制备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 弱毒株 发酵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猪屠宰无害化集中处理模式下的技术要点分析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1

摘要:无害化处理是控制畜牧业疫情的重要措施,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密切相关。随着生猪现代化高效集约屠宰模式的发展,无害化处理也呈现出"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态势。病害猪和病害猪产品的集中,导致疫情防控难度逐年增大,因此采取规范化、科学化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变得更加重要。目前,集中处理模式下的无害化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对本文总结了目前已有的几种无害化处理技术,从技术角度分析了现存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从认定、收集、暂存及转运等几个方面对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集中处理模式下无害化处理的操作技术要点,为完善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保障食品及环境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病害猪 病害猪产品 无害化集中处理 技术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扫描电镜技术的甜玉米食味品质鉴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观察甜玉米果皮和胚乳超微结构的扫描电镜制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甜玉米食味品质的鉴评。【方法】以新鲜饱满乳熟甜玉米籽粒为材料,采用戊二醛固定法、低热干燥法和直接制样法等3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比较分析鲜玉米籽粒果皮和淀粉粒的超微结构及其差异。【结果】戊二醛固定制样法能很好地呈现甜玉米籽粒果皮细胞结构层次、厚度以及淀粉粒形态与空间分布等特征,是一种相对理想、便捷获得甜玉米籽粒果皮和淀粉粒超微结构的方法。将戊二醛固定法应用于4种类型甜玉米食味品质在超微结构水平的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甜玉米籽粒在果皮结构层次、胚乳淀粉腔隙、淀粉颗粒大小及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超微结构差异与甜玉米口感品质密切相关。【结论】戊二醛固定法是一种简便、有效获得玉米果皮及胚乳等超微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甜玉米食味品质在超微水平的鉴评以及籽粒果皮、淀粉粒等超微结构研究,为甜玉米品种改良提供方法支撑。

关键词: 甜玉米 扫描电镜 果皮 淀粉粒 超微结构 食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疫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疫病是蔬菜生产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病害,以茄果类、瓜类、芋类等受害最为严重.该病害在蔬菜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且各部位均可发病,尤以幼茎、嫩果部位受害最为严重.疫病属卵菌病害,化学药剂难以防治,给蔬菜生产和育种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根本途径之一,而抗病性鉴定、筛选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人工接种方法,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筛选抗性种质,有利于亲本选择、缩短育种进程和提高抗病育种效率.为深入了解蔬菜对疫病的抗性情况和高效种质资源鉴定、筛选方法,对蔬菜疫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主要蔬菜疫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比较,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蔬菜抗疫病育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疫病;抗性鉴定;茄果类;瓜类;芋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的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冰鲜杂鱼可加速动物生长,但饲料利用率低,对水体环境和食品安全形成极大威胁.与冰鲜杂鱼相比,配合饲料的营养全面均衡、饵料系数低、对水体污染小、有益于动物健康,能够降低病害发生.文章综述冰鲜杂鱼的优势和弊端,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的最新研究进展,旨为推进配合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冰鲜杂鱼;配合饲料;水产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科研事业单位青年干部交流轮岗的思考

办公室业务 2021

摘要:本文从探寻科研事业单位中管理干部交流轮岗的必要性入手,从交流轮岗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障碍,对症下药,从组织及个人层面寻找在科研事业单位中,青年干部交流轮岗工作更加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科研事业单位 青年干部 轮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蒂蛀虫成虫对LED光的趋性及其繁殖响应特征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成虫对不同LED光的趋性行为反应,初步筛选出该虫趋光性不同的光色并进一步研究其对成虫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发特异性强且绿色高效的荔枝蒂蛀虫灯光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对比实验法,测试了荔枝蒂蛀虫雌蛾对9种供试光源的趋性行为反应,并进一步研究夜间LED光照射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交配率、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荔枝蒂蛀虫雌成虫对不同LED光的趋光反应率由高到低为:蓝(445~450 nm)>紫(400~405 nm)>红(655~665 nm)>蓝绿(475~480 nm)>橙(600~605 nm)>绿(515~520 nm)>黄(570~575 nm)>白(400~700 nm)>黑暗>紫外(365 nm),试虫对紫外光表现出明显的避光性,对7种单色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趋光性,其中对黄光和白光的趋光率在50%以下。在繁殖生物学方面,夜间50 lx的LED黄光和白光持续照射能使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交配率由93.75%降低至50%以下,且产卵前期延长,雌蛾产卵量显著降低。此外,夜间不同LED光源照射能抑制已交配荔枝蒂蛀虫雌蛾产卵活动,白光照射组的单雌日均产卵量降低程度最大,为50.71%,黄光次之(48.96%),蓝光最小,为38.06%。综上所述,荔枝蒂蛀虫雌蛾对LED白光和黄光的趋光性较弱,夜间适当的LED白光(400~700 nm)和黄光(570~575 nm)持续照射可有效降低成虫交配率和繁殖力,该结果对促进LED白光干扰防控荔枝蒂蛀虫技术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LED光 光行为反应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滇西南沧源县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10-2019年通过灯诱监测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沧源县白背飞虱的越冬种群、灯诱种群及田间种群发生特征,并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以成、若虫在再生稻、落粒稻上越冬,越冬虫量最高可达1 600头/667 m2,越冬虫量大小与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3);(2)白背飞虱灯诱高峰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及9月,灯诱峰期和诱虫量在不同年份之间差异较大;随着白背飞虱不断迁入,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呈增长趋势,一般于5月底至6月初田间种群数量最大,构成田间种群的危害高峰,而水稻抽穗之后,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向外迁出,9月水稻进入成熟收割期,外地回迁的灯诱峰次虽虫量较大,但对当地水稻威胁较小;(3)沧源县白背飞虱田间最大虫量与5月累积灯诱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70),与越冬虫量以及3、4月累积灯诱虫量无显著关系,5月累积灯诱量又与5月降雨存在显著正相关(r=0.758),说明5月迁入虫源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为害的关键因素。明确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当地白背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滇西南 白背飞虱 种群特征 影响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γ-氨基丁酸和2-乙酰-1-吡咯啉代谢通路在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结合代谢组和转录组技术,分析香稻和非香稻不同发育时期籽粒中γ-氨基丁酸(GABA)和2-乙酰-1-吡咯啉(2AP)代谢通路主要化合物和基因的动态变化,为高含量GABA和2AP的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优质香籼稻美香占2号和优质籼稻黄华占花后8d(乳熟期)、花后15d(蜡熟期)、30d(完熟期)的脱壳籽粒和花后40d收获的籽粒的精米,对各样本采用LC-MS/MS和RNA-seq技术进行代谢产物检测和转录表达分析,分析两个水稻品种GABA和2AP代谢通路相关化合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含量变化特征。【结果】代谢组数据PCA分析表明两个水稻品种乳熟期籽粒和花后40d收获的籽粒的精米明显分离,蜡熟期和完熟期籽粒分离不明显。代谢组共鉴定出623种代谢物,四个时期差异代谢物合计161个。GABA和2AP通路中9个代谢物被检出,两个水稻品种的相关代谢物变化趋势相似,其中腐胺主要定位于籽粒的糊粉层,而亚精胺在内胚乳特异累积。转录组共检出3.3万个左右基因,其中检出GABA通路18个酶中的14个酶对应的基因有较高的表达水平,除Badh2外其他基因均不是差异表达基因,同一基因在两份水稻材料中的表达水平和变化趋势相似,GAD1、GABA-T1、DAO4和PAO4在相应同源基因中表达水平较高。黄华占籽粒中L-精氨酸和腐胺的代谢在蜡熟期已基本结束,美香占2号在籽粒整个发育期具有持续较强的多胺降解水平。美香占2号籽粒具有合成2AP的物质基础,多胺降解途径和谷氨酸-脯氨酸转化通路同时有助于2AP的积累。【结论】水稻籽粒GABA代谢以降解为主,GABA-T1和GABA-T2共同调控GABA的降解。GABA相关代谢物主要集中在糊粉层,黄华占籽粒中代谢物分布和基因表达特征与美香占2号相似,美香占2号籽粒成熟过程中具有持续较高的线粒体活性。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2-乙酰-1-吡咯啉 籽粒发育 香稻 代谢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与钻喙兰(Rhynchostylis retusa)远缘杂交种子无菌播种及后代表型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与钻喙兰(Rhynchostylis retusa)进行属间正反远缘杂交,杂交组合共计36个,获得远缘杂种后代141株。采用无菌播种技术和性状调查的方法分别对种子和杂种后代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6个杂交组合共杂交180朵花,有12个组合座果,共获20个果荚,座果率为11.1%;2)在座果的12个组合中,仅有1个组合PR01的种子在诱导培养基上萌发,而其他11个组合的果荚可能由于发育不充分、种胚未能形成,导致种子不能萌发;3)PR01的种子在诱导培养基M1、M2、M3等3种培养基上均能萌发,在增殖过程中,BA2.0~3.0mg/L及Ad 2.0~3.0mg/L有利于PR01原球茎的增殖,同时生根培养基T2适宜PR01壮苗生根;4)PR01远缘杂种F1无论在数量性状上,还是在假质量性状上大都介于双亲之间,遗传了双亲的特性,但开花期不一致,其种植3年后其开花率为15.6%,而亲本全部开花且整齐一致。PR01植株及开花性状总体上趋于蝴蝶兰。

关键词: 蝴蝶兰属 钻喙兰属 远缘杂交 亲和性 杂种F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