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mSTⅠ-linker-LTB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免疫保护试验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7 CSCD
摘要: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拼接成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mSTⅠ-linker-LTB融合基因,并定向克隆到pET-32α(+)中,转化宿主菌(E.coli)BL21(DE3)。重组菌经1mmolLIPTG诱导,在30℃下,5h时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37kD)达到高峰,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30%。表达产物主要存在包涵体中,经Westernblot鉴定呈阳性。乳鼠胃内接种实验证明,融合蛋白无野生型STⅠ的生物毒性。将融合蛋白与矿物油乳化后免疫ICR小鼠,对K88、K99、987P和F41的保护率分别为83.3%、100%、66.7%和66.7%。
关键词: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mSTⅠ-linker-LTB融合基因 表达 免疫保护


小麦与赤霉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让小麦科技工作者对小麦与赤霉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互作过程中寄主相关的防卫反应基因、赤霉病菌的致病机理及抗病转基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小麦赤霉病抗性是由2~3个主效基因和几个微效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在3BS、5A、6BS等染色体上均发现了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QTLs。其中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直接用于小麦抗赤霉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运用双向电泳、cDNA文库构建、抑制差减杂交文库构建等方法已经分离到很多受赤霉病菌诱导的抗病相关蛋白(或基因),如:-β1,3-葡聚糖酶、病程相关蛋白、细胞色素P450及几丁质酶基因等。通过小麦转基因,已经获得了小麦对赤霉病菌的初步抗性。但是这种抗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延迟赤霉病菌的侵染,而最直接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还有待于发掘和验证。


风鹅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风鹅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传统风鹅的工业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HS-SPME-GC-MS),对加工过程中各工艺点风鹅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风鹅加工各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成分、种类、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原料和腌制的鹅肉中分别检测到43和63种风味化合物;在风干1d、2d和3d的鹅肉中分别检测到50、61和62种风味化合物。这些成分可归类为:酯类、醛类、酮类、醚类、醇类、羧酸类、烯烃、烷烃、芳香族、杂环类化合物。在风鹅成品的风味成分中,烯烃类、酮类、醛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分别占化合物总数的39.67%、14.20%、12.12%和8.27%。【结论】风鹅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总峰面积大幅增长,风干3d达到原料肉3倍以上,尤其是烯烃、醛、酮、芳香族等化合物最为显著,这类物质对形成风鹅特有的风味起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 风鹅 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 挥发性风味成分


杂交棉苏杂118的SSR指纹图谱构建
《江苏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筛选了217对SSR引物,共有12对引物在两个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其中有7对引物在两亲本间扩增出大小不同的带,且这些标记位点在F1中均表现为杂合带,为共显性标记;另外5个引物的F1带型与母本或父本一致,为显性标记。构建杂交棉苏杂118的SSR指纹图谱,为该品种的真伪鉴定和纯度检测提供了分子依据。


~(60)Co-γ射线对草莓匍匐茎植株辐照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采用3种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5个草莓品种的匍匐茎植株,对辐照引起的致死、损伤和生长抑制效应以及新的匍匐茎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30~80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后,5个草莓品种的匍匐茎植株均有死亡,死亡率在22%~88.7%,且各品种的死亡率均有随着剂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但不同品种的死亡率随剂量变化的具体表现不同;植株叶片均有畸型现象发生;植株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植株高度和植株冠径的变化因品种和辐照剂量而异;匍匐茎发生率和匍匐茎数量显著下降。不同草莓品种对60Co-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不同,"章姬"最敏感,"宝交早生"、"春旭"、"圣星"次之,"硕丰"最不敏感。章姬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应在30Gy和50Gy之间,宝交早生、春旭和圣星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应在50Gy和80Gy之间,而硕丰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应在80Gy以上。


国内外农药剂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江苏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农药剂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农药剂型使用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缓释剂是农药剂型发展的方向。


黑碳对土壤中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吸附试验及降解试验分别测定了农药毒死蜱在添加不同含量两种黑碳的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和降解动态,以阐明黑碳对土壤中农药降解的影响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黑碳土壤对农药毒死蜱的吸附随黑碳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强,而毒死蜱的降解则逐渐减缓,高温下燃烧制备的黑碳(BC850)具有更大表面积和微孔性,对农药的吸附作用更大,延缓毒死蜱土壤降解作用也更明显。土壤中添加黑碳BC450含量为0.1%~1.0%时,毒死蜱降解半衰期为31.6~47.5d,分别为对照土壤的1.3~1.9倍;黑碳BC850添加浓度为0.1%~1.0%时,土壤中毒死蜱降解半衰期为31.5~71.5d,分别为对照土壤的1.3~2.9倍。说明土壤中含少量黑碳可增强对农药毒死蜱的吸附作用,进而降低毒死蜱的微生物可用性,延缓其土壤降解,这种影响作用程度与黑碳的含量和性质有关。


ENVISAT ASAR数据用于大区域稻田识别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高级合成孔径雷达(ASAR)获取的中等分辨率宽幅模式(Wide-Swath Mode)数据提取了江苏省中北部地区的稻田分布信息。通过分析和比较稻田与其他地物的VV极化后向散射时域变化特征,选择合适的阈值和条件,利用阈值分类算法从多时相宽幅模式影像中提取稻田,并结合地面水稻样方,对稻田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ASAR宽幅模式数据进行大区域范围的稻田识别,其精度达到73.68%,为利用中等分辨率雷达数据进行大区域水稻长势监测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利用“02428h”的eui基因选育长穗颈不育系
《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隐性长穗颈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改进作用。


兔出血症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7 CSCD
摘要:按照GenBank上公布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RHDV发病兔的新鲜肝为材料,提取总RNA,进行cDNA的合成和PCR扩增,结果能扩增出与预期的269bp大小一致的片段,该产物序列与公布的RHDV基因序列同源性95.8%~98.5%。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出RHDV,其最小检出RHDV的RNA浓度为1.66ngμL,敏感性为血凝试验(HA)的4×104倍,表明已成功地建立了RHDVRT-PCR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和HA对兔出血症发病兔各组织脏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发病死亡兔各脏器中,HA检测阳性的病料为肝脏、肾脏、脾脏、血液和肺,而RT-PCR检测除粪便外,其它均为阳性;该方法还能够检测出-20℃保存12个月的阳性病料。表明RT-PCR方法检测RHDV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不仅可用于RHD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而且在兔肉等兔类产品的检疫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RHDV) RT-PCR 病毒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