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无花粉观赏向日葵新品种‘闽葵4号’

园艺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闽葵4号’是以观赏向日葵品种‘GS08’为母本,自交系‘M1R3-1’为父本,经杂交选育的观赏型向日葵新品种。舌状花瓣黄色,管状花黑色,无花粉。单干型,生长势强,适应性广,生长期短,可四季种植,秋植生育期84~89 d,株高106~136 cm。花盘径7.1~7.5 cm,花径14.6~15.8 cm,花瓣34~48枚,瓶插寿命10~14 d,切花产量9~12万株·hm-2,可作为切花或庭院景观种植观赏。

关键词: 观赏向日葵 无花粉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渣栽培料组合对草菇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甘蔗渣栽培料组合对草菇子实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渣替代棉籽壳20%处理草菇子实体产量比其他处理高出7.73%~32.74%,且其他其它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与其他处理相比,20%替代处理草菇子实体中氨基酸总量提高15.81%~19.33%;20%替代处理的草菇子实体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高于α-酪蛋白和卵清蛋白2种食用蛋白,显示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草菇 甘蔗渣 氨基酸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育茶树品种生育期与生化成分比较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茶叶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相同生态、栽培条件下,对相同树龄的福建省40个通过国家、省级审(认、鉴)定的茶树品种进行连续2年的春梢物候期调查、生化成分检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6个乌龙茶品种中,31%为早生种,46%为中生或中晚生种,23%为晚生种;在14个绿茶品种中,29%为特早生种,7%为晚生种,其余64%为早生或中生种;各品种间存在显著的芽期差异,为生产用种芽期搭配提供了有利条件。参试品种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0%~52%,茶多酚9.8%~20.8%,游离氨基酸3.0%~6.8%,咖啡碱2.9%~5.0%,说明各成分含量在品种间具有较大差异。参试的40个品种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早春毫、政和大白茶、霞浦元宵茶和悦茗香4个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其他36个品种聚类可分为铁观音类群、闽南类群、福鼎大白茶类群和黄旦类群等4类。本研究结果为茶叶生产用种的多样性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 福建 茶树品种 生育期 生化成分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对南方黄泥田磷库及其形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福建黄泥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效磷、全磷演变及磷库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年份,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效磷与全磷含量呈年际上升趋势,单季稻年份则呈年际下降趋势,而不施肥(CK)则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较试验前土壤下降了64.9%。试验第26年,与CK相比,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秸秆还田(NPKS)处理的土壤总无机磷(TIP)含量增加了46.2%114.2%、总有机磷(TOP)含量增加了16.0%41.8%、全磷(TP)含量增幅为29.2%73.8%,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其中均以NPKM处理增幅最大。与试验前土壤相比,CK处理的土壤无机磷总含量降低,但有机磷总含量增加,其中无机磷以Al-P组分的耗竭速率相对最大,而有机磷以中等稳定性组分增幅相对最大;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提高了Al-P与Ca-P在全磷中的比例,而降低了各有机磷组分在全磷中的比例;与试验前土壤相比,各处理总无机磷/总有机磷(TIP/TOP)的比值均呈下降趋势,但施肥的降幅较低,尤其是NPKM处理,TIP/TOP比值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黄泥田不论施肥与否,土壤中有机磷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NPKM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效磷、无机磷、有机磷库含量最为明显,但NPKS与NPK处理的无机磷库与有机磷库组分含量无明显差异。拟合方程显示,双季稻栽培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7.56 mg/kg、单季稻栽培模式下有效磷含量为16.94 mg/kg时,作物产量可达最高。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无机肥配施 黄泥田 全磷 有效磷 无机磷 有机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薯瘟菌对甘薯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被薯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后的响应,以抗病品种‘湘薯75-55’和感病品种‘胜利百号’为材料,对甘薯叶片的光合特性和叶绿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薯瘟菌侵染后,‘胜利百号’叶片的细胞膜透性(MP)明显增大,叶绿素(Chl)含量下降,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内源ABA含量急剧升高,且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叶绿体数目减少、膨胀模糊、基粒片层松散解体以及淀粉粒变小;而‘湘薯75-55’的各个指标变化不大,细胞膜结构完整,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因此,薯瘟菌侵染后不同抗病品种甘薯叶片在光合特性和叶绿体结构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甘薯 薯瘟菌 叶片 细胞膜透性 叶绿体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参与水稻光合作用的PsbR3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水稻光合作用蛋白中各基因的表达模式.采用RT-PCR和定量realtimePCR数据分析水稻不同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saK和PsbR3基因仅在茎、叶等绿色组织表达,而胚、胚乳部分均不表达.通过其启动子克隆、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以及农杆菌介导转化后,GUS组织染化分析和GUS荧光定量分析表明,两启动子均为组织特异性优势表达,PsbR3启动报告酶GUS在叶片中的表达活性为Actin启动子的3.29倍,而PsaK启动报告酶GUS在叶片中的表达活性低于Actin启动子的.这些初步结果提示,PsbR3启动子决定水稻绿色组织茎叶的优势表达,PsbR3基因可能参与水稻光合作用.

关键词: 光合作用 启动子 绿色组织特异表达 Gus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肥料“宁盾”对大豆疫霉病的防效及对毛豆的促生作用

上海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生物肥料"宁盾"对大豆疫霉病的防效及对毛豆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用量"宁盾"处理后,大豆出苗率无显著差异,甲霜灵锰锌处理则降低了大豆的出苗率。"宁盾"不同用量对A地大豆疫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450L/hm~2用量防效最好,为36.54%。"宁盾"对大豆亦有较好的促生作用,尤以450L/hm~2用量最佳,A地和B地叶面积平均增量19.04%,株高平均增量23.40%,产量平均增量89.32%。化学农药甲霜灵锰锌对大豆疫霉病基本没有防治效果,对毛豆也没有促生作用。

关键词: 大豆 生物肥料 宁盾 大豆疫霉病 防治效果 促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曲霉种间产色能力比对与高产色素菌株的筛选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筛选高产色素的红曲霉菌株,探讨红曲霉菌株产色素能力以及红曲霉遗传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红曲霉更好的应用奠定基础。对41个红曲霉菌株进行固态发酵法研究其在发酵过程中产色素的能力,并结合ISSR分子标记对红曲霉以及高产色素的红曲霉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在产色素能力的研究比较中,41个红曲霉中的紫色红曲霉、橙色红曲霉和红色红曲霉相对于丛毛红曲霉、烟灰色红曲霉和白色红曲霉而言,具有更好的产色素能力,且紫色红曲霉相比较橙色红曲霉和红色红曲霉而言,高产红曲色素以及高产各个色素组分的能力更胜一筹,丛毛红曲霉在这6个种中产红曲色素能力最差,同种内的不同菌株产色素能力也差异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红曲霉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种内聚类分析则显示高产色素的红曲霉菌株并不一定聚在一起。

关键词: 红曲霉 红曲色素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州市菜地土壤和蔬菜砷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福州市主要菜地土壤和蔬菜的As含量及其健康风险,采集福州市郊区及周边县市菜地耕作层土壤样品98份、蔬菜样品111份,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砷含量。结果表明:福州市菜地土壤As含量范围为1.16~26.94 mg/kg,平均6.02 mg/kg,区域土壤As分布:马尾开发区>连江县>晋安区>长乐市>闽侯县;菜地蔬菜As含量范围为nd~0.0575 mg/kg,均值为0.0080 mg/kg,蔬菜砷对福州市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风险;韭菜、豌豆苗、生姜和茼蒿吸收As的能力较强;紫菜薹、叶菾菜、菠菜、冬寒菜、大蒜、大白菜及大部分根茎类蔬菜、瓜果类蔬菜吸收As的能力较弱。

关键词: 土壤 蔬菜 健康风险 抗污染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生芽孢杆菌BS2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与定殖相关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植物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S2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β-1,4-endoglucanase gene,eglS),探明BS2中该基因与定殖的相关性。【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S168基因组为模板扩增组成型启动子rpsD。依据芽孢杆菌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BS2基因组为模板扩增eglS。将rpsD启动子基因和eglS片段用T4连接酶连接,并对连接产物进行PCR扩增,得到eglS表达盒片段。将表达盒片段插入穿梭载体pGFP4412用以构建eglS过表达质粒。设计引物扩增eglS的同源重组片段,与具有单交换功能的整合载体pMUTIN-GFP+连接构建敲除质粒。eglS的过表达质粒和敲除质粒转化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分别获得过表达突变体和敲除突变体。将过表达质粒转化敲除突变体感受态细胞获得互补突变体。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CR、平板酶活力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突变体。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测定突变体和野生菌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活力,同时采用定量灌根接种法检测不同菌株30 d内在小白菜各组织中的定殖数量。【结果】获得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荧光的过表达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PCR检测结果表明敲除突变体中能够扩增出675 bp的目的条带,而以野生菌株和整合载体DNA为模板扩增时没有对应条带,成功得到敲除突变体。野生菌及各突变体β-1,4-内切葡聚糖酶平板活力检测结果显示,野生菌BS2只有一个水解圈且透明,过表达突变体与互补突变体有大于野生菌的双水解圈,内圈的水解圈透明,外圈的水解圈不透明。敲除突变体沿菌体边缘也有一个小水解圈。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分析结果证实野生菌及突变体间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过表达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中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增高,分别是野生菌的111和82倍;敲除突变体中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野生菌BS2几乎为0。突变体与野生菌在小白菜体内定殖数量以及酶活力检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小白菜组织以及相同的分离时间内,敲除突变体的定殖数量最少,其在根茎叶中的定殖数量与其他菌株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敲除突变体的酶活力也显著低于其他菌株(P<0.05)。过表达突变体的酶活力以及在小白菜体内的定殖数量在P<0.05水平上显著高于敲除突变体和野生菌,互补突变体的酶活力和在小白菜体内的定殖数量与过表达突变体基本一致。【结论】内生芽孢杆菌BS2菌株β-1,4-内切葡聚糖酶的活力高低与其在小白菜体内的定殖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表达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在定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关键词: 内生芽孢杆菌BS2 β-1,4-内切葡聚糖酶 过表达 基因敲除 定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