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高产田施肥效应及推荐施肥量研究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效应,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对紫花苜蓿氮、磷、钾肥合理配比施肥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紫花苜蓿产量及蛋白总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钾>磷>氮,对建植3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磷>钾>氮,建植2与3年苜蓿交互效应均表现为氮磷>氮钾>磷钾。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钾>磷,对建植3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磷>钾。建植2年苜蓿氮磷肥互作效应明显优于氮钾、磷钾互作;建植3年苜蓿氮磷、氮钾交互对苜蓿蛋白总量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磷钾交互。采用频度分析法,通过模拟寻优,得出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7522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56.27~67.51 kg·hm~(-2)、磷77.69~90.48 kg·hm~(-2)、钾76.43~87.18 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9234.1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46.75~57.66 kg·hm~(-2)、磷80.15~92.28 kg·hm~(-2)、钾57.79~69.74 kg·hm~(-2);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115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6.35~77.48 kg·hm~(-2)、磷79.34~92.87 kg·hm~(-2)、钾73.68~85.38 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656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8.44~79.50 kg·hm~(-2)、磷72.74~85.96 kg·hm~(-2)、钾50.68~61.61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玉米新品种在定西旱作农业区的引种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在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区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6个玉米新品种进行引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6个玉米新品种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均能正常成熟。其中以强盛51号折合产量最高,为16 247.2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52.1%;金穗701次之,折合产量为15 869.4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48.6%;金穗612、金穗185、玉源7879分别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8.8%、17.9%、17.3%。这5个玉米新品种综合性状良好,双穗率高,丰产性及适应性好,可在定西市旱作农业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施用沼液水稻油菜轮作耕层土壤的细菌多样性PCR-DGGE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采用PCR-DGGE克隆测序技术,分析沼液连续施用水稻油菜轮作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等。通过DGGE图谱分析得出,沼液连年施用不利于丰富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当连续3 a沼液施用总量控制为339.31~396.81 t/hm2时,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加,种群功能丰富、信息复杂、种群稳定,过高或过低施用沼液都会显著降低细菌群落多样性;通过UPGMA分析表明,长期连续施用沼液后土壤细菌遗传相似性降低,细菌种群结构变化越来越大。
关键词: 水稻 油菜 轮作 沼液施用量 土壤细菌多样性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全面掌握甘肃冬小麦的品质状况,以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100个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AACC国标分析方法对其籽粒蛋白质品质、磨粉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冬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但面筋强度较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较短,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较小,加工品质与国内主产麦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商品率低.甘肃冬小麦品种整体以中筋小麦为主.建议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加强对品质性状的选择,以进一步提升小麦品种质量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油菜拌种对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
《西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防控油菜病虫害,提升春油菜优质高效生产水平,以油菜菌核病和油菜跳甲为防治对象,在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选择咯菌腈与吡虫啉、噻虫嗪混合或单独拌种,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拌种处理对油菜的出苗率有一定影响,其中杀虫剂拌种对油菜出苗率的影响大于杀菌剂;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拌种对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均高于单独拌种;吡虫啉+咯菌腈拌种对油菜跳甲、春油菜菌核病的防效最高,分别可达66.80%和72.98%。春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梯度式增加,拌种防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综合产量分析,最佳播种密度为28.5~34.5万株/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苣荬菜护绿工艺及护绿保脆剂复配优化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优化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护绿工艺条件及护绿保脆剂配方,以野生苣荬菜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研究碱液浸泡及漂烫条件对叶绿素保留率的影响,优化苣荬菜护绿工艺条件;同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D-异抗坏血酸钠浓度、植酸钠浓度、碳酸氢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对苣荬菜叶绿素保留率和硬度的影响,优化护绿保脆剂复配配方.结果表明,无水碳酸钠浓度1.0 g/L,浸泡时间30 min,料液比1∶15,漂烫时间60 s,漂烫温度92℃条件下野生苣荬菜叶绿素保留率最高;最佳护绿保脆剂配方为D-异抗坏血酸钠质量浓度4.0 g/L,植酸钠质量浓度0.1 g/L,碳酸氢钠质量浓度4.0 g/L,氯化钙质量浓度0.8 g/L,此条件下苣荬菜叶绿素保留率和硬度均最高,分别为88.29%和3.62N.
关键词: 野生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 护绿保脆 叶绿素保留率 硬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