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冷冻-复温过程中葡萄细胞结晶变化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低温显微镜系统对葡萄进行了冷冻-复温实验,研究了葡萄细胞在冷冻-复温过程的结晶变化。通过分析冷冻-复温过程的葡萄细胞显微图像、细胞体积、内压、渗透率的变化,发现:葡萄细胞的结冰温度随冷冻速率的增加而降低;葡萄细胞的体积变化总趋势是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由于细胞内自由水体积的变化,在-5~0℃细胞体积会有所增大。在14℃/min、50℃/min冷冻速率下细胞体积分别减小了54.5%,26.3%。冷冻速率越大,细胞体积变化越小;冷冻过程中葡萄细胞的渗透系数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冷冻速率的降低而降低。在葡萄细胞的冷冻-复温过程中,提高复温温度能有效减少细胞的破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冻-复温过程中葡萄相变过程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葡萄在冷冻-复温过程的相变过程变化,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系统对葡萄果肉进行冷冻-复温实验。通过改变葡萄试样冷冻-复温过程的速率、次数、时间间隔、速率梯度以及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速率等实验条件,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热流曲线,对比冷冻-复温过程中的相变潜热、相变结束点、相变开始点以及相变峰值等参数变化,得到不同条件下冷冻-复温过程对葡萄试样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冷冻过程中速率越大对应的结冰点温度越低,时间越短。增加复温速率梯度能有效提高冰晶融化相变过程的潜热、峰点温度和结束点温度。复温速率由2℃/min变化到20℃/min过程中相变潜热增加了1.79倍,相变峰点温度增加了0.94倍,相变结束点温度增加了5.07倍。该研究对果蔬冷冻-复温过程后的品质恢复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食用级木醋液对鲜活海参保鲜效果的研究
《食品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木醋液应用到海参贮藏保鲜的效果及有效浓度,配制了体积分数为0.5%、1.5%、2.5%和3.5%的食用级木醋液对鲜活海参进行浸渍冷藏(0℃)处理。通过定期测定其在贮藏过程中的感官特性、自溶酶活性、营养指标(含水量、可溶性蛋白)以及鲜度指标(p H、挥发性盐基氮)来评价各个浓度木醋液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0.5%的木醋液保鲜效果较好,能够减缓海参感官品质的降低,将海参的p H值和水分含量控制在稳定的水平,抑制海参自溶,同时能延缓TVB-N含量的增加(至15 d为19.64 mg/100 g),降低蛋白质的损失;1.5%、2.5%和3.5%的木醋液能够明显抑制TVB-N含量的增加(至15 d<18 mg/100 g),经其处理过的海参感官品质在前期和中期(0 d~9 d)内低于对照组,且贮藏期间p H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大量溶出。因而初步判断0.5%的木醋液对延长鲜活海参贮藏期有一定效果,而1.5%以上的木醋液浓度不适宜鲜活海参的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催熟剂乙烯利在番茄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食品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在番茄及土壤中乙烯利的顶空-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研究了其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利用乙烯利在碱性水溶液中受热并快速分解成乙烯的特点,结合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检测。结果表明,在0.025,0.05和2.0 mg/kg三个添加水平下,乙烯利在番茄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93.0%~109.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5.0%。乙烯利在三地番茄及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9~8.2 d和1.3~4.5 d,表明乙烯利消解速率较快;采用85%乙烯利可溶性粉剂,分别按低剂量1 700倍稀释液和高剂量1 133倍稀释液于番茄果实生长至1/3时各施药1次,在收获期时乙烯利在番茄中残留量的最大值为0.682 mg/kg,低于我国制定的乙烯利在番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2 mg/kg)。
局部循环供氧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分散污水效果
《环境工程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局部循环供氧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农业示范区分散污水,系统采用沉淀池和循环池交替回流技术,并对该工艺处理分散污水的效果进行应用研究。在平均处理量100 t/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0 d,稳定运行2年结果表明:工艺对化学需要量(COD)、氨态氮(NH3-N)、总磷(TP)和固体悬浮物(SS)的去除率分别为64.9%、64.4%、72.0%和72.3%;出水COD、NH3-N、TP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4.7,9.2,0.79,16.7 mg/L,出水符合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中的一级B标准,符合分散污水处理要求。
关键词: 分散污水 厌氧水解 局部循环供氧 生物膜 交替回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处理对新疆厚皮甜瓜贮藏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4种不同贮藏条件(-1~0℃条件下5×10~(-6)m~3/m~3(以空气计)臭氧处理和5~6℃条件下2×10~(-6)、4×10~(-6)m~3/m~3臭氧及2%~5%O_2结合2%~4%CO_2处理)对新疆厚皮甜瓜贮藏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贮藏过程中每15 d测定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pH值、果肉硬度、还原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贮藏68 d统计所有处理组甜瓜的腐烂和冷害情况。结果表明:低温冷藏(-1~0℃)条件下的甜瓜呼吸强度最低,但是出现了冷害现象,68 d时冷害指数为39%;贮藏于5~6℃条件下每日通入30 min2×10~(-6)m~3/m~3臭氧气体的甜瓜贮藏效果好于对照组,贮藏于5~6℃条件下每日通入30 min 4×10~(-6)m~3/m~3臭氧气体的甜瓜贮藏效果最好,其中呼吸高峰延迟出现,且呼吸强度降低,同时乙烯释放速率最小,还原糖含量、果肉硬度和POD活性较高,68 d时的腐烂指数仅为0.318;5~6℃环境下的气调(2%~5%O_2)甜瓜可滴定酸含量最高,与其他处理组的差异性极显著(P<0.01);对照果实贮藏效果最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包装对甜椒贮后货架期挥发性物质及理化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椒鲜果为原料,运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甜椒10℃冷藏15 d后进行常温贮后货架期间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探究不同包装(无包装对照、微孔袋、20μm聚乙烯袋包装)对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果实质量损失率、VC含量、糖酸比等指标分析不同包装对甜椒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区分不同包装方式、不同贮后货架期的甜椒整体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得出,甜椒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和醇类物质,且随着贮后货架时间的延长,酯类物质不断减少,而醇类物质则不断上升,对照、微孔袋、20μm聚乙烯袋3组酯类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47.33%、23.43%和51.39%,醇类相对含量分别上升了68.73%、56.80%和72.96%,说明微孔袋包装可以有效延缓酯类物质的损失以及延缓醇类物质的增加,有效改善甜椒常温货架期间的香气成分,其保鲜作用优于对照和20μm聚乙烯袋组;相同贮后货架期下微孔袋组的VC含量和糖酸比均最高,微孔袋、20μm聚乙烯袋包装组之间质量损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孔袋包装对甜椒贮后货架期理化品质的保鲜作用优于对照和20μm聚乙烯袋组。
关键词: 甜椒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包装 挥发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