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减量后移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氮肥减量和后移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2014年早季、晚季,设置不施氮肥(T1)、习惯施肥法(对照,T2)和2个氮肥减量后移处理〔三控施肥法(T3)、氮肥重度后移(T4)〕共4个处理,测定水稻群体动态、物质生产、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等指标.[结果]与T2处理相比,早季T3、T4处理稻谷产量分别增加8.8%和12.0%,晚季分别增加12.7%和18.4%.早晚两季,T3、T4处理总吸氮量、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肥生产力均较T2处理显著提高.T3、T4处理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在穗分化前比T2处理缓慢,此后则大幅加快.T3、T4处理分蘖成穗率较T2处理分别提高5.5~6.8、18.3~19.4个百分点.与T2处理相比,抽穗期T3、T4处理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1.5%和35.4%,叶片含氮量分别提高27.7%和50.8%;早季库容分别扩大12.7%和19.4%,晚季库容分别扩大18.3%和47.6%.与T3处理相比,T4处理产量早季、晚季分别增加3.0%和5.0%,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11.5、13.9个百分点,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含氮量分别增加21.5%和18.1%,库容分别扩大6.0%和24.8%,但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8.0%和26.0%.[结论]氮肥减量后移使水稻源和库显著扩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关键词: 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作物生长率;源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在犬细小病毒基因分型中的比较
《中国兽医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建立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犬细小病毒2型(CPV-2)2种不同熔解曲线技术基因分型方法,并通过比较其熔解温度差异(△Tm)评价不同方法对犬细小病毒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分型鉴别能力。结果显示,探针熔解曲线聚合酶链式反应(FMCA-PCR)方法中不同SNP位点之间熔解温度差异(△Tm)均大于3℃,而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聚合酶链式反应(HRM-PCR)方法中熔解温度差异(△Tm)只有0.2~0.6℃。临床30份CPV-2核酸样本基因分型结果显示,FMCA-PCR方法的准确率为100%;而HRM-PCR方法准确率为96.6%(未形成杂合子前)。虽然HRM-PCR方法中不同SNP位点之间熔解温度差异较小,影响其基因分型结果,但通过杂合子HRM分析后可提高该方法的准确率。本试验结果表明,基于PCR方法的2种不同熔解曲线基因分型技术均具有较好的SNP位点分型鉴别能力,为熔解曲线基因分型技术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实际参考依据。
关键词: HRM-PCR FMCA-PCR CPV-2 基因分型 熔解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耐热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提高是解决人类口粮问题的关键.水稻喜温,但温度过高会对水稻的生长及产量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热害频发,严重限制了水稻的高产、稳产,导致水稻产业受到较大影响.通过鉴定水稻耐热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克隆相关基因,并研究水稻耐热性状的分子机理,将水稻重要耐热相关基因应用于育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水稻耐热分子机理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迄今为止,国内外科研人员已通过不同的遗传群体鉴定了80个以上的水稻耐热相关QTL,并通过正向或反向遗传学手段克隆了部分水稻耐热相关基因,为水稻耐热分子育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水稻耐热相关QTL的鉴定、耐热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以及耐热相关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水稻耐热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烟草主要病虫害防治药剂登记现状与发展对策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是其种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烟草病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烟青虫、烟蚜、小地老虎、黑胫病、病毒病、赤星病、炭疽病和青枯病等。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部分烟区仍存在使用高毒化学药剂、农药品种单一、偏向传统剂型等现象,造成病虫害抗药性提高以及烟叶农药残留超标;另外,由于化学药剂使用不当使烟草或其他轮作作物产生药害,严重影响土壤性质及农业生产,因此合理选用安全有效的药剂防治烟草病虫害亟待解决。总结和分析了截至2020年12月7日在我国烟草主要病虫害防治药剂登记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经与同类病虫害使用药剂的登记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烟草主要病虫害防控用农药登记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并提出今后烟草主要病虫害防治药剂登记对策,为提高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水平提供保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PLC法测定饲料中7种青霉素类药物含量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饲料中7种青霉素药物(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G、青霉素V、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和双氯西林)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样品采用20%乙腈溶液提取,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样品经EDTA-Mcllvaine缓冲液提取,HLB小柱净化,衍生化后,用C18(250 mm×4.6 mm,i.d 5μ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溶液-乙腈二元流动相梯度洗脱,325 nm紫外波长检测,基质匹配标准工作液校准,外标法定量.[结果]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精料补充料中7种青霉素类药物在0.25~1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添加剂预混和饲料中7种青霉素类药物在0.10~1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为69.6%~103.7%,RSD值<15%.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的检测限为2.5 mg/kg,定量限为5 mg/kg;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检测限为1.0 mg/kg,定量限为2.0 mg/kg.[结论]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专属性和重现性好的特点,适合日常饲料样品中7种青霉素类药物含量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药剂对广东地区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室内毒力测定及其田间药效评价
《环境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几种药剂对广东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室内毒杀作用及田间防治效果,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杀作用;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了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悬浮剂、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对田间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都有较好的毒杀作用,LC50分别为0.037 mg/L和0.094 mg/L;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草地贪夜蛾的毒杀作用较一般,LC50为5.336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速效性一般,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为40.79%~59.67%;药后3 d的防治效果为67.27%~88.55%;药后7 d其防治效果为55.75%~90.97%。氯虫苯甲酰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室内的毒杀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是目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理想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草地贪夜蛾室内的毒杀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较差,不推荐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高效氯氰菊酯 草地贪夜蛾 室内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瓜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中国蔬菜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冬瓜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和暗培养天数对子叶节愈伤诱导再生芽的影响,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冬瓜芽继代扩繁的影响,以及再生苗的生根与驯化移栽,建立了完整的冬瓜子叶节再生体系。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最优配比组合为MS + 2,4-D 0.1 mg · L-1 + IBA 0.10 mg · L-1 + 6-BA 0.8 mg · L-1暗培养7 d,暗培养天数和2,4-D浓度对诱导再生影响较大;冬瓜芽继代扩繁最佳培养基为MS + NAA 0.05 mg · L-1 + 6-BA 0.2 mg · L-1,平均增殖系数为2.487;在生根培养基1/2MS + NAA 0.2 mg · L-1上再生苗生根率为100%,其驯化移栽的成活率达到8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甘薯疮痂病病原菌鉴定及国内主要菜用甘薯种质抗性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广东省甘薯疮痂病病原菌种类及当前国内主要菜用甘薯种质对疮痂病的抗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病圃诱发结合人工喷雾接种法对来自9个省区30个菜用甘薯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共获得15株形态学特征及培养性状相似的菌株,其中代表菌株CRI-CJ的形态学特征与甘薯痂圆孢菌Elsinoe batatas基本一致,且在基于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与甘薯痂圆孢菌聚在一支,表明甘薯疮痂病病原菌为甘薯痂圆孢菌。30个菜用甘薯品种(系)中,抗性、中抗、中感和感病品种(系)分别为7、7、5和11个,占总数的23.3%、23.3%、16.7%和36.7%。其中抗性品种(系)有广菜薯11-52、广菜薯15-6、广菜薯16-1、广菜薯16-19、广菜薯17-23、广菜薯17-9和广菜薯18-6,中抗品种(系)有EC01、广薯菜2号、广菜薯3号、广菜薯6号、广菜薯7号、广菜薯17-25和广菜薯18-3。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系)对甘薯疮痂病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11个非广东省品种(系)中感病、中感和中抗品种(系)分别为8、2和1个,占比分别为72.7%、18.2%和9.1%;19个广东省品种(系)中抗性、中抗、中感和感病品种(系)分别为7、6、3和3个,占比分别为36.8%、31.6%、15.8%和15.8%。表明30个国内生产主要菜用甘薯种质在抗性分布上以感病品种(系)最多,广东省内品种(系)以抗性和中抗品种(系)居多。
关键词: 菜用甘薯 甘薯疮痂病 甘薯痂圆孢菌 抗性鉴定与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