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蕉枯萎病高抗品种'中蕉9号'营养特性的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巴拿马枯萎病高抗品种‘中蕉9号’推广应用中合理施肥和进行有效的养分管理。以大田正常管理条件下的‘中蕉9号’为试材,采用整株肢解法研究‘中蕉9号’香蕉根、茎、叶、果穗4个器官的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累积及分配规律,以探讨其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结果表明,‘中蕉9号’单株鲜重、干重平均为(145.35±6.42)、(18.18±0.70) kg/株,干物质不足整个植株鲜重的1/8,干物质中灰分仅占8%。4个器官鲜重大小依次是茎(93.53 kg/株)>果穗(33.38 kg/株)>叶(14.93 kg/株)>根(3.51 kg/株)。干物质累积分配规律和鲜重一致,即茎>果穗>叶>根。茎的干重为8.44 kg/株,其中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假茎中(76%),球头仅占24%。叶的干重为2.77 kg/株,干物质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是56%,在叶柄中的分配比例是44%。果穗的干重为6.71 kg/株,其中果实的干物质分配比高达94%,果轴的仅占6%。对整株香蕉而言,约2/3的干物质分配到根茎叶中,即2/3的光合产物用于根茎叶的生长,而只有约1/3的光合产物用于果实生长。平均而言,‘中蕉9号’每株累积吸收纯氮116.89 g、纯磷23.67 g、纯钾510.29 g,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0∶0.20∶4.37。氮磷钾吸收累积量在4个器官中的分配大小依次是:茎>果穗>叶>根;根、茎、叶、果穗中的N∶P∶K比例分别为1.00∶0.21∶6.82、1.00∶0.25∶7.38、1.00∶0.13∶1.96、1.00∶0.21∶3.10,可见4个器官中,茎部吸收累积氮磷钾总量以及钾的比例最大。‘中蕉9号’根茎叶特别是茎中干物质和钾的吸收累积量远大于巴西蕉是其养分管理值得重视的一个特点。根据‘中蕉9号’生物量和氮磷钾吸收累积分配规律,参考巴西蕉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中蕉9号’的养分管理的建议:孕蕾前应适当控制养分水分供应,限制茎叶徒长和养分消耗;肥料N∶P2O5∶K2O的比例可参考巴西蕉的营养特性,在孕蕾前采用2.0∶0.5~1.0∶1.0,在孕蕾至抽蕾期,采用1.0∶0.5∶2.0,抽蕾后至收获前采用1.0∶0.5∶2.5~3.0的配方。为了做到更好的养分管理和实现化肥高效利用,‘中蕉9号’茎和叶中积累如此多的碳水化合物和钾以及如何促进他们运输到果实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氮磷钾吸收 积累与转运 养分管理 肥料有效利用 ‘中蕉9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方区试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我国南方花生品种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明确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今后花生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通过100对SSR引物分析了54份中国南方花生区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通过品种系谱分析其中21份南方花生区试品种的亲本来源.[结果]有47对供试引物在不同品种间检测出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检测的等位基因数为2~7个、平均2.93个,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067~0.764、平均0.336.对54个品种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SSR聚类结果与品种来源存在相关性,同一省份的品种更倾向于聚为一类.系谱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广东、广西3个省份花生育成品种的亲本来源是相互交叉的,以伏花生和狮头企为主培育出的粤油551、粤油551-116、汕油27以及在此基础上培育出的汕油71、汕油523是南方花生品种常用的骨干亲本.[结论]中国南方花生区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存在遗传基础狭窄的缺点.今后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花生种质资源,培育新遗传背景下的骨干亲本,拓宽花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质对闭鞘姜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配比的红壤、泥炭、椰糠和珍珠岩6种基质配方对闭鞘姜生长的影响。测定6种基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观测萌芽率、叶片数、茎粗、株高、株幅、光合日变化、根茎鲜重和根茎干重。结果显示,基质S4(泥炭+椰糠+珍珠岩=1∶2∶2)的植株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在6种基质生长的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曲线呈单峰或双峰变化,而蒸腾速率曲线呈单峰变化。最大株高、最大根茎鲜重和根茎干重也出现在基质S4种植的植株。从以上结果可知,基质S4比较适合闭鞘姜的生长和根状茎干物质积累。
关键词: 闭鞘姜 盆栽植物 无土栽培基质 泥炭 椰糠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滴灌施肥对果桑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果桑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为指导设施果桑水肥高效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1年生的667 m2栽植150株+二级支干整形模式的果桑大10为试材,在同一滴灌条件下,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T1:滴灌随水施肥量100%;T2:滴灌随水施肥量80%;T3:滴灌随水施肥量60%;T4:滴灌随水施肥量40%;对照(CK):常规穴施量100%],连续2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滴灌下不同施肥水平对果桑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并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滴灌随水施肥量60%、80%和100%的果桑枝叶生长和产果量均高于CK,其中叶片重、单果质量和株产果量分别较CK提高11.55%~27.06%、10.24%~14.44%和15.07%~24.64%,且单果质量显著高于CK(P<0.05,下同),不同施肥处理的发条数和果形指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滴灌随水施肥量60%、80%和100%的桑果pH、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分别较CK提高1.58%~3.17%、21.94%~35.61%和25.00%~62.50%,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虽较CK提高0.83%~1.42%和1.72%~4.39%,但与CK间差异不显著;滴灌随水施肥量80%和100%的多酚含量显著高于滴灌随水施肥量60%和CK,分别较CK提高14.78%和12.56%,滴灌随水施肥量60%的多酚含量较CK提高3.45%;滴灌随水施肥量40%各指标值均低于CK或与CK差异不明显;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施肥处理的果桑经济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排序为T1处理>T2处理>T3处理>CK>T4处理,以滴灌随水施肥量60%以上的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常规穴施量100%。【结论】与常规穴施量100%相比,滴灌随水施肥量60%以上有利于促进设施果桑枝叶生长、提升桑果产量和品质,节肥增产效果明显,宜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8个农艺性状的569份果桑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桑树9个种569份果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株高、发条数量、节间长度、每米枝条总芽数、每米枝条坐果芽数、坐果率、每米枝条坐果粒数、单芽坐果数等8个果实产量相关重要农艺性状分级后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筛选优良育种材料。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3.41%~49.2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每米枝条坐果粒数,最小的为株高;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6~1.79之间,其中节间长度遗传多样性最高。株高与发条数量、节间长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米枝条坐果粒数、单芽坐果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坐果率显著负相关。8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因子,前3个主成分综合叠加所提供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80.367%;基于主成分结果,采用聚类分析对供试种质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5个类群,第1类群7份种质,第2类群102份,第3类群208份,第4类群139份,第5类群113份。第5类群种质的生产性状最为优良,占全部种质数的19.86%,其中,综合性状得分高的种质TAI1、JP2、BR60、Ding50、YY201、QM1等可用于今后果桑新品种选育研究。
关键词: 桑 果用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黄瓜育种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瓜属于葫芦科黄瓜属,喜温,不耐热,在世界各地广泛栽种.黄瓜是广东省出口北运的重要蔬菜,年种植面积达4万hm2以上.概述了广东黄瓜品种选育和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的历程和进展,包括品种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和相关技术研究等,详细阐述了广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黄瓜雌性系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黄瓜抗病育种及相关基础、黄瓜耐热育种及抗逆相关基础、黄瓜其他育种相关基础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目前广东黄瓜在品种选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广东黄瓜育种单位加强资源收集鉴评,重视特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和选育多样化品种,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关键词: 黄瓜;抗病;耐热;品种;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评价
《中国水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理想株型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前提。本研究拟对不同年代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恢复系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特征,为提高光能高效利用的高产稳产杂交稻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明恢63、明恢82、蜀恢527、广恢998、广恢122、广恢128、广恢308和桂99等8个大面积应用的籼型杂交稻恢复系为供试材料,在华南生态条件下考查了其分蘖、叶面积指数(LAI)、透光率、叶片大小与开张角、叶色(SPAD值)等性状的动态变化,以及抽穗期光合速率、生育期、产量相关性状和光能利用率(RUE)等指标。【结果】各恢复系之间在株型动态变化、产量和光能利用率(RUE)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良好的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密切相关,最为接近华南生态条件下理想动态株型的广恢998和广恢308,光能利用率最高。根据聚类分析,广恢998、广恢308和明恢82属于光能高效利用的类群Ⅰ。其他恢复系归为类群Ⅱ。最后,根据华南的光温生态特点,提出了水稻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模式及育种选择关键指标:1)移栽后分蘖和叶面积发展快,LAI达到1.0的时间≤27 d;茎蘖数达到峰值所需时间≤38 d,分蘖力中等,最高茎蘖数≤600苗/m2;2)前期窄叶长披,移栽后15 d顶部3片完全叶平均长度为37 cm,平均宽度≤0.9 cm,开张角度≥80°;后期叶片窄直,抽穗后20 d顶部倒3叶平均开张角≤65°,平均长度为43 cm,平均宽度≤1.3 cm,属于中叶型,有利于后期群体通风透光;3)后期叶片转色好,不早衰,SPAD值维持在35~40,抽穗前20 d至抽穗后20d之间的叶片SPAD值降幅≤13%;普通栽培条件下平均每穗总粒数180粒左右,有效穗数300穗/m2以上,结实率≥85%。【结论】广恢998和广恢308具有较为理想的动态株型和较高RUE,利用其配制的杂交稻天优998、博优998和五优308等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华南稻区主导品种和国家与省级区试对照品种。说明通过选育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恢复系,是组配选育高产稳产杂交稻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籼型杂交水稻 恢复系 动态株型 光能高效利用 双季稻区 华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耐低磷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设置3个磷水平,测试农大108、墨西哥类玉米、甜玉米、玉米草1、玉米草2在不同磷水平下的反应,比较其耐低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苗初期不同水平下各玉米品种的株高差异不显著,表明经短期低磷处理玉米生长不受其影响。但出苗后30 d各品种不同磷水平下的株高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的低磷水平下,类玉米的株高均最小,表明其生长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大。而处理48 d后,不同磷水平下的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根长、根表面积等均存在差异,但各个品种的差异程度,不同品种间也存在明显差异(α=0.05)。类玉米在各项指标测试中均表现为磷敏感性,但其与普通玉米、甜玉米的杂交F1代有较好的耐低磷特性。特别是玉米草2,其根长相对值、根表面积相对值、地上部和根系干重相对值均最大,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表明其有较高的磷吸收效率。杂交品种同时具有类玉米的分蘖能力。低磷水平下,农大108、墨西哥类玉米、普通玉米及玉米草2出现紫叶现象。玉米草2在中磷水平下叶片也有紫斑出现,因此认为紫叶现象与其品种特性和受低磷胁迫均有关。玉米草1株高、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具有超亲遗传现象,而玉米草2具有中亲或低亲遗传现象;在低磷、中磷和高磷处理下,玉米草1的干重分别是类玉米干重的3.55、2.42和1.64倍,类玉米是生产上推广的玉米草品种,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草1的产量明显高于类玉米,具有更大的推广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条件对全营养乳剂型特医食品品质特性和稳定性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 探讨贮藏条件对全营养乳剂型特医食品的品质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按照GB 29922—201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要求,制备全营养乳剂型特医食品,考察其在不同温度(4、25、45°C)以及有无光照(25°C)等条件下品质特性和稳定性指标变化.结果 温度对乳液品质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显著,45°C贮藏30 d后,乳液过氧化值增加9.4倍,3种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减少超过10%,而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相对含量分别增加12.65%和29.70%;风味物质糠醛、已醛、戊醛和2-戊基呋喃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3.6、4.2、3.3和5.5倍;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C损失率分别达46.67%、52.62%和64.77%;高温促进乳液颗粒聚集,提高乳液颗粒粒径,降低乳液稳定性.此外,避光条件延缓了脂肪酸氧化、风味物质变化和维生素损失.结论 低温和避光贮藏对全营养乳剂型特医产品的保质保藏具有有益影响,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特医食品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