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杏子热风干燥收缩特性和色泽变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杏子干燥品质及市场竞争力,【方法】本文将热风技术应用于杏子的干燥,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和风速对杏子干燥收缩特性及色泽的影响。【结果】在热风干燥过程中,杏子干燥收缩率随干燥温度或风速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干燥温度为50℃,风速为6 m/s时,杏子的干燥收缩率达到最大值45.25%;考虑收缩计算的杏子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干基含水率的减少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与不考虑收缩相比其值小一个数量级;杏子收缩活化能为20.67 k J/mol;温度对干燥后杏子的色泽变化有重要影响,随着干燥温度的增加,a~*值和b~*值逐渐增加,而L~*值逐渐减小,但风速对L~*、a~*和b~*值的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对杏子干燥后体积的留存及色泽变化的规律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种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田间残留毒性
《应用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常用杀虫剂不同残留期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的影响.[方法]采用模拟实验,测定了7种药剂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对松毛虫赤眼蜂蛹和成虫的残留毒性.[结果]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毒性最高,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施药后1~3d赤眼蜂死亡率达到100%,施药后5~10d死亡率在70%以上,而甲维盐的毒性较低,施药后7d赤眼蜂死亡率为22.2%,施药后10d为13.3%,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在1~7d的死亡率为38%~86.8%,至第10天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苦参碱也具有较高的毒性,施药后l~7d赤眼蜂死亡率为28.5%~82.3%.氟啶虫胺腈的毒性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相当,施药后10d赤眼蜂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在7种待测的药剂中甲氧虫酰肼对赤眼蜂的影响最小,除施药后1~3d高于对照外,其后赤眼蜂的死亡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推荐使用剂量下,7种药剂对赤眼蜂蛹羽化出蜂率毒死蜱的影响最大,平均出蜂率为68%,与清水对照差异显著,其它几种药剂对出蜂率无影响.表明在实施释放赤眼蜂的害虫综合治理方案中,尽量避免使用阿维菌素、毒死蜱等农药,而甲氧虫酰肼对赤眼蜂残留毒性较低,可以推广使用;同时根据药剂的残留毒性掌握好最后一次施药与放蜂的间隔期,以免造成对赤眼蜂的伤害.[结论]为开展害虫综合治理中如何协调化学防治和天敌的控害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石河子地区野生阿魏菇菌株遗传多样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物学和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石河子地区12株野生阿魏菇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阿魏菇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阿魏菇菌株菌丝培养特征方面,各菌株除在菌丝颜色和现原基方面无明显差异外,在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6项特征方面均有一定差异;拮抗试验结果显示,2株阿魏菇栽培菌株与石河子地区野生菌株均有较强拮抗反应,大多数石河子地区野生菌株间有较强拮抗反应;ISSR标记共扩增出52条DNA条带,多态性条带41条,多态比率为78.85%,供试菌株两两间的相异系数为0.11~0.59,在相异系数(D)为0.47时,可将14个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表明石河子地区野生阿魏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微量磷酸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是水中磷酸盐含量的常用检测方法,但不适用于磷酸盐含量低(<0.04mg/L)的水样。建立一种更准确的水中微量磷酸盐检测方法。【方法】对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中最大吸收波长、显色剂中孔雀绿和浓硫酸的比例与用量、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PVA)用量、显色稳定时间等指标依次优化,选择1个湖水样品和系列低浓度磷标准溶液,用优化后的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研究。【结果】优化后的关键点是最大吸收波长620 nm,显色剂配制比例钼酸铵溶液(176.5 g/L)/孔雀绿溶液(11.2 g/L)/浓硫酸=40/32/34(体积比),显色体积中显色剂比例占8%,显色稳定时间30 min,方法检出限为1.2 g/L,磷(P)浓度小于10.00μg/L时相对标准偏差RSD 8.3%~9.1%,P浓度大于10.00μg/L时RSD小于5%,加标回收率在97.0%~108.2%。【结论】优化后的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显色溶液稳定,准确度、精密度符合水质测定需求,操作简便,适合环境中水体微量磷酸盐含量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果实耐压QTL遗传效应初步分析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野生番茄Solanum pennellii LA716渐渗系群体包含果实耐压QTL的12个渐渗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与加工番茄M82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即ILH(Introgression line hybrid),通过渐渗系间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即ILab(Introgression line a×Introgression line b),采用平板挤压法测定红熟番茄果实耐压力,试验结果表明,其耐压QTL表现出超显性、显性和加性效应遗传,QTL的互作也同样表现出超显性、显性和加性效应。包含在IL 8-2-1上的1个QTL(Crf8)和杂交组合IL 10-3×IL 8-2-1(即Crf10+Crf8)的遗传互作有待于进一步试验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库尔勒香梨成熟果实石细胞含量与POD4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成熟期库尔勒香梨粗皮果和正常果的石细胞含量与POD4基因即时表达量的相关性,为改良香梨果实品质提供分子依据。【方法】以成熟期库尔勒香梨粗皮果和正常果为试材,测定香梨果实的硬度和石细胞含量。提取香梨果肉总RNA,用qRT-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测定POD4(peroxidase4)基因的即时表达量,分析硬度和石细胞含量与POD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库尔勒香梨石细胞含量在0.4~0.52 g;硬度在245.22~314.71 kg/cm~2;POD4基因在成熟果实中的即时表达量在106.89~743.29。【结论】粗皮果石细胞含量是正常果的1.3倍,硬度是正常果的1.28倍,POD4基因的即时表达量是正常果的6.59倍。石细胞含量与POD4基因表达量成显著正相关(r=0.823),与果实硬度存在正相关(r=0.783),POD4基因表达量与果实硬度存在正相关(r=0.770)。POD4基因表达差异与形成两种表型库尔勒香梨果实成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形式及该病的侵染源,研究土壤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对明确黄萎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培养基pH及盐分质量浓度与种类对病原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最适pH为7.0,偏酸或偏碱会抑制菌丝生长,但培养基偏碱可显著促进微菌核形成。当pH为8.0时,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受抑制较小,同时微菌核区面积较pH为7.0时增加22.6%。盐分质量浓度影响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随培养基NaCl质量浓度增加,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受到抑制,菌落面积和菌丝面积均逐渐减小,但微菌核形成量却显著增加;当NaCl质量浓度为10g·L~(-1)时,微菌核区面积较无NaCl时增加40.7%。盐分种类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随盐分质量浓度增加,氯化物(NaCl和KCl)和硫酸盐(Na_2SO_4和MgSO_4)均可促进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而CaCl_2则显著促进菌丝生长,并在质量浓度大于7g·L~(-1)时抑制微菌核形成。在培养环境偏碱性或氯化物和硫酸盐含盐量较高时,均可促进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量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角草PsaH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盐生植物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中克隆得到一个参与光合反应光系统I(PSI)复合蛋白H亚基的Psa H基因,分析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为研究该基因的作用奠定基础并为改良作物耐盐性分子育种提供候选基因。【方法】以盐生植物盐角草为实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Psa H基因,利用NCBI、MEGA、Expasy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核酸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及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克隆得到一个与耐盐有关的基因,命名为Se Psa H,属于光系统I(PSI)家族H亚基成员,其开放阅读框(ORF)为438 bp,基因编码14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5.3 k D,等电点9.84,是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其与菠菜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对该蛋白保守性分析发现其含有4个保守性结构域。【结论】获得盐角草Se Psa H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耐盐功能及其在盐生植物耐盐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光谱分析不同温度下棉花叶片SPAD值含量估测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对棉花叶片SPAD值的影响,利用高光谱反演叶片SPAD值。【方法】以不同温度处理花铃期水培棉花叶片为材料,利用美国SVC-HR768光谱仪测定叶片光谱反射率和SPAD502叶绿素计测定叶片SPAD值,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叶片SPAD值与原始光谱、一阶微分光谱和高光谱参数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叶片SPAD值和原始光谱反射率逐渐下降,叶片SPAD值与原始光谱、一阶微分光谱和高光谱参数数据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相关系数、调整R2和平均相对误差最大优选原则综合比较,筛选建立的叶片SPAD值与原始光谱、一阶微分光谱和高光谱参数的较优估测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57和0.833,调整R2分别0.747、0.844和0.824,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12%、5.78%和7.72%。【结论】一阶微分光谱671和683 nm组合波段构建的模型Y=50.487 X683-131.617 X671+36.777预测叶片SPAD值最为精确,高光谱参数次之,原始光谱最差,为利用高光谱遥感信息反演花铃期棉花叶片SPAD值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棉花 温度 SPAD值 光谱反射率 参数 一阶微分 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