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德国鸢尾组培快繁过程中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控制药剂筛选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德国鸢尾的组培过程中,内生菌引起的污染制约着其进行快速繁殖工厂化育苗,针对引起德国鸢尾组培苗污染的内生菌进行分离、鉴定,研究比较6种常用药剂对该菌株的抑制效果,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为德国鸢尾组培快繁过程中有效控制内生菌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NA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115325),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纸碟抑菌圈法测定6种常用药剂对供试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供试菌株115325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与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基本相同。16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解糖葡萄球菌S.saccharolyticus(L37602)进化关系最为密切,聚在同一个系统发育分支,与表皮葡萄球菌的同源性最高,为99.86%。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头孢菌素和庆大霉素对供试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综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供试菌株115325被鉴定为表皮葡萄球菌。头孢菌素和庆大霉素可作为抑制德国鸢尾组培苗内生菌污染的首选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海岛棉幼苗生长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新海16号、新海20号、新海24号、新海25号、新海28号、新海34号和新海35号等7个海岛棉品种在盐胁迫(0.6%NaCl)下幼苗生长情况、光合特性等,为海岛棉栽培管理及耐盐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0.6%NaCl盐胁迫下,种子出苗率、株高、鲜重、干重、第一片真叶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_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有所下降;而植株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SS)、可溶性蛋白质(SP)和丙二醛含量(MDA)均增加。同等盐胁迫条件下,新海24号、新海34号、28新海号、新海35号与其余3个品种相比,具有较低的植株含水量和丙二醛含量,均保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本研究发现,0.6%NaCl盐胁迫对海岛棉种子出苗影响较小,对幼苗株高、鲜重、干重和植株含水量影响较大。海岛棉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可能是气孔限制因素所引起的。海岛棉品种在0.6%NaCl盐胁迫下基本上都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但对新海20号的影响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薰衣草多倍体诱导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疆薰衣草主栽品种C-197优选优株的组培苗进行多倍体植株诱导,并对诱导成功的多倍体植株进行快繁体系的建立,探讨新疆薰衣草种质资源创新技术的有效途径,为新疆薰衣草产业提供种质资源创新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新疆薰衣草C-197优选优株的组培苗为材料,接种至多倍体诱导培养基MS+1 mg/L 6-BA+2%DMSO(二甲基亚砜)+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中,进行多倍体诱导,比较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中,处理不同时间产生多倍体的差异,确定适合诱导新疆薰衣草C-197多倍体秋水仙素的浓度及处理时间。【结果】新疆薰衣草C-197优选优株的无菌苗,接种于MS+1 mg/L6-BA+2%二甲基亚砜+0.2%~0.4%秋水仙素的诱导培养基上处理48~72 h,均可使新疆薰衣草C-197的无菌苗产生多倍体。【结论】运用新疆薰衣草C-197多倍体诱导的试验方法,可快速实现对新疆薰衣草多倍体植株的新品种选育,缩短育种周期,有效提高和推进新疆薰衣草优质种苗的培育速率及种质创新。
关键词: 新疆薰衣草C-197 秋水仙素 诱导 多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珊瑚菜和滨旋花离体叶片代谢系统的耐热极限与夏季生长停滞机理的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夏季生长停滞的原因,以其伴生种滨旋花(Calystegia soldanella)为参考,对他们的叶片代谢系统的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珊瑚菜叶片光合作用的失活温度和膜透性的半致死温度均比滨旋花低大约5℃。珊瑚菜和滨旋花在温度为50℃时仍然保持很高的的呼吸速率(仅分别下降10%和24%),明显高于各自的光合系统和质膜系统的耐热温度。高斯回归分析表明,珊瑚菜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比明显低于滨旋花。因此,高温下的光合产物昼夜过度消耗可能是珊瑚菜夏天生长停滞的原因,也可能与其整体较低的耐热性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盐碱地膜下滴灌棉田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新疆盐碱滴灌棉田实现"节水、压盐、稳产、增产"的目标,利用新疆玛纳斯县田间试验、农户土地利用调研和文献等数据,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探究盐碱地膜下滴灌棉田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方案。研究结果:1)短期膜下滴灌条件下,微咸水和淡水都使土壤根系层(0~30cm)处于脱盐状态,保证棉花生长的环境;且4个处理压盐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大水量淡水(N5000)、小水量淡水(N4500)、大水量微咸水(X5000)、小水量微咸水(X4500)。2)淡水处理在棉花絮期的株高、干物质总重和叶片数均高于微咸水处理;但是测定的棉花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N5000、X5000、N4500、X4500,因此,虽然微咸水一定程度上影响棉花的生长(株高、干物质总重和叶片数),但是大水量微咸水(X5000)灌溉对棉花产量影响不明显,仅比大水量淡水灌溉(N5000)减产92kg/hm2,减少1.45%。3)新疆膜下滴灌棉田地膜残留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影响土壤水分渗透、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容重等理化性质,抑制棉花生长发育和降低产量等;解决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残膜回收机研发与应用、提高地膜厚度和质量、提前揭膜等改进农艺技术、秸秆还田及开发可降解膜等新技术。4)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包括:构建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农户、农场经营管理方式;开展群众自主式土地整治,促进耕地集中连片,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等小额贷款,确保土地投入;推广"一膜三带六行"种植模式(2.05m宽的地膜)和"矮、密、早"栽培技术;推广秸秆还田、秋早犁春早耙播耕作技术;完善劳务市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 系统论 膜下滴灌 棉田 盐碱地 可持续土地利用 新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冬小麦籽粒灌浆和品质性状对滴灌用水量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绐滴灌冬小麦节水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于2012—2013和2013—2014年连续两个冬小麦生长季,以‘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了灌水量为3150、3900、4650、5400和0 m~3·hm~(-2)共5个处理(分别用W_1、W_2、W_3、W_4和CK表示),研究了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呈"S"型变化曲线,均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且拟合度较高;籽粒灌浆快増期出现在花后12~20d,最大灌浆速率(V_m)随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两年均以W_3处理最大,分别为2.16和2.59 g·d~(-1).随着滴灌量的增加,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出粉率、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弱化度及面团拉伸阻力和拉伸比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均在W_3处理下达到最高;而面团吸水率和延伸度则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在W_3处理最低;沉降值逐渐增大,面团形成时间逐渐变短;籽粒产量均以W_3处理最高,为8913(2013年)和8602 kg·hm~(-2)(2014年),分别较同年W_1、W_2、W_4、CK高25.0%、14.8%、4.4%、35.6%和12.4%、2.8%、1.1%、33.0%.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滴灌量在4650 m~3·hm~(-2)时可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统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杏干制过程中己糖激酶和果糖激酶调控糖代谢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EI 北大核心
摘要:以绿熟期杏果为材料,分析了热风干制和自然晒制过程中己糖激酶、果糖激酶、蔗糖相关酶活性及糖含量的变化规律,旨在明确干制过程中关键酶调控糖代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果糖、葡萄糖、蔗糖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在干制前分别为33.52%、47.25%、45.22%,干制后分别平均为9.70%、28.24%、54.16%,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干制条件下杏果中蔗糖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己糖的转化。干制期间杏果中分解类酶活性(NI、SSs、AI)降低,且与果糖、葡萄糖呈正相关,分解类酶的调控以NI和AI为主。蔗糖合成类酶(SPS、SSs)在蔗糖代谢中起到辅助调控作用且热风40~50℃温度处理能有效地提高其活性,使蔗糖含量及蔗糖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增大。果糖激酶和己糖激酶也在干制前期略有升高,高活性的果糖激酶和己糖激酶利于增加果实中己糖的消耗,为蔗糖的积累提供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距核桃树干不同距离种植花生效果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新疆瓜果誉满全国,林果业面积占到全区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林间有60×104hm2的耕地有待高效利用。研究套播种植花生将使该部分耕地得到有效利用。【方法】应用花生品种花育31号在26年生核桃树下种植的试验数据,使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对花生8个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距树干不同距离种植时,花生性状表现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结果】花生在距树干不同距离种植时,8个性状的表现存在差异,其变异系数在3.16%~47.60%,单株产量的变异幅度最大。研究的8个性状中,5个性状表现值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变远而增加,相关性达到极显著,其中单株产量表现最为明显。【结论】随着距树干距离越远,花生多数性状表现数值会相应增加。其中单株产量的增加最为明显。在核桃等果林间套播种植花生时,花生的种植应当距离树干有适当的距离。在花生与相应的核桃间套种植时,核桃林行距类型的选择要适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主要小麦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选用抗条锈病基因Yr10和1BL/1RS易位的分子标记,明确抗条锈病基因Yr10和1BL/1RS易位在新疆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为新疆小麦抗条锈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性材料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Yr10及1BL/1RS易位的分子标记,检测其在新疆麦区46份小麦材料中的分布。【结果】在46份供试材料中,新冬17号检测到Yr10基因的存在;新冬24号、新冬46号、MJ307、HMJ555、1112、新紫1号、983-S、新麦211和新麦23检测到1BL/1RS易位,占全部材料的19.57%。【结论】对当前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条中32号具有较好抗性的Yr10基因,在新疆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系)中分布率很低,可能含有Yr10基因的新冬17号在选育抗病材料中具有一定价值,育种中应加强基因Yr10的利用;在选育新品种时需减少1BL/1RS易位的分布频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