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杜鹃花新品种'蝶海'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蝶海’是由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yrum)通过开放式授粉实生选育而成的杜鹃花新品种。植株长势强健,株形紧凑美观;花色红紫(RED PURPLE GROUP N57C);单瓣,5裂,花瓣椭圆形,上部裂片有醒目深紫色斑点;花径7.5~8.0 cm;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始花期4月上中旬,持续15~20 d。耐高温高湿,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应用。

关键词: 杜鹃花 地栽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助剂配方优化对小麦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的研究

饲料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种类及不同复配方式的添加剂对小麦秸秆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AD)的影响.研究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3O4 nanoparticles,NPS-Fe3O4)、三氧化二铁纳米颗粒(Fe2O3 nanoparticles,NPS-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三氧化二铁(Fe2O3)、氯化亚铁(FeCl2)、血晶素(hemin)、皂苷(Ginsenoside Rg1,Rg1)七种外源添加剂在不同添加浓度及搭配方式对AD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各发酵助剂均可显著提高AD的累计甲烷产量,混合添加后提升效果反而降低.其中单独添加100 mg/L Fe2O3的提升效果最好,累计甲烷产量达到207 mL/g,比空白组提高了86%.通过不同复配方式添加发酵助剂的试验结果显示,混合添加100 mg/L FeCl2+1 mg/L hemin的提升效果最好,累计甲烷产量达到192 mL/g,比空白组高出了70%.试验所用的发酵助剂提高了小麦秸秆厌氧消化效率,为农业废弃物厌氧处理提供进一步技术支撑.

关键词: 厌氧消化 甲烷 发酵助剂 小麦秸秆 消化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诱导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发生和植株再生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羽衣甘蓝是2年生植物,2年完成1个有性生殖世代,游离小孢子培养是加快其纯合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的诱胚率低,使其难以育种应用.组蛋白乙酰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影响小孢子发育途径,促进小孢子胚状体发生.本研究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和曲古菌素A处理羽衣甘蓝红斑鸠的小孢子,以诱导胚状体发生.结果表明,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浓度为0.075 μmol/L时,红斑鸠获得最多胚状体,为每个花蕾获得20.24个胚状体,同时直接成苗率也达到最高,为16.07%.曲古菌素A浓度为0~0.150 μmol/L时,红斑鸠的胚状体发生率和直接成苗率都降低.适当浓度的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可以促进羽衣甘蓝红斑鸠小孢子胚状体发生和直接成苗率,而0~0.150 μmol/L曲古菌素A对羽衣甘蓝红斑鸠胚状体的发生和直接成苗率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羽衣甘蓝 小孢子培养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胚状体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冷冻鸡血豆腐的制备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肉鸡副产物之一鸡血高效利用。以新鲜鸡血为主要原料,采用低场核磁不易流动水峰面积为评价标准,通过添加不同品种与浓度的抗冻改良剂对冷冻鸡血豆腐中不易流动水峰面积影响的单因素实验,再结合响应面设计优化冷冻鸡血豆腐的制备工艺。进一步以失水率、质构、色泽指标对优化的冷冻鸡血豆腐的品质进行分析,为开发冷冻鸡血豆腐产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冷冻鸡血豆腐优化制备工艺为:添加脂酰乳酸钠0.1%,海藻酸钾0.1%,木薯变性淀粉2%。在此工艺条件下,冷冻鸡血豆腐的低场核磁不易流动水峰面积为2143,与空白组和其他优化组相比不易流动水峰面积最大,故保水效果最好。优化制备的冷冻鸡血豆腐的硬度、咀嚼性、凝胶性以及亮度都显著(P<0.05)高于空白组(其中硬度是空白组的17倍,亮度的是空白组的1.13倍)。因此,冷冻鸡血豆腐的制备工艺可显著提高解冻后鸡血豆腐的品质,可促进肉鸡副产物高值化产品的开发。

关键词: 冷冻鸡血豆腐 抗冻剂 响应面设计 低场核磁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olyI:C刺激猪PK15细胞后病毒感染应答基因未注释转录本鉴定及其特征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猪PK15细胞在类病毒聚肌胞苷酸(PolyI:C)刺激后病毒感染应答基因的未注释转录本的数量、剪接类型、新蛋白编码与分子结构,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未注释转录本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将猪PK15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组加入终浓度为20μg/mL的PolyI:C,对照组加入等体积(2μL)的PBS,两组在37℃、5%CO2条件下分别刺激6 h后进行Nanopore测序,鉴定两组的总转录本与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进一步筛选病毒感染的应答基因.对总转录本与Ensemble注释的转录本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未注释转录本.将病毒感染应答基因的未注释转录本与其对应的Ensemble注释转录本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未注释转录本的剪接类型和编码蛋白.[结果]PolyI:C刺激后,两组共鉴定蛋白编码的转录本61505个,其中有Ensemble数据库注释的39497个,未注释的转录本22008个,未注释转录本数量占总数的35.78%.同时两组鉴定到71个差异蛋白编码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上调表达基因57个,下调表达基因14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20个生物过程,其中前3个生物过程分别是防御病毒反应、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病毒应答,均与病毒感染应答相关.24个病毒感染应答的基因有16个基因存在未注释转录本,其中CCL 5、IFI 6、BST 2和MX 1基因未注释转录本的数量多于其Ensemble注释的总转录本数量,且大部分未注释转录本产生新的蛋白序列.IFIT 3、OAS 2、RSAD 2、CCL 5、IFI 44、CD 40、IFI 6、BST和MX 19个基因的未注释转录本有差异表达.[结论]本研究系统地鉴定了猪PK15细胞受PolyI:C刺激后病毒感染应答基因的未注释转录本的分子特征,筛选的IFIT 3、OAS 2、RSAD 2、CCL 5、IFI 44、CD 40、IFI 6、BST和MX 1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的未注释转录本可能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为进一步解析宿主基因在抗病毒反应中的复杂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Nanopore测序 PolyI:C 病毒感染 转录本 选择性剪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徐麦44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徐麦44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矮秆抗倒、丰产性强的徐麦7048为母本,强筋品种徐麦32为父本杂交后系谱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22年通过国审,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220032;2023年获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为CNA20211004500。1特征特性徐麦44属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28.2d。幼苗长势旺,分蘖力及冬季抗寒能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较早,无效分蘖消亡快,耐春季低温能力一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成株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T2DS·2V#6L易位系的选育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粉病是威胁全球小麦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从小麦野生近缘种发掘成株抗白粉病基因资源对培育持久抗性品种十分重要。本研究从硬粒小麦-簇毛麦01I139(V#6)双二倍体AABBVV-3与普通小麦NAU0686杂交、回交的后代中鉴定到一个小麦-簇毛麦2V#6(2D)异代换系11-2V-1,利用11-2V-1在染色体2V和2D之间产生重组,将11-2V-1与高感白粉病普通小麦NAU0686杂交,F_1自交。利用GISH/FISH和分子标记对F_2世代131个单株进行分子细胞学鉴定,获得了小麦-簇毛麦T2DS·2V#6L易位系11-2V-2、2V#6S端体系11-2V-3和2V#6L端体系11-2V-4新种质。白粉病抗性鉴定发现,所有F_2单株苗期均高感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E09,但成株期含有2V#6和2V#6L染色体臂的所有单株均表现高抗(IT=1~2),而仅含有2V#6S染色体臂或无外源染色体的单株均高感白粉病(IT=7~9),表明簇毛麦01I139的2V#6L染色体臂上携带成株抗白粉病基因,该基因可能与小麦-簇毛麦T2BS·2V#5L易位系携带的Pm62是等位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明,T2DS·2V#6L易位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传递正常,对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穗长、每穗粒数和单株粒重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因此,本研究创制的成株抗白粉病T2DS·2V#6L易位系11-2V-2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也为后续簇毛麦2VL上优异基因遗传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小麦-簇毛麦T2DS·2V#6L易位系 白粉病 簇毛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等带宽间作模式下不同玉米花生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相同带宽条件下不同玉米花生种植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为构建适宜行比的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为对象,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6 m的总带宽,行比分别为2:6、4:4、6:2),研究不同行比对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参数、产量构成和玉米花生系统产量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的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小于单作,其中2:6种植模式在花生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较4:4和6:2分别提高30.07%和44.19%,等带宽间作体系下相对较少的玉米行比可以增加间作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保持花生叶片较高的光合能力,从而获得产量优势.间作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以及花生的单株饱果数和百果重,系统产量以2行玉米6行花生的种植模式最高,为13 749.9 kg/hm2,3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综合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结论]在玉米花生等带宽间作模式下,花生行比的增加缓解了玉米的荫蔽效应,改善了花生的光合能力,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稳粮增油、均衡生产.

关键词: 间作 花生 行比 光合特性 系统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黑塌菜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黑塌菜为试材,从9月5日开始每5 d设置一个播期处理,共设置7个,研究了不同播期对黑塌菜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为黑塌菜标准化种植生产以及供应期延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播期对黑塌菜开展度、单株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对纤维素和粗蛋白含量影响较小。9月10日播期处理黑塌菜开展度与单株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9月15日播期处理黑塌菜叶柄长最长,9月20日播期处理黑塌菜叶片数最多,播期为9月5日和9月30日的黑塌菜生长指标显著低于9月10—20日,10月5日播期处理的黑塌菜单株质量低于100 g,已不符合产品标准。随着黑塌菜播期的推后,黑塌菜叶片和叶柄可溶性糖含量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9月20日播期处理的黑塌菜叶片和9月25日播期处理黑塌菜叶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9月30日播期处理黑塌菜叶片和10月5日播期处理黑塌菜叶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随着播种日期的推后,黑塌菜叶片叶绿素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9月10日播期处理黑塌菜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最高,10月5日播期处理黑塌菜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最低。该试验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黑塌菜适宜播期为9月中上旬至下旬,最迟播期为9月底。

关键词: 黑塌菜 播期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茨木霉菌不同接种方法对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番茄品种千禧为试验材料,研究6种哈茨木霉菌接种方法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时接种哈茨木霉菌会使番茄种子发芽时间延长,早期发芽率降低,幼苗发芽指数降低,但对最终发芽率影响不大;接种400、600倍液和0.05、0.10 g/株哈茨木霉菌的番茄幼苗茎粗和叶长与CK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而株高与CK相比显著降低(P<0.05);接种0.05、0.10g/株哈茨木霉菌的番茄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鲜重及壮苗指数与CK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接种0.05、0.10、0.20 g/株哈茨木霉菌的番茄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与CK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接种200、600倍液和0.10 g/株哈茨木霉菌的番茄幼苗叶片SOD、POD、CAT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而叶片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其中播种时施用哈茨木霉菌0.05 g/株的番茄幼苗叶柄长、地下部鲜重及叶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其他5种接种方法(P<0.05),株高显著低于其他5种接种方法(P<0.05).表明6种哈茨木霉菌接种方法对番茄幼苗生长和抗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播种时施用哈茨木霉菌0.05 g/株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关键词: 哈茨木霉菌 番茄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