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稳定表达PDCoV-S和RBD蛋白的293T细胞系构建与免疫原性评价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稳定表达猪δ冠状病毒(PDCoV)S和RBD蛋白的293T细胞系,获得PDCoV S和RBD蛋白。本研究将优化合成的PDCoV S蛋白全长基因及其RBD的表达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将重组质粒pLV-S-Puro、pLV-RBD-Puro、psPRX2、pMD2.G同时转染293T细胞中进行慢病毒包装,收集上清感染293T细胞,经嘌呤霉素初筛得到的多细胞克隆,进一步通过终点稀释法筛选获得稳定表达PDCoV S和RBD蛋白的单克隆293T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用纯化的PDCoV S和RBD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对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表明,稳定表达PDCoV S和RBD蛋白的293T细胞系构建成功,获得了重组慢病毒,纯化PDCoV S和RBD重组蛋白均可以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IgG抗体(S:1.2;RBD:0.9),中和抗体水平分别达1∶128和1∶64。本研究构建的293T细胞系能稳定表达PDCoV S和RBD蛋白,为进一步研制PDCoV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293T细胞系 PDCoV 慢病毒 稳定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坦布苏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告病毒在高通量抗病毒药物筛选、活体动物体内成像及新型疫苗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以坦布苏病毒JXSP株感染性克隆为基础,采用两种策略构建报告病毒,即分别在病毒基因组5′UTR和C蛋白基因、N S5基因和3′UTR间引入外源基因EGFP,通过融合PCR获得全长cDNA PCR产物,体外转录生成mRNA,转染至BHK-21拯救重组病毒并研究其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利用5′UTR-C位点构建的报告病毒mRNA转染BHK-21细胞后能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报告病毒P0接种DEF细胞后可高强度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在BHK-21和DEF细胞上增殖速度略微低于亲本毒株,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1株坦布苏绿色荧光报告病毒rJXSP-5′EGFP,在BHK-21和DEF细胞上均能有效增殖.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 报告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抗赤霉病鉴定及毒素积累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2021—2022年采用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对16个水稻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分析了水稻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9个水稻品种(4个粳稻和5个籼稻)连续两年对赤霉病达到中抗水平,籼稻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显著高于粳稻品种(P<0.05);在自然发病条件下,不同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不仅在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也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籼稻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同样高于粳稻品种。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揭示了江苏省部分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为水稻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赤霉病水稻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 赤霉病 抗性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塑料赋存及迁移特征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设施土壤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与施肥模式、种植年限及土壤深度之间的响应关系,通过现场采样、显微镜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形状、粒径、颜色、种类和表面形貌特征及有机肥中微塑料的丰度、粒径和种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施土壤中不同种植年限下(2016~2021年)表层土壤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随着种植年限的升高而升高,化肥(CF)、有机肥(OF)和生物炭+有机肥(BOF)处理中微塑料丰度不同,其中每年OF处理微塑料的丰度最高,2021年长期施用OF的表层土壤微塑料丰度最高,为543.33 n?kg-1.3种施肥处理土壤中微塑料平均年增长速率分别为11.16%、12.61%和9.17%.微塑料丰度在不同深度土层中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BOF处理中微塑料向深层土壤迁移效率最高.微塑料形状主要为纤维状、碎片状、颗粒状和薄膜状,在0~40 cm深度土壤中,纤维状微塑料在3种施肥类型土壤中均占主导地位.在40~60 cm土壤中CF处理无纤维状和薄膜状微塑料,颗粒状微塑料占比最高(57.14%);OF处理无薄膜状微塑料,颗粒状微塑料和纤维状微塑料占比最高(36.00%);BOF处理中占比最高的为颗粒状微塑料(41.18%),占比最少的为薄膜状微塑料(5.88%).3种施肥处理土壤中小尺寸(<0.5 mm)微塑料占比最高,在CF、OF和BOF这3种处理土壤中PE为主要微塑料种类,且在微塑料表面均呈现多孔、撕裂、裂痕和磨损等特点.有机肥中微塑料平均丰度高达577.78 n?kg-1.长期施用有机肥的设施土壤中微塑料丰度与有机肥密切相关,且微塑料迁移也与施用肥料种类密切相关.研究对于明晰不同长期施肥模式下设施土壤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和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微塑料 有机肥 土壤深度 设施农田 迁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氮互作对盆栽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micro tom'番茄为试材,采用盆栽控制的方法,每次设置300、450 mL·盆-12个灌水量,分别记为 W300、W450,4个不同的施氮水平0 g·kg-1(N0)、0.08 g·kg-1(N1)、0.16 g·kg-1(N2)、0.32 g·kg-1(N3),开展 2 个生育时期试验,研究了水氮互作对盆栽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得到番茄生长阶段同化产物的动态分布规律,为番茄生产合理的水氮运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番茄生长发育符合"Logistic"曲线,在2个季度的试验中,最高产量均出现在W450N2处理下,分别达到195.24、201.23 g,比其他处理高出1.62%~50.47%、1.91%~52.69%.合理的水氮管理可以长时间维持地上部分干物质的最大积累速率,最终提高番茄的产量.

关键词: 番茄 生长动态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纤维拆解及自成型技术研究进展

化工新型材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纤维属于植物的厚壁组织,植物纤维的利用对我国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纤维是一种具备高长径比,能够自交织成型的生物质材料,将其加工成纤维制品,可以减轻对石油基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重点介绍了化学拆解、物理拆解和生物拆解获得不同尺度植物纤维的机理、优缺点,并且对拆解后不同尺度的植物纤维所需的成型工艺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未来需要在木质素高效拆解的基础上,开发不同尺度纤维的高效成型技术,使预处理和成型工艺更加低碳环保,提高植物纤维制品的应用效果和使用性能。

关键词: 植物纤维 纤维拆解 纤维尺度 加工成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孢杆菌W48对大蒜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提升效果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菌剂改善大蒜产地环境、提升产量品质的效果,利用常规施肥结合解淀粉芽孢杆菌W48发酵液进行大蒜田土壤处理,测定大蒜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监测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转化相关酶活性变化,定量分析菌剂处理后土壤和大蒜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含量差异。结果表明,W48菌株具有分泌吲哚乙酸的能力,同时具备溶磷和产铁载体的潜力。施用W48微生物菌剂显著增加了植物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根际区域营养环境,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等生物转化相关酶活性,提高了土壤氮、磷元素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小区大蒜增产10%,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均有提高,其中可溶性糖显著增加了30%;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土壤和大蒜中PAEs的主要检出类型,土壤中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1874.05和337.12μg/kg,大蒜中几种PAEs残留量普遍较高,DBP最高为666.57μg/kg,其次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409.93μg/kg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433.65μg/kg。菌剂对PAEs具有显著的体外降解能力,土壤处理后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PAEs浓度,对DBP、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去除率分别为25.5%、76.1%和48.4%,但对大蒜中的PAEs含量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为大蒜产地土壤污染物修复及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大蒜 微生物菌剂 邻苯二甲酸酯 土壤改良 增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抗旱性综合评价及其相关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综合评价棉花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筛选优异抗旱品种(品系),并建立成株期产量抗旱预测模型.对50份棉花种质资源在苗期进行干旱处理,调查其表型性状并测定其生理指标,根据各性状/指标差异的显著性筛选抗旱指标,并计算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抗旱系数、综合抗旱指数、综合抗旱隶属函数值、加权抗旱性系数和抗旱性综合度量值,对棉花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进一步将苗期评价分级结果与成株期干旱胁迫下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比较,以分析苗期抗旱鉴定模型对成株期预测的精度.苗期生理性状在提高抗旱鉴定模型精度上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苗期生理指标建立的抗旱鉴定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成株期的抗旱性.

关键词: 棉花 抗旱性 抗旱鉴定 抗旱性综合评价 抗旱指标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四种游离氨基酸高含量优异种质鉴定及GWAS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籽粒中氨基酸含量丰富,是大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64份大豆品种干籽粒中精氨酸、甘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4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中精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含量次之、甘氨酸含量最低,筛选出四种游离氨基酸均高含量的3个大豆优质品种,分别为海门羊104、辽鲜豆12号、灌云大四粒。结合大豆自然群体四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基因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大豆四种氨基酸2年均可定位到的显著SNP位点共27个,其中精氨酸有2个SNP位点,包括S17_19067780和S17_19067789,甘氨酸有19个SNP位点,包括S01_53974257、S08_38878988等,谷氨酸有1个SNP位点,S18_53291599,赖氨酸有5个SNP位点,包括S08_18555689、S08_18567542等;并推测大豆氨基酸高含量相关候选基因,精氨酸为Glyma.17G177400和Glyma.17G177600,甘氨酸为Glyma. 11G157000和Glyma. 11G161700,谷氨酸为Glyma. 18G244200和Glyma. 18G244700,赖氨酸为Glyma. 08G227600和Glyma.08G228100。本研究结果为大豆品种改良、辅助大豆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豆 游离氨基酸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SN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模式对栝楼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栝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探索合理有效的栝楼连作障碍消减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连作(对照)、连作-翻耕-种植新苗和栝楼-水稻轮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栝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对比其差异,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探明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栝楼-水稻轮作和连作-翻耕-种植新苗2种模式下,栝楼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下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连作-翻耕-种植新苗模式能显著增加栝楼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但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栝楼主要致病相关真菌属[壳多孢菌属(Stagonosporopsis)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相对丰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栝楼-水稻轮作模式可显著降低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降低壳多孢菌属和炭疽菌属等有害真菌属相对丰度.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能显著影响栝楼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分布.[结论]栝楼-水稻轮作能提高土壤质量,降低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降低有害真菌属相对丰度,该种植模式对栝楼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优于连作-翻耕-种植新苗模式.

关键词: 栝楼 轮作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连作障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