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基于线粒体DNA的浙江省地方鸡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地方鸡种质资源,但地方鸡遗传背景研究较少,资源深度利用、开发不足。为深入了解地方鸡遗传多样性,促进地方鸡遗传资源开发,本研究采集了浙江省6种地方鸡(江山乌骨鸡、龙游麻鸡、温岭草鸡、仙居鸡、萧山鸡、雁荡麻鸡)血样,基于线粒体DNA变异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5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74,核苷酸多样性为0.128。单倍型网络结果表明H9、H26为优势单倍型,H18~H28、H40~H47单倍型主要分布于温岭草鸡和萧山鸡群体。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江山乌骨鸡和龙游麻鸡、温岭草鸡和萧山鸡遗传距离较近,雁荡麻鸡具有单独的支系。群体中性检验Tajima's D(0.300,P>0.05)和Fu's Fs(3.786,P>0.05)结果不显著,且错配分布图呈现多峰分布。基因流Nm和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发现品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交流与遗传分化,其中江山乌骨鸡和龙游麻鸡之间基因流较为活跃(Nm=22.062),遗传分化程度弱(FST=0.022)。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探究了地方鸡不同遗传背景,为深入研究地方鸡遗传多样性提供了不同思路,对地方鸡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方鸡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化碳与壳聚糖联合作用对沙门氏菌脂质代谢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从细菌脂质代谢层面探究氮化碳-壳聚糖复合溶胶作用下的杀菌机理。方法: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蛋白泄露分析氮化碳和壳聚糖联用对细菌细胞壁膜的破坏,并采用脂质代谢组学,通过差异代谢物功能及其调控网络从细菌脂质代谢水平探究杀菌机理。结果:与单独使用氮化碳或壳聚糖相比,复合溶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胞壁膜的损伤程度更大。脂质代谢中明显上调和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03个和95个,主要集中在与细胞膜构成骨架相关的脂肪酸类、甘油磷脂类和糖脂类中。代谢物功能和调控网络分析表明,复合溶胶处理后,细菌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被破坏,细胞的能量代谢、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等生长代谢过程产生紊乱,进而导致细菌死亡。结论:本研究从脂质代谢角度揭示,氮化碳与壳聚糖联合破坏沙门氏菌的代谢通路,特别是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导致细菌代谢紊乱并死亡。这为光催化材料的杀菌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靶向脂质代谢组学 氮化碳 壳聚糖 光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氰胺浓度对反季节桑果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蚕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桑树后开展反季节桑果农艺性状指标、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能力测定,了解单氰胺处理浓度对反季节桑果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果桑发芽率、座果率、单芽座果数、果长、果径、单果重等农艺性状会随着单氰胺处理浓度升高而升高;果实含水率、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受单氰胺浓度影响较小;果实营养成分含量、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能力随着单氰胺处理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单氰胺处理质量浓度为51 mg/mL时,桑果农艺性状较优,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51 mg/mL单氰胺处理在保证桑果良好农艺性状的同时,能够确保反季节桑果具有优秀的营养品质。

关键词: 桑果 单氰胺 农艺性状 营养品质 反季节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荚皮和种皮高表达的三个蔗糖合酶基因的表达与功能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糖是高等植物光合产物的主要运输形式,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US)是一类糖基转移酶,在库组织同化产物的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前期通过RNA-Seq数据分析,发现大豆SUS5亚家族基因——GmSUS5a、GmSUS5b、GmSUS5c在豆荚和种子中高表达,但它们的时空表达模式和功能尚有待解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3个GmSUS5s蛋白相似度在82.0%以上,编码840~845个氨基酸,定位于细胞质中.对不同发育阶段荚皮和种子取样分析表明,三基因在花后7周鼓粒期的荚皮与种皮中表达最高,以GmSUS5a表达量最高.对基因编辑获得的GmSUS5单、双和三突变体进行了表型观察,发现GmSUS5突变体因豆荚和种胚糖供应不足,造成坐果困难花期延长.本研究明确了大豆GmSUS5s参与种子蔗糖供应,从而影响大豆种子的发育.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豆蔗糖合酶基因GmSUS5s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 蔗糖合酶 GmSUS5 基因表达 基因编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用真菌桑黄中多酚类成分药用机理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黄为锈革孔菌科、桑黄孔菌属真菌统称,属多年生大型珍稀药用真菌,因其较强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国际上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桑黄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主要是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显效成分尤其是多酚类物质是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赋予桑黄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增强免疫力及修复损伤等多种重要的药理活性.本文梳理了桑黄种属分类发展进程并总结目前桑黄主要分布地区,整理并归纳了桑黄类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多酚类组分及其生物活性;在目前对桑黄生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主要多酚类组分药用功效的研究进展,并详细介绍了多酚类组分在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和糖尿病并发症辅助治疗等功效的潜在作用机理;进一步讨论了目前桑黄中多酚类物质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桑黄的发展瓶颈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桑黄类真菌多酚类物质的后续研究方向,为提升桑黄多酚类物质治疗效果及作为药物的合理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为桑黄多酚类物质在药物方面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药用真菌桑黄 多酚类物质 生物活性 药用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减施时期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氮肥减施时期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稻氮肥减施措施提供理论支持.于 2018-2019 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 5 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N1,N 2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67.5、67.5 kg/hm2);(3)基肥减氮(N2,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67.5、67.5、67.5 kg/hm2);(4)分蘖肥减氮(N3,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45、67.5 kg/hm2);(5)穗肥减氮(N4,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67.5、45 kg/hm2).2019 年在施氮处理小区内设置 15N稳定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N1)相比,减氮 10%不会降低水稻产量.然而,不同减氮时期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N2 处理的水稻产量较N3 处理增产7.8%~9.4%.N2 和N3 处理较N1 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而N1 和N4 处理间氮肥表观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与N4 处理相比,N1 和N2 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植株对 15N肥料的吸收量.各处理 15N肥料利用率为 26.0%~30.1%,其中N2 处理显著高于N4 处理.15N肥料主要残留在 0~20 cm土层中,其约占 15N肥料总残留量的 90%.基肥减氮(N2)可以提高水稻 15N肥料利用率和残留率,降低氮肥损失率.因此,减少施氮量应减少基肥中的氮肥用量,不仅可以保证水稻产量,而且还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15N同位素示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配施对"非粮化"复耕稻区水稻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菌肥和生物炭在复耕稻区的最佳配施比例,以不施肥和常规施肥为对照,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设置单施微生物菌肥(1500 kg/hm2)以及微生物菌肥配施4个用量的生物炭(1500、2250、3000、3750 kg/hm2)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产量、稻米品质和土壤pH值及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微生物菌肥配施生物炭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稻米品质,而且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经济性状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显示微生物菌肥配施生物炭3000kg/hm2处理评分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能显著提高产量12.59%,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分别显著提高0.82%、3.84%、5.24%和6.23%,垩白度显著降低25.58%。同时两者配施比常规施肥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升0.20~0.31及13.18%~33.48%、5.97%~15.73%、17.81%~39.83%、6.19%~9.48%,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32.64%~54.91%、14.07%~35.56%、87.93%~137.93%和5.30%~12.42%,细菌和放线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35.88%~61.57%和25.44%~39.91%,真菌生物量显著减少7.34%~22.28%,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微生物菌肥配施生物炭3750 kg/hm2处理得分最高,但以经济性考虑,推荐常规施肥+微生物菌肥1500 kg/hm2+生物炭3000 kg/hm2的施肥模式应用推广于当地生产中。

关键词: 水稻 复耕稻区 微生物菌肥 生物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出血症病毒2型浙江株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兔出血症病毒 2 型(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type 2,RHDV2)严重威胁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养殖生产安全.本研究旨在鉴定浙江省某肉兔养殖场疑似RHDV2感染疫情的病原,明确分离株的致病特性及其对兔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首先采集病死兔肝脏样品,采用RT-PCR技术扩增RHDV2的衣壳蛋白基因VP60(capsid protein),通过测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病原鉴定;进一步通过动物回归试验明确分离毒株的感染和致病特性,采用16SrDNA测序技术分析空白对照组和RHDV2攻毒组的组间盲肠菌群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测序及同源性分析证实RT-PCR扩增获得的目的片段为RHDV2的VP60部分序列(GenBank No.PQ215520),与国内的 RHDV2毒株(GenBank No.OQ570964.1)同源,一致性为98.66%.动物回归试验显示,50日龄幼兔在感染48 h内全部死亡,呈现口鼻出血等典型临床症状;组织切片染色可见肝脏组织结构紊乱,肝实质内有明显的肝细胞片状坏死,肺泡壁有较多炎性细胞侵润,出现大范围肺水肿;提取感染兔肝脏RNA,经RT-PCR扩增及测序,发现目的片段与发病兔场的分离毒株一致.基于16S rDNA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RHDV2感染组家兔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筛选出13个差异显著的物种,表明RHDV2感染改变了兔肠道原有的微生态.本研究首次对浙江省RHDV2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性研究,为RHDV2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 RT-PCR 病理学观察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F-NMR研究双孢菇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及品质变化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双孢菇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规律及品质变化,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别对干燥过程的双孢菇进行弛豫特性及质子密度成像分析,并研究干燥前、后双孢菇微观结构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热泵温度分别为45,55,65 ℃时,双孢菇到达干燥终点的时间分别为510,420,390 min.双孢菇的T2反演谱有3个不同的弛豫峰:T21(3~23 ms)、T22(25~155 ms)和T23(155~1 084 ms),分别代表双孢菇中的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干燥初期,T23左迁幅度很大,干燥后期,左迁幅度变小,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自由水的流动性降低.干燥结束时,T23对应的弛豫峰下降约99.8%,只剩下部分T21和T22对应的峰,说明自由水几乎被完全去除,双孢菇内仅剩结合水和少量不易流动水.低场核磁共振图像显示,65℃条件下,干燥360 min,水分基本被脱除,而55℃和45 ℃处理组分别在干燥390 min和450 min才基本脱除.双孢菇外侧的水分先被脱除,内部的水分向外迁移,并且温度越高,内部水分迁移速率越快.另外,65℃条件下的双孢菇的BI值分别比45 ℃和55 ℃条件下的BI低30.55%和22.69%,说明65 ℃更能维持双孢菇原有的色泽.65 ℃条件下干燥的双孢菇的抗坏血酸、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比干燥前下降84.62%,55.80%和36.78%,与45 ℃和55 ℃相比,65 ℃下双孢菇营养成分的损失最小.本研究表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为双孢菇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也可为双孢菇的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工艺优化干燥参数、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双孢菇 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分布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不同方法综合评价浙北平原地区101份鲜食葡萄果实品质

果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法对浙北平原地区101份鲜食葡萄果实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对其代表性品质进行表征,为葡萄果实品质评价和优良种质筛选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101份鲜食葡萄种质资源成熟期果实为试材,对纵径、横径、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弹力、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花色苷含量、总糖含量、总酸含量、裂果率、裂果指数等26个果实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6个品质性状间具有显著差异,且多项指标存在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01份鲜食葡萄种质资源在欧式距离11.5时分为5个类群;主成分分析可将14个性状归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2.178%,分别反映葡萄的果实含糖量、营养物质含量、抗裂果能力、果肉质地和风味特征。结合不同评价方式,在浙北平原地区,综合评价结果为蜜光、黑珍珠、郑艳无核、金手指、09-42、黑色甜菜、13-653、15-115等葡萄种质综合品质性状较优,新郁、夜美人、里扎马特相对较差。【结论】不同葡萄种质资源间果实品质指标差异较大,对101份鲜食葡萄种质进行品质评价,筛选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弹力、凝聚性、咀嚼性、糖酸比、裂果率和裂果指数作为葡萄果实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8份综合品质优异的葡萄种质资源,可作为浙江地区鲜食葡萄种质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鉴定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鲜食葡萄 果实品质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