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灌浆期高温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品种类型间差异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灌浆期高温对不同水稻品种(粳稻和籼稻)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室设置高温(日温35℃/夜温28℃)和常温(日温28℃/夜温22℃) 2个温度,在灌浆结实期对3个粳稻品种和3个籼稻品种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灌浆结实期高温会造成所有品种稻米外观变差、千粒重下降,但籼稻品种高温下种子垩白的产生和千粒重下降幅度明显少于粳稻品种。另外,直链淀粉合成酶基因(Wx)的单倍型不同的品种对高温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Wxa类型的品种高温下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幅度较Wxb和Wxmq类型的品种小,而同样是Wxb类型的品种,在籼型背景下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幅度又明显低于粳型品种,表明籼稻品种对灌浆结实期高温的耐受性要高于粳稻品种,且除Wx外,籼粳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位点与高温下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的调控相关。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水稻品种(粳稻和籼稻)以及不同Wx等位基因类型的品种在响应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差异,为后续耐高温品种选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 高温 水稻 直链淀粉含量 品种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外壳蛋白(CP)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发现并鉴定的一种土传病毒,其RNA2编码的外壳蛋白(CP)在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为了检测该蛋白表达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该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CWMV小麦病叶中扩增获得CP基因,并通过In-Fusion技术构建了CWMV CP重组表达载体,将其导入BL21(DE3)菌株诱导表达;原核表达的重组CP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注射免疫家兔,收集抗血清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CP多克隆抗体。Dot-ELISA、ID-ELISA、Western blot显示,该抗体不仅对CWMV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而且其效价高达1∶2.048×10~7、灵敏度达6.25×10-2 ng。应用该抗体采用Dot-ELISA、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田间小麦样品显示其可用于CWMV的准确诊断,这为CWMV病毒病检测、CP定量分析及其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 外壳蛋白 重组蛋白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寒潮后存活果穗比例评价枇杷幼果抗冻性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个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杂交后代群体为材料,利用初春果实膨大期间受冻死亡的幼果与存活幼果在果形上的明显差异,调查了遭受3次寒潮后幼果存活情况,通过计算单株的存活幼果数量(X)、果穗存活幼果平均数(Y)和自定义的存活果穗比例(Z)得到3个数据样本,用于表征群体中单株的抗冻性。样本的峰度、偏度和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表明,Z较X、Y更接近正态分布,经过Box-Cox变换后Y和Z变量可通过Shapiro-Wilk测验,符合正态分布。进一步利用自定义的变量S评估不同参数取值下Y和Z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的程度,确定了定义Y和Z变量所用参数的最佳取值。结果表明,参数a(预期产量)=4、参数b(单株果穗数量)=12时,得到的果穗存活幼果平均数(Y)和存活果穗比例(Z)数据样本在最大程度符合正态分布的同时保留了最大的样本容量,此时Y变量对应的Box-Cox变换形式没有实际意义,而Z变量的变换类型恰好为对数变换。结果表明,基于恢复生长法的枇杷幼果抗冻性新指标“存活果穗比例(Z)”可同时体现抗冻性与产量两个维度的信息,且数据获取简单高效,适合大规模枇杷杂交后代抗冻性评价。

关键词: 枇杷 育种 幼果 恢复生长法 抗冻性 评价 正态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杂草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草、害虫与天敌均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组成部分。目前农田杂草的防控主要依赖于化学除草剂,但长期不合理地使用除草剂严重影响了农田杂草、害虫和天敌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近年来,保护农田杂草的多样性,使其在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念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文章从农田中常见杂草种类及除草剂的使用情况,农田杂草与害虫、天敌的关系,施用除草剂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以及农田杂草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4个方面综述了农田杂草及除草剂施用对害虫发生与天敌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更加安全合理地利用农田杂草的生态功能,为天敌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栖境,为农田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杂草 害虫和天敌 害虫综合治理 功能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潜叶蛾食物源引诱剂筛选及引诱效果评估

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新入侵我国的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害虫,对我国番茄产业造成严重威胁。行为调控技术是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控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究花香气味、番茄植物挥发物以及传统食诱剂(发酵糖水和糖醋酒液)挥发物成分对番茄潜叶蛾的行为影响,为嗅觉行为调控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反应实验测定剂量为1, 10, 100和1 000μg的9种花香化合物[芳樟醇、邻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己酸乙酯、顺-茉莉酮、(-)-柠檬烯、苯乙醛、β-香叶烯、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乙酯]、 4种番茄植株挥发物成分(乙酸辛酯、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及11种传统食诱剂挥发性化合物(2-乙基甲苯、癸醛、癸酸乙酯、3-糠醛、1,2-二乙基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丙苯、壬酸乙酯、苯甲醛和1, 4-二乙基苯)共24种化合物对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EAG反应,筛选出12种引起高EAG反应的物质,利用Y形管嗅觉选择试验测试1, 10, 100和1 000μg的这12种化合物对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最后利用养虫笼产卵选择试验测试上步试验筛出的6种对番茄潜叶蛾具有引诱作用的物质对番茄潜叶蛾雌成虫的产卵引诱效果。【结果】筛选出芳樟醇(10,100和1 000μg)、癸醛(1, 10, 100和1 000μg)、邻甲氧基苯甲酸甲酯(10, 100和1 000μg)、乙酸辛酯(10, 100和1 000μg)、 3-糠醛(1, 10, 100和1 000μg)、庚酸乙酯(10, 100和1 000μg)、苯乙醛(10, 100和1 000μg)、间苯二酚(1, 10,100和1 000μg)、水杨酸甲酯(1,10,100和1 000μg)、对苯二酚(1,10, 100和1 000μg)、苯甲酸乙酯(1, 10,100和1 000μg)及1,4-二乙基苯(100和1 000μg)12种物质能够引起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较高的EAG反应。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结果显示,癸醛(10μg)、庚酸乙酯(10和1 000μg)、乙酸辛酯(100μg)、间苯二酚(10和1 000μg)、水杨酸甲酯(100和1 000μg)及苯甲酸乙酯(100和1 000μg) 6种物质对番茄潜叶蛾成虫都具有引诱作用,其中癸醛(10μg)、庚酸乙酯(10和1 000μg)、间苯二酚(10和1 000μg)及苯甲酸乙酯(100和1 000μg)对雌或雄成虫具有显著引诱效果,且癸醛(10μg)和苯甲酸乙酯(100μg)具有同剂量下的双性引诱效果。同时产卵选择试验结果表明,癸醛(10μg)、庚酸乙酯(100μg)、乙酸辛酯(1 000μg)、间苯二酚(10μg)、水杨酸甲酯(1 000μg)和苯甲酸乙酯(1 000μg)这6种物质对番茄潜叶蛾雌成虫均具有显著的产卵引诱作用。【结论】筛选出癸醛、庚酸乙酯、乙酸辛酯、间苯二酚、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乙酯6种对番茄潜叶蛾成虫具有引诱和产卵引诱活性的挥发物质,其中癸醛和苯甲酸乙酯具有开发双性引诱剂的潜力,为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治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引诱剂 番茄植物挥发物 糖醋酒液 发酵糖水 花香气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猕猴桃AcWRKY94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盐胁迫下的功能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AcWRKY94在盐胁迫下的功能,从红阳猕猴桃中克隆得到WRKY转录因子AcWRKY94,对AcWRKY94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其在盐处理下的表达水平;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在本氏烟中过表达AcWRKY94,并分析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结果显示,AcWRKY9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906 bp,编码301个氨基酸。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AcWRKY94可能响应脱落酸、水杨酸、茉莉酸甲酯、赤霉素、干旱和厌氧等多种信号。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AcWRKY94与多个物种中的同源序列均包含1个WRKYGQK保守结构域和1个C2HC型锌指结构,属于WRKY GroupⅢ成员,其中猕猴桃AcWRKY94与茶树中CsWRKY70-like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猕猴桃根中AcWRKY94的表达量受盐处理显著诱导。盐处理后,与野生型烟草相比,过表达AcWRKY94烟草对盐的抗性显著增强,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Pro)含量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表明,AcWRKY94可受盐胁迫诱导,可能参与猕猴桃抗盐调控。

关键词: 猕猴桃 WRKY 盐胁迫 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NP分子标记构建黄瓜指纹图谱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瓜是全世界栽培最广、生产和消费最多的蔬菜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了加强黄瓜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本试验利用259份黄瓜材料的重测序数据进行SNP鉴定,根据位点缺失率、杂合度以及多态性信息含量等指标对SNP集合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了能够高效鉴定黄瓜种质的150个核心SNP标记。该套核心SNP位点组合的PIC和MAF平均值分别为0.374、0.479。通过聚类分析可知,259份黄瓜种质可以被划分为东亚型和欧亚型两大类群。基于以上核心SNP标记为每一份黄瓜种质构建了DNA指纹图谱,能够有效区分所有供试材料。本研究为黄瓜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资源鉴定以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瓜(Cucumis sativus L.) SNP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分析 DNA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解辅助提取对铁皮石斛多糖结构和菌群调节功能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酶解或许会改变多糖分子内某些基团的数量或结构,从而改变其性能。为明确酶解对铁皮石斛多糖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同一品种石斛鲜茎为原料,分别用中性蛋白酶、麦芽糖淀粉酶、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获得同一基质多糖的不同结构形式,分析其结构区别,并利用体外模拟发酵系统研究铁皮石斛多糖菌群调节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酶解样品相比,中性蛋白酶辅助提取可以增加多糖的聚合度,而纤维素酶、麦芽糖淀粉酶介入则可以显著降低多糖聚合度并改变单糖组成;中性蛋白酶组的CH4与H2S生成量显著增加,纤维素酶组的丁酸与戊酸产量显著增加。多糖能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其中纤维素酶组改变程度较大,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粪杆菌属、罗氏菌属等肠道基石菌与有益菌的种类与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戴阿利斯特杆菌属、多尔氏菌属等条件致病菌的丰度显著下降,与丁酸、戊酸显著正相关的9个菌属在该组富集了8个(巨球型菌属、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欧陆森氏菌属、罗氏菌属、魏斯氏菌属、乳杆菌属、普拉梭菌属)。酶辅助提取可以改变石斛多糖的结构,并改变其菌群调节功能,该研究为不同功效多糖的定向生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多糖 酶解 肠道菌群 体外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黄鱼jnk1和jnk2基因克隆及响应高温应激的表达特征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JNKs (c-Jun氨基末端激酶)具有调节细胞凋亡的功能,可对多种细胞外信号刺激产生反应。为研究高温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肝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jnk进行研究。以NCBI中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jnk1和jnk2的CDS序列作为参照,克隆获得小黄鱼这两个基因的CDS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小黄鱼jnk1 ORF (开放阅读框)序列共1 155 bp,编码384个氨基酸;jnk2 ORF序列共1 263 bp,编码420个氨基酸。通过对结构域进行预测,发现jnk1与jnk2均有一个保守的STKc结构域和一个双磷酸化TPY催化位点。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结果分析表明,小黄鱼jnk1与jnk2均与大黄鱼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利用三级结构分析,发现jnk1与jnk2结构均比较保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jnk1与jnk2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黄鱼jnk1与jnk2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进一步分析jnk1与jnk2在高温处理不同时间的小黄鱼肝脏中的表达模式,发现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增加,jnk1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而jnk2在水温达到32℃时,其表达量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增加,基因表达量逐渐下降,说明jnk2在高温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探究小黄鱼肝脏响应高温胁迫及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分析基础。

关键词: 小黄鱼 高温胁迫 肝脏 jnk1 jnk2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瘟病毒gG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瘟病毒(DEV)是引起鸭高致死率的重要病原。为探究gG基因对DEV疫苗株免疫保护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DEV疫苗株细菌人工染色体感染性克隆pDEV-EF1的基础上,通过“Red E/T两步重组”技术,构建DEV gG基因缺失的感染性克隆pDEV-ΔgG,对其进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将p DEV-EF1和pDEV-ΔgG分别转染CEF细胞,待两组细胞均出现荧光后,收获细胞培养物反复冻融3次后,连续传至20代,每隔5代采用PCR及测序鉴定,分析p DEV-ΔgG的遗传稳定性,并采用western blot进一步鉴定,结果显示,正确构建gG基因缺失株,且能在CEF上稳定传代,命名为rDEV-ΔgG。将rDEV-ΔgG和亲本病毒rDEV-EF1接种CEF,测定体外生长曲线和测定蚀斑形成能力。结果显示,rDEV-ΔgG和rDEV-EF1的病毒滴度在24 h~72 h呈上升趋势,均在72 h时达到高峰,且二者的病毒滴度无显著差异;rDEV-ΔgG感染CEF后形成的蚀斑较亲本病毒rDEV-EF1产生的蚀斑面积减小27.37%。将r DEV-ΔgG以不同剂量免疫30日龄麻鸭2周后,进行DEV攻毒试验,观察各组鸭的临床症状,统计各组麻鸭的存活率,攻毒后1 d到9 d采集各组鸭肛拭子,并在攻毒后2 d、4 d、6 d和8 d各组分别随机剖杀3只麻鸭,取其各脏器组织,经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各组麻鸭各脏器病毒载量及排毒情况。攻毒试验结果显示,1.0×10~5TCID50和1.0×10~4TCID50 rDEV-ΔgG免疫的麻鸭在强毒攻击下的保护率较相同剂量rDEV-EF1免疫的麻鸭均下降17%。各脏器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在攻毒后2 d麻鸭胸腺的病毒载量最高,其次是脾脏,在攻毒后4 d,麻鸭食道、泄殖腔、胸腺病毒载量较高。泄殖腔排毒结果显示,攻毒后1 d~4 d泄殖腔排毒量持续升高,并攻毒后4 d各组麻鸭的排毒量达到峰值。本研究比较了gG基因缺失病毒rDEV-ΔgG和亲本病毒rDEV-EF1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差异,为明确gG在DEV基因组中的功能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 鸭瘟病毒 gG 免疫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