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甘肃彩色棉花抗旱性农艺性状指标的筛选鉴定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旱性不同的白棉、棕棉和绿棉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分亏缺控制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各彩色棉花的籽棉产量、株高、叶片数、单株成铃数、有效果枝数、果节数、收获指数、茎粗、籽指和上半部分纤维长度均相应的降低;抗旱指数与株高、果节数、单株成铃数、花铃期叶片数、有效果枝数、籽指、单铃重、收获指数、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花铃期叶片数可作为不同色彩棉花简单、直观的抗旱性鉴定指标,有效果枝数、株高、果节数、收获指数和籽指也可作为彩色棉花抗旱评价指标。

关键词: 彩色棉花 抗旱性 农艺性状指标 产量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越冬处理对苹果幼树抽条和黄酮质量分数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士和金富苹果为材料,采用建造阳畦、缠薄膜、"小温室"越冬等方法,调查不同越冬方式对2a生苹果幼树越冬抽条的影响,测定越冬期枝条电导率和黄酮质量分数变化。结果表明,苹果幼树越冬期枝条电导率呈先降再升的趋势,最低值在12月下旬,萌芽前最高,萌芽前枝条电导率的高低与幼树抽条呈正相关;枝条黄酮质量分数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值在2月下旬,萌芽前最低,越冬期幼树抽条率与枝条韧皮部黄酮质量分数变化幅度呈正相关。"小温室"与树体缠膜幼树越冬抽条率低,其枝条电解质渗出率和黄酮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阳畦和对照。不同品种间,富士枝条电导率稍低于金富,但变幅较大,其黄酮变幅高于金富。树体缠薄膜和"小温室"方法是目前甘肃沿黄地区苹果幼树安全越冬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电导率 黄酮 苹果 越冬 抽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要点及栽培特点

中国蔬菜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以畜牧业(牛、羊养殖)和"灌溉农业"或者"河谷农业"(青稞、小麦、豌豆种植)为主,粪草原料丰富,具有发展双孢蘑菇产业的自然优势条件。近年来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变玉米行距种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优势明显,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玉米种植行距在0~80 cm区间改变时对体系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增大,产量先增后降,且玉米种植行距与体系混合产量和间作玉米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产量峰值出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为40 cm时,间作玉米产量达10 118 kg.hm 2。玉米行距变化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间作体系产量主要受间作玉米产量影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明显改变了玉米的产量性状,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行距为60 cm时,穗粒数最大,达549粒。种间相对竞争力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的增大玉米相对于豌豆在产量形成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玉米行距0~60 cm之间,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相对竞争力均<0,表明竞争力玉米强于豌豆,而当玉米行距为80 cm时,种间竞争力为0.14,表明此时豌豆竞争力强于玉米。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种植行距从而提高间作玉米产量有利于提高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整体产量。

关键词: 改变玉米行距 豌豆/玉米间作体系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 竞争力 种间互作 土地当量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比例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模式的增产效应。在农业部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对一年生牧草燕麦和箭筈豌豆进行了混播试验。结果表明:丹麦444燕麦50%和333/A春箭筈豌豆50%的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种子产量及0~50cm的地上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22193.33、4776.67、11792.90kg/hm2,且与其他混播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该混播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可在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燕麦 箭筈豌豆 混播 生物量

硅对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的影响,采用不同的大田施硅处理和盆栽施硅处理,测定紫花苜蓿不同部位的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大田试验中,施硅对分枝期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的脯氨酸含量有一定的积累作用,而地下部分的脯氨酸含量有升有降。盆栽试验中,在紫花苜蓿盛花期,硅处理叶片在干旱胁迫时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施硅对紫花苜蓿茎的脯氨酸含量有显著的积累作用,而只有在高硅处理时才会显著提高根的脯氨酸含量(P<0.05)。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脯氨酸

不同温度下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生命表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15、20、25、28、31、34℃的恒温条件下,测定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产卵量,组建了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生命表,以探讨温度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5~31℃范围内,苹果蠹蛾各阶段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在15、20、25、28、31℃时分别为112.0、46.8、33.3、29.6、26.2天;在34℃时,苹果蠹蛾发育受阻,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延长为31.4天。成虫寿命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在25℃时最高,为92.7粒;在15和34℃条件下,没有有效卵产生。生命表分析显示,种群趋势指数(I)在20~31℃时均大于1,25℃时苹果蠹蛾种群内禀增长率(rm)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分别为0.0972和39.70。研究表明,25℃左右是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温度过高或偏低均不利于苹果蠹蛾的生长繁殖。

关键词: 苹果蠹蛾 实验种群 温度 生命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组培快繁数量计算及影响因子分析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马铃薯组培快繁有关指标数量计(或预)算方法进行数学推导、归纳和总结,结果发现这些相关指标数量增殖方式是以等比数列规律循环递增,提出可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表示各相关指标数量的递增过程,用求和公式表示各相关指标累计数量。对马铃薯组培快繁数量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影响因子包括接种人员数量、起始基础苗数量、继代增殖倍数、污染率等。同时,针对不同因子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为种薯企业制定组培苗年生产任务、加强组培苗生产过程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企业目标效益预计以及经营者投资决策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 组培快繁 脱毒组培苗 数量计算 起始基础苗 污染 增殖倍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双棘长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北方园艺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标本、与当地技术人员及果农交谈等方式,调查该葡萄双棘长蠹在天水地区分布与危害情况。结果表明:双棘长蠹在天水市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出蛰并蛀食葡萄枝蔓,补充营养,4月上旬交尾产卵。4月中下旬始见幼虫,幼虫顺枝条纵向蛀食木质部,粪便排于坑道内,幼虫老熟后在坑道内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陆续化蛹,蛹期6~7d。6月下旬起成虫羽化,羽化后不转移,继续取食剩余木质部,8月下旬陆续出孔迁移,但不危害葡萄新枝蔓,10月成虫越冬。

关键词: 双棘长蠹 生物学特性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化、光周期和矮秆基因在不同国家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效应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国外种质资源在我国的有效利用,将14个国家的100份代表性小麦品种在国内的8个代表性地点种植,调查抽穗期、成熟期和株高,并以4个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1个光周期基因(Ppd-D1a)及2个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的分子标记检测所有品种的基因型。春化基因Vrn-A1a、Vrn-B1、Vrn-D1和vrn-A1+vrn-B1+vrn-D1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0%、21.0%、21.0%和64.0%;显性等位变异Vrn-A1a、Vrn-B1和Vrn-D1主要存在于来自中国春麦区及意大利、印度、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品种中,这些品种一般为春性类型;春化位点均为隐性等位变异或vrn-A1+vrn-D1+Vrn-B1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冬麦区、美国冬麦区、俄罗斯冬麦区,以及英国、法国、德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匈牙利,这些地区的小麦均为冬性类型。秋播时,供试品种均能正常抽穗,且携带春化显性变异的材料较隐性类型抽穗早,显性等位变异表现加性效应,4个春化位点均为隐性变异的一些欧美材料因抽穗太晚在杨凌和成都不能正常成熟;而春播时,显性等位变异基因型抽穗的频率高,隐性等位变异基因型基本不能抽穗。光周期不敏感基因Ppd-D1a的分布频率为68.0%,主要分布在中国、法国、罗马尼亚、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和印度,而光周期敏感等位变异Ppd-D1b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匈牙利和加拿大等中高纬度地区;携带Ppd-D1a的品种较携带Ppd-D1b的品种抽穗早,大多数Ppd-D1a品种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均能成熟,大部分Ppd-D1b品种在短日照条件下不能成熟。Rht-B1b和Rht-D1b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0%和35.0%,其中,Rht-B1b主要分布于美国、罗马尼亚、土耳其、意大利、墨西哥和澳大利亚,Rht-D1b主要分布于中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和印度。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品种携带Rht-B1b或Rht-D1b之一,而这2个基因在高纬度地区分布频率较低。Rht-B1b、Rht-D1b和Ppd-D1a的降秆作用均达显著水平,Rht-B1b和Rht-D1b的加性效应突出。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春化基因 Ppd-D1a Rht-B1b和Rht-D1b 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