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锁阳多糖工艺研究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在超声波作用下锁阳多糖提取的工艺条件,以锁阳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超声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温度对锁阳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多糖提取率均有显著影响,提取温度影响不显著;优化出锁阳多糖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7.62℃,液料比7.75∶1、提取时间85.57 min,在此条件下锁阳多糖的理论提取率为23.1%。与传统水浸法提取相比,超声提取锁阳多糖具有明显的优势,提取时间较短,液料比和温度较低,以及较高的提取率等。


甜瓜不同生育期BTH处理对其主要叶部病害抗性的诱导作用
《中国蔬菜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甜瓜品种银帝和卡拉克赛为试材,在伸蔓期、初花期和幼果期进行苯并噻二唑(BTH)处理,研究BTH对甜瓜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BTH处理后显著降低了银帝和卡拉克赛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各处理的防病效果品种间存在差异;对霜霉病,幼果期BTH处理效果较好,采前7d时,伸蔓期+幼果期BTH处理诱导防病效果较好,两品种分别达到40.00%和49.62%;对白粉病,各处理对银帝的防病效果在采前7d时高达75%,银帝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都低于卡拉克赛,且发病较卡拉克赛晚;幼果期BTH处理后显著降低了银帝和卡拉克赛发病初期炭疽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采前7d时对银帝的诱导防病效果是幼果期BTH处理较好,为72.79%,对卡拉克赛则以伸蔓期+幼果期BTH处理的诱导防病效果较好。


PAL肥料缓释剂对陇东黄土旱塬冬小麦水氮效率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PAL肥料缓释剂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及氮肥利用效率(NUE)的影响,于2008—2010年度在陇东黄土旱塬进行了冬小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较高PAL肥料缓释剂用量增产效果显著,在施氮量0~105kg/hm2、施PAL肥料缓释剂90~150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和PAL肥料缓释剂用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增加,产量性状优,水分利用效率高;而在同等氮用量条件下,配施PAL肥料缓释剂的氮肥利用效率均高于非配施处理;而在同等PAL肥料缓释剂用量条件下,高用氮量较低用氮量的氮肥效率高。


2004—2009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产生和发展是造成条锈病大流行及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导因素。通过常规监测、致病性测定、毒谱分析等方法对2004—2009年采自甘肃省不同麦区196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系统研究,共监测到37个小种和致病类型,基本反映了这期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优势致病类群及生理小种的消长变化情况。除2005年‘条中32号’、‘条中33号’并列第1位外,出现频率为24.1%,2004、2006—2009年‘条中33号’均占居首位,出现频率分别为29.3%、26.2%、33.5%、37.6%、21.5%,‘条中32号’2004、2006—2008年为第2位,这2个小种总出现频率一直波动在37.5%~57.1%之间,第3、4位感小)种、‘2水00源4—1210-70’6,年20为0‘8年水为源‘1条1-中4’、‘33水’(源F.抗11)-、‘7’水、‘源水1源1-141’-,5出’及现‘频条率中在314号.1%’,~21010.76%年之为‘间水。源而1210-079’(年尤‘条Ⅱ中33’(F.抗)已上升为第2位,出现频率达18.9%,‘水源11-4’(F.抗)占据第4位,其他小种类型出现频率均比较低。Hybrid46致病类群和水源11致病类群出现总频率已由2004年的93.1%上升到2008年的99.4%。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3号’、‘条中32号’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阶段,‘条中32号’、‘条中33号’、VYr9、VYr3b+4b、VYrSu为危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流行小种及致病基因,这将对全国小麦条锈菌群体组成产生重要影响,为小麦抗锈育种及锈病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陇南雨养旱区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品质分析,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天选4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的产量降低,通过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成穗数,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从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来看,适宜播种期为9月25日至10月1日,播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基本苗由9月25日的390万/hm2增加到10月1日的570万/hm2。但随播期的推迟,粗蛋白含量和沉降值呈降低趋势,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当密度为390万/hm2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最大,分别为14.24%和31.72%。因此,可根据需要,确定最适的播期和种植密度,使产量和品质协调统一。


CIMMYT种质对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春性小麦产量遗传增益的贡献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历史品种产量潜力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小麦育种水平。2007—2009连续2年度将来自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的代表性59个品种分别种植在四川成都、云南丽江、甘肃武威和新疆昌吉,在肥水供应充足、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分析了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品种的产量随育成年份显著增加,年遗传增益分别为0.73%、0.34%、0.58%和1.43%。产量遗传增益四川品种表现与产量构成因子关系不密切;云南品种主要表现为减少穗数和增加穗粒数;甘肃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穗粒数;新疆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主穗粒重和收获指数,并与成熟期提早及株高降低有一定关系。各地区品种中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均来自CIMMYT种质,其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CIMMYT种质的引进和有效利用,在四川和云南,CIMMYT种质的主要贡献是提高品种的条锈病抗性;而在甘肃和新疆,其被利用的主要特性是矮秆、高产、穗粒数多及广泛适应性。
国外引进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从国外引进的256份油用亚麻品种资源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51%~92.43%,表明各材料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2)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凝聚为4个主成分,分别为"单株果数因子"、"株高因子"、"千粒重因子"和"果粒数因子",这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33.85%、25.95%、16.32%和12.05%,累计贡献率为88.17%;3)系统聚类分析将256份品种资源在欧氏距离D=34.42水平上聚为六大类群,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Ⅲ、第Ⅳ类群,包括76份材料,这些材料株高适中,单株分茎、分枝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