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00条记录
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50大面积实用制种技术

种子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情况下,通过制种实践,从生产布局、苗床、大田移栽,可育株拔除与清理几个环节,总结出了完成油研50大面积制种生产及种子质量保纯实用制种技术。

关键词: 劳动力 油研50 实用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茶黄螨危害的冠层光谱特性与危害级别反演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辣椒茶黄螨大面积的遥感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辣椒茶黄螨危害期间的冠层高光谱数据,并对冠层反射光谱与茶黄螨危害级别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红外波段758、1569 nm及可见光波段537 nm为茶黄螨螨害的3个敏感波段;并基于敏感波段及由其组成的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了检测茶黄螨危害级别的5种单变量线性函数模型;3个敏感波段构建的模型方程在P=0.01条件下极显著相关,且758 nm处的光谱反射率建立的模型为最优,预测相关系数达0.965。

关键词: 辣椒 冠层光谱 茶黄螨 危害级别 反射光谱 反演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引进新品种比较试验

种子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三都县马铃薯品种比较单一的问题,引进中薯8号、中薯9号、中薯12号、中薯13号、中薯14号、定薯1号、安薯1号、钤田99、荷兰14(后期红)9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荷兰14产量最高,但生育期较长;中薯8号为早熟品种,产量高,品质优,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马铃薯 新品种 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veA基因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中veA基因的结构及其与有性发育的关系,以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为有性发育研究材料对veA基因进行全长克隆,根据已克隆到的veA保守区片段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GSP),使用RACE技术从总RNA克隆到了长度为2 515 bp的veA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编码有562个氨基酸残基,其预测蛋白质序列与丝状真菌的其他种相应预测蛋白质比对结果发现,其相似性较好,保守区序列集中于蛋白质的N端。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内只含一个内含子,长度为54 bp,位于起始密码子下游149 bp处。说明,已成功地从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中克隆到了veA基因。

关键词: 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 veA基因 有性发育 全长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状况和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西南高寒山区春播马铃薯频繁出现的干旱问题,试验于2009-2010年设置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GMPM)、绿肥聚垄栽培方式(GM)、地膜覆盖栽培方式(PM)、普通翻耕栽培方式(CK)4个不同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田间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并用FLINT1模型对水分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翻耕栽培方式相比,播种后至封行前,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0~21cm)含水率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2.93%,6.30%和10.88%。封行后,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含水率比对照平均低6.35%和6.40%。FLINT1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地膜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栽培方式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有一定的水分胁迫。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比对照增加25.6%,但是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比对照降低15.8%。因此,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显著地提高苗期耕层土壤含水率和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地膜覆盖可采取前期覆膜、中后期撤膜的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 马铃薯 栽培方式 模型 土壤含水率 水分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的遗传差异分析

种子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50对多态性位点丰富的SSR引物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ZWAB与21份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材料进行遗传差异分析。50对引物在22份材料间共检测到139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1~6个多态性位点,平均2.8个,多态性比率为51.3%。聚类分析表明ZWAB与国内来源于S45 AB、117 AB的隐性核不育两系材料间的遗传差异较大,遗传背景来源于国外的甘蓝型油菜,属一种新型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SSR分子标记 遗传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监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方法】利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个不同地区96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三环唑的抗药性。【结果】稻瘟病菌各菌株对三环唑的敏感性成连续性分布,最大EC50与最小EC50分别为101.05μg/mL和35.16μg/mL;各地区平均EC50值在60.48~71.62μg/mL之间;最低抗性水平为0.48,最高抗性水平为1.39,相差2.89倍,平均抗性水平在0.83~0.99之间。【结论】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仍然处于敏感或低抗水平,目前三环唑仍可以作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主要药剂。

关键词: 稻瘟病菌 三环唑 抗药性 抗性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油菜黔油30号制种技术研究 Ⅰ.父、母本种植方式与不同母本行对制种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种子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黔油30号种子生产技术,采用父、母本不同种植方式和行比,研究父、母本种植方式和不同母本行对制种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黔油30号种子生产中,靠近父本行的母本植株结实性好,父本按行种植时,行比以1∶6较为适宜,在光照较好,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制种,可以适当提高行比;父本插栽于母本行中的方式比父本按行种植方式增加了单位面积上母本植株数量,使母本植株更靠近父本植株,从而提高了制种产量。

关键词: 杂交油菜 制种技术 行比 种植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坡耕地三种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比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作物分带轮作和玉米单作3种种植模式下地表覆盖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月变化,年均土壤和养分流失量以及产量等,比较不同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与分带轮作模式可保持坡耕地全年覆盖,并在整个雨季保持较高的覆盖度。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增加了0—20cm耕层土壤中的根量,增强了土壤的渗透能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可减少地表径流39.3%,减少土壤侵蚀59.3%;分带轮作可减少地表径流10.4%,减少土壤侵蚀21.3%;两种模式都提高了雨季前和雨季耕层土壤中的水分,减少了水土流失引起的有机质流失29.9%~52.4%,全N流失26.7%~54.9,全钾流失27.3%~70.9%,缓效钾流失21.4%~58.9%,提高玉米产量33.0%~35.9%;紫花苜蓿—玉米间作还可收获紫花苜蓿干草13 664kg/hm2,复合产量是农民习惯的4.1倍;分带轮作可收获大豆、红薯、油菜等,复合产量为12 492kg/hm2,是农民习惯的2.7倍。

关键词: 坡耕地 紫花苜蓿—玉米间作 水土保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一五”贵州小麦区试结果分析与评价

种子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6~2010年度贵州省小麦区域试验57个品系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小麦育种在"十一五"期间,产量没有突破性进展,平均产量在215.6~311.8 kg/667 m2之间徘徊。对主要农艺性状做相关分析后认为,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 贵州 小麦区试 农艺性状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