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期翻耕与免耕条件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在长期定位试验中分层(0~10 cm、10~20 cm、…、90~100 cm)采集免耕和常规耕作处理下混合土样和原状土样进行土壤结构与有机碳的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的加深,0.5~2.0 mm和大于2.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其他粒级团聚体含量呈增加趋势。免耕更利于提高大粒级团聚体(>0.5 mm)的含量,且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作用深度在50 cm以上。(2)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免耕处理在0~8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高于常规耕作处理。(3)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大粒级团聚体中含有较高的有机碳。免耕更利于0~40 cm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的提高。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与常规耕作相比,除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外,免耕提高了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4)随着土层的加深,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大于2.0 mm和小于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在0~100 cm土层均低于其他粒级团聚体。在0~20 cm、30~40 cm和90~100 cm土层,免耕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累积贡献率均高于常规耕作。
关键词: 常规耕作 免耕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贡献率


亚临界芝麻饼粕中糖类与蛋白质的综合利用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亚临界芝麻饼粕中糖类和蛋白质,以可溶性糖质量浓度和产率为考察指标,选择最佳工具酶酶解芝麻饼粕中的糖类,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制备可溶性糖,随后利用碱提酸沉法从酶解后的芝麻饼粕中提取芝麻蛋白质。结果表明,酶解制备可溶性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α-淀粉酶与纤维素酶(酶活力之比为1∶1)组成的复合酶、酶解温度37.0℃、酶解时间2.5 h、pH值5.0、料液比5%、加酶量69.4 U/g,芝麻中可溶性糖产率达86.8%。在pH值10.5、温度45℃、料液比5.6%、酶解时间20 min的工艺条件下,对酶解后得到的芝麻饼粕沉淀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蛋白质,蛋白质的提取率为41.2%,纯度为86.5%。以上研究证实,酶解结合碱提酸沉可以实现芝麻饼粕中糖类与蛋白质的综合利用,为亚临界芝麻饼粕的综合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芽孢杆菌LL17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仓储烟叶霉变菌的抑制效果
《烟草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控制仓储烟叶的霉变,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芽孢杆菌LL17,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扩散法研究其对3株储烟霉变菌的拮抗效果,并结合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LL17进行了分类学鉴定。结果显示,LL17菌株在分类学上属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扩散法的培养平板上均观察到明显的抑菌区,表明LL17菌株对供试的3株仓储烟叶霉变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且LL17菌株无菌滤液对供试的2株曲霉分生孢子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影响孢子萌发或导致菌丝畸变。因此,菌株LL17在储烟霉变的生物防控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产量、品质、农艺性状、选育方法及系谱来源等方面对河南省历年审定(鉴定)通过的67个芝麻品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芝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河南省的芝麻育种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芝麻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从914.81 kg/hm~2上升到1 307.29 kg/hm~2,促进了河南省芝麻生产水平从381.60 kg/hm~2提高到1 422.16 kg/hm~2;品质方面整体提高不大,粗脂肪含量从55.54%提高到56.75%;农艺性状方面也由分枝、晚熟类型向单秆、早熟类型演变。育种方法简单、亲本来源单一、遗传基础狭窄是河南省芝麻育种的现状,今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芝麻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早熟、闭蒴、有限生长等性状并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芝麻品种,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芝麻育种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芝麻 育种成就 产量 品质 农艺性状 育种方法 系谱分析 河南省


小麦品种抗旱性与深根性和深层根系活性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根系垂直生长与抗旱能力的关系,以不同抗旱类型品种洛旱6号、西农979和郑麦366为材料,在柱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最大根深、根干重垂直分布、根系活性垂直变化等性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根深在挑旗期达最大值,越冬至挑旗期间根系生长速度快。挑旗期和抽穗期不同抗旱类型品种间根深差异显著,其中抗旱性强的品种最大根深较大;与抗旱性弱的品种相比,抗旱性强的品种总根干重和深层根干重小,根系生理活性强。籽粒灌浆期表现为抗旱性越强,深层根系生理活性越强。据此认为,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未必具有较大的根干重或深层根干重,但其根系下扎深且深层根系生理活性较强,尤其是生育后期的根系生理活性强。


1-MCP结合不同保鲜袋对半地下通风库贮藏酥梨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半地下通风库的温湿度变化,明确‘金顶谢花’酥梨适合的保鲜处理方式。【方法】以不同保鲜袋包装结合1-MCP处理,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条件下,探讨‘金顶谢花’酥梨果实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1)保鲜袋包装有利于维持酥梨果实的原有色泽。贮藏期间果实的L*值均高于对照,a*值上升幅度也明显小于对照,结合1-MCP处理,效果更明显,其中以微孔袋+1-MCP处理效果最好。(2)保鲜袋包装显著降低了果实失重率。贮藏200 d时对照失重率高达11.1%,微孔袋包装失重率在0~1%,打孔袋包装在2%~3%,差异比较显著。(3)保鲜袋包装可有效地抑制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保持良好的果实风味;1-MCP处理对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明显影响,同种保鲜袋包装,经过1-MCP处理的变化幅度均小于未处理的,微孔袋+1-MCP处理效果最好。(4)1-MCP结合保鲜袋处理保持了贮藏过程中梨果实抗氧化活性,保持了POD活性,降低了PPO活性以及MDA含量等,同时推迟了POD、PPO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5)综合各项生理指标,在微孔袋+1-MCP处理下,宁陵酥梨最佳贮藏期限在135 d以内,最多不超过170 d。【结论】‘金顶谢花’酥梨不宜裸果贮藏。保鲜袋结合小包装1-MCP既操作方便,又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其中以微孔袋+1-MCP处理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9月底开始贮藏的酥梨最佳贮藏期限在135 d以内。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长期定位耕作试验(2006—2016年),探讨长期传统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不同程度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但在较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免耕蓄水保墒效果优于深松耕作。从冬小麦扬花期到成熟期,无论何种耕作方式氮素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在穗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大。扬花期,与传统翻耕相比,连续2 a免耕分别提高茎、叶和穗的平均氮素积累量44.3%、80.5%和70.9%,而连续2 a深松耕作未呈现显著变化;成熟期,连续2 a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显著降低了茎的平均氮素积累量,增加了籽粒的平均氮素积累量(P<0.05),且免耕优于深松耕作。此外,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转移率和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而深松耕作仅在较干旱年份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综上,长期深松耕作并不能持续促进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对于干旱少雨年份免耕优于深松耕作。


磺胺甲恶唑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家畜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检测磺胺甲恶唑(SMZ)的残留,用重氮化方法将SMZ偶联于载体蛋白BSA和OVA上,合成了免疫抗原BSA-SMZ和包被抗原OVA-SMZ。经紫外扫描、SDS-PAGE电泳鉴定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抗血清;利用间接ELISA法测定多抗血清效价,竞争ELISA测定多抗血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免疫抗原效果较好,6只免疫小鼠多抗血清的效价均大于1∶1.28×104,5号小鼠的多抗血清敏感性最高,半数抑制浓度为47.1ng/mL,与其他磺胺类药物无交叉反应,具备良好的特异性。试验成功合成了SMZ人工抗原,并制得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鼠源多抗血清,为SMZ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尿素添加不同增效剂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尿素添加不同增效剂(黄腐酸U17、聚天冬氨酸U24、复合增效剂黄腐酸加聚天冬氨酸组合U20)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增效尿素U20、U24和U17分别比普通尿素增产16.0%、8.5%和8.0%,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增效尿素U20、U24和U17减量20%时不减产。增效尿素U20、U24和U17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8.0、10.3和11.5个百分点;减量20%时,氮肥利用率比普通尿素提高18.6、12.7和12.3个百分点,且高于全量时处理。不同增效剂相比,以0.5%黄腐酸+0.3%聚天冬氨酸复合处理(U20)效果最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