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菌渣施用对黄河故道区低产田土壤理化性质、小麦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土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两个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监测,探究了施用菌渣对黄河故道区低产田土壤理化性质、小麦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用菌渣(CK),施用低量(6 t/hm2;S1)、中量(12 t/hm2;S2)和高量秸秆质菌渣(18 t/hm2;S3),施用低量(6 t/hm2;B1)、中量(12 t/hm2;B2)和高量木质菌渣(18 t/hm2;B3)。结果表明:相比CK,施用菌渣后第1年和第2年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32.4%~51.8%和38.8%~101.2%(P<0.05);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每施用1t/hm2的菌渣,可提升小麦产量0.21t/hm2(P<0.01);不同菌渣类型间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P>0.05),秸秆质菌渣18 t/hm2处理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施用菌渣2年后,0~10 cm土壤有机质显著提升24.7%~57.7%(P<0.05),且0~10 cm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分别降低了11.6%~18.2%和20.8%~35.7%(P<0.05;B1处理除外);根系形态指标与小麦产量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菌渣施用对小麦苗期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分叉数的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0~10 cm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菌渣施用后土壤有机质水平提升、物理结构改善是产量增加的关键机制。本研究表明,针对土壤有机质水平低、物理结构较差的黄河故道区低产田,施用菌渣是改善该地区土壤物理特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快速提升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蒜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15个蒜黄种质资源的12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建立蒜黄品种的综合评价标准.结果表明,不同蒜黄材料间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变异系数为7%~29%;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产量与株高、叶长显著相关,与地上部假茎长极显著相关,生长指标与产量间信息重叠.主成分分析法将蒜黄的12个数量性状综合为4个指标,即蒜黄生长因子、产量因子、口感因子和风味因子,集中了原始性状79%以上的信息.依据主成分贡献率大小进行综合评判,选择植株高大、叶片肥大、产量高、纤维素含量高、大蒜素含量高的蒜黄作为优质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对照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可知,类群Ⅰ的综合性状表现相对较好,类群Ⅱ的表现中等,类群Ⅲ的表现则较差.
关键词: 蒜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稻区早熟水稻品种(品系)穗颈瘟抗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淮稻区早熟水稻品种(品系)的稻瘟病抗性,对145份黄淮稻区早熟水稻品种(品系)进行连续2年的接种鉴定,并利用Pi-ta、Pi-b、Pi-km、Pi-54、Pi-5和Pi-gm 6个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抗稻瘟基因型检测。抗性基因在检测品种(品系)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i-b分布比例最高,检出率为57.9%,其次是抗性基因Pi-km、Pi-ta、Pi-54和Pi-5,检出率分别为51.0%、42.1%、32.4%及32.4%,抗性基因Pi-gm分布比例最低,仅有4.1%。2019-2020年连续2年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74.5%和68.3%的品种(品系)表现为感病,说明黄淮稻区早熟品种(品系)的稻瘟病抗性较差,抗病材料较少。携带抗性基因Pi-ta、Pi-b、Pi-km、Pi-54、Pi-5和Pi-gm的品种(品系),2019年抗性比例分别为42.6%、21.4%、27.7%、34.3%、27.7%和100.0%,2020年抗性比例分别为49.2%、26.2%、25.5%、32.9%、34.0%和100.0%。6个基因中,Pi-gm抗性比例最高,达到100.0%,Pi-ta次之,抗性比例达45.9%,而Pi-b最差,抗性比例仅为23.8%。黄淮稻区早熟水稻品种(品系)抗稻瘟病能力较差,需要通过聚合多个抗性基因来提高抗性,特别需要加强Pi-gm等新的抗稻瘟病基因的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苏翠1号梨叶养分标准值初探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基于梨叶营养诊断的科学施肥,拟构建江苏省苏翠1号梨叶养分标准值。在江苏省不同地区采集苏翠1号梨叶样品,分析测定其养分含量,然后采用概率分级法构建其养分标准值。偏度及峰度正态性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叶片中N、P2O5、K2O、Ca、Mg含量符合正态分布,而微量元素Fe、Mn、Cu、Zn含量则为偏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养分采用概率分级法进行叶养分标准值的确定,偏正态分布的元素则采用ln函数将养分数据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进行概率分级,再将分级数据转换为养分数据。最终初步确定江苏省苏翠1号梨叶N的适宜范围为2.09%~2.32%,P2O5为0.10%~0.13%,K2O为1.18%~1.41%,Ca为2.19%~2.65%,Mg为0.25%~0.31%,Fe为261~369 mg/kg, Mn为38~75 mg/kg, Cu为2~5 mg/kg, Zn为32~50 mg/kg。本研究采用概率分级法制定的梨叶养分标准值平均值与传统高产园法所制定的养分标准值平均值相比,仅Mn和Cu分别存在29.2%和12.5%的差异,其他元素的差异均小于1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施用有机肥下设施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设施土壤中连续施用有机肥条件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动态变化,并探讨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通过定位试验研究连续5季大棚辣椒栽培中不同处理(CK,空白对照;CF,单施化肥;OCF1,有机肥替代49%磷肥;OCF2,有机肥替代63%磷肥;OCF3,有机肥替代73%磷肥)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及不同形态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3个施用有机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OCF1处理的土壤碳氮比在5季辣椒栽培中都显著高于CF处理,OCF3处理的土壤碳磷比仅在第5季中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处理间的土壤氮磷比差异不显著。此外,与CF处理相比,OCF3处理在第1季和第2季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在第5季中OCF2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含量、无机磷含量及其占比、总碳含量、全氮含量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有机磷占比、碳磷比和氮磷比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果说明在设施蔬菜栽培中长期施用有机肥替代磷肥可能会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其原因可能是提高了土壤的碳磷比,造成土壤中有效磷的生物固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建议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克氏原螯虾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养殖模式以虾稻连作为主;克氏原螯虾消费量爆发式增长,消费渠道和辐射面日益拓宽;克氏原螯虾精深加工发展迅速,流通体系日趋完善.通过对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对今后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预判:养殖面积增速放缓,产量持续快速攀升;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将持续增长;加工产业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市场价格将保持显著季节性波动,同期价格稳中有降;提质增效将成为克氏原螯虾养殖盈利的重要渠道.最后,基于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风险剖析,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旨在为促进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产业;现状;风险;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甘薯SSR标记遗传图谱构建与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理想农艺性状是甘薯育种的重要目标,而选择甘薯理想农艺性状的育种手段还很缺乏。本研究以分枝数多、蔓长中等、高产紫肉甘薯品种徐紫薯8号为母本,分枝数少、长蔓、中等产量白肉甘薯品种美国红为父本,以F1代分离群体的274个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甘薯分子连锁图谱,能够加密已有的遗传图谱。其中母本图谱包含24个连锁群(linkagegroups,LGs),图谱总长1325.8cM,标记间平均距离9.2cM;父本图谱包含21个LGs,图谱总长1088.6 cM,标记间平均距离8.2 cM。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甘薯地上部分枝数、茎蔓直径、最长蔓长、叶柄长度和节间长度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检测到1个与分枝数相关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53.2%;1个与茎蔓直径相关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16.7%;2个与最长蔓长相关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9.5%和13.7%;2个与叶柄长度相关定位的重要农艺性状QTL,可以开发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室内早代苗期筛选具有理想农艺性状的株系,从而提高田间选择效率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8.8%和11.3%;5个与节间长度相关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9.6%~28.1%。利用定位的重要农艺性状QTL,可以开发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室内早代苗期筛选具有理想农艺性状的株系,从而提高田间选择效率。。
关键词: 甘薯 分枝数 茎蔓直径 最长蔓长 叶柄长度 节间长度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iggyBac转座子AgoPLE1.1在黑腹果蝇种系转化中的应用
《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piggyBac(PB)转座子AgoPLE1.1的转化活性,明确AgoPLE1.1开发为昆虫转基因载体的潜力。【方法】构建AgoPLE1.1转座酶辅助质粒pAgoHsp和带有红色荧光标记的供体质粒pXLAgo-PUbDsRed,辅助质粒和供体质粒以170 ng/μL∶400 ng/μL, 90 ng/μL∶200 ng/μL和90 ng/μL∶100 ng/μL 3种不同的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新鲜的W1118黑腹果蝇胚胎,筛选注射后代中的转基因黑腹果蝇个体;利用Southern杂交验证转基因黑腹果蝇中AgoPLE1.1转座子的插入拷贝数;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AgoPLE1.1插入位点旁侧序列,明确AgoPLE1.1转座子的转座特征。【结果】AgoPLE1.1转座子在黑腹果蝇中具有转化活性,转基因频率为1.32%~1.94%。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AgoPLE1.1转座子在黑腹果蝇中至少有6个插入位点。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其中4个位点,分别位于黑腹果蝇的3R, 3L, 2L和X染色体,并且AgoPLE1.1转座子在黑腹果蝇染色体中的整合带有供体质粒的骨架。【结论】PB转座子AgoPLE1.1仅可以在黑腹果蝇中以较低的频率进行非精确的剪切和转座,不具有开发为新型昆虫转基因载体的潜力。
关键词: 黑腹果蝇 piggyBac转座子 PB类似因子 种系转化 剪切 转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句容市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草莓生产中存在农药过量及不合理使用,易造成病虫害抗药性增强、果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经近几年在江苏省句容市草莓产区示范推广总结出一套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本技术模式的核心内容以"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理化诱杀害虫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结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具体包括合理密植、植株管理、控湿闷棚等农艺措施,颜色趋避、防虫网阻隔、色板和性诱剂诱杀等理化诱杀技术,释放天敌以及施用生物药剂等生物防治技术,并依据草莓生长生产规律制定出适期防控的生产管理方案。本技术模式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40%~50%,净收入为15 000~20 000元/667 m2,草莓优质果比例提高20%~30%,果品农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关键词: 草莓 农药 减施增效 技术模式 综合防治 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