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沼液对狼尾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沼液浇灌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的影响,揭示沼液提高土壤肥力的机制,本文采用氯仿熏蒸法、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和PCR-DGGE法研究不同梯度沼液浇灌量(折纯N量200,150,100,50kg N·hm-2)对狼尾草(P.americanum×P.purpureum)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沼液浇灌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和C,且沼液浇灌量与微生物量N和C的增量显著相关。沼液浇灌还能显著增加细菌16SrDNA基因和真菌SSU rDNA基因丰度,其中200kg N·hm-2处理含16SrDNA基因和SSU rDNA基因的微生物数量最多,沼液浇灌量与土壤中含16SrDNA基因和SSU rDNA基因的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显著降低固氮菌nifH的基因丰度。沼液浇灌人工草地对包括细菌、真菌和固氮菌在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可促进含16SrDNA基因和SSU rDNA基因的微生物繁殖,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含nifH基因的微生物的繁殖,改变土壤含16SrDNA基因、SSU rDNA基因和nifH基因的微生物数量。


茶尺蠖水通道蛋白EoAQP1的cDNA克隆、多克隆抗体制备及亚细胞定位
《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跨膜转运蛋白,它在细胞水分运输、离子选择透过性和渗透压平衡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水通道蛋白AQP1的基因特性,在制备多克隆抗体的基础上了解其亚细胞定位分布。【方法】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并结合RACE技术克隆茶尺蠖AQP1的基因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和软件分析茶尺蠖AQP1的生物学信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茶尺蠖AQP1在不同发育阶段和6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原核表达、镍柱纯化并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茶尺蠖AQP1的多克隆抗体;通过荧光显微镜观测了茶尺蠖AQP1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胚胎细胞S2中的定位分布,并利用多克隆抗体进行了Western blot验证。【结果】克隆并鉴定了茶尺蠖AQP1全长,将其命名为Eo AQP1(Gen Bank登录号:KT819587),Eo AQP1 c DNA全长1 826 bp,含有78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59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表明,Eo AQP1在鳞翅目昆虫中高度保守。跨膜结构和水分渗透模拟表明,Eo AQP1具有经典的水分渗透模型。qRT-PCR结果表明,Eo AQP1在不同发育时期和6龄幼虫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差异显著。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Eo AQP1以圆形颗粒状成群聚集于细胞膜周边,而在细胞膜、核膜和细胞质等处均不表达。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Eo AQP1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好,可用于后续相关实验。【结论】获得了Eo AQP1的c DNA序列,明确了Eo AQP1的生物学特征,阐明了Eo AQP1的时空表达特性,成功制备了Eo AQP1多克隆抗体,初步了解了Eo AQP1的亚细胞定位,为进一步研究Eo AQP1的水分渗透机理奠定了分子基础。
关键词: 茶尺蠖 水通道蛋白 克隆 生物信息学 表达模式 亚细胞定位 多克隆抗体


单一益生菌(屎肠球菌)介导的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变化规律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细菌16S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对断奶仔猪的肠道菌群结构和饲喂两株单一益生菌(屎肠球菌)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和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细菌所占比例分别为50.5%和42.2%,为绝对优势菌群。饲喂屎肠球菌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细菌丰度均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无壁菌门Tenericutes、酸杆菌门Act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细菌的丰度明显上升,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细菌丰度则发生了明显下降。屎肠球菌所在的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比例虽由0.07%(对照组)上升至0.12%(SF1组)和0.14%(SF2组),但在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说明屎肠球菌对仔猪肠道微生态的作用主要是影响其他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进而改变菌群结构。与对照组相比,SF1组的上述菌群变化幅度高于SF2组,通过与3组仔猪生长性能数据的对比,上述菌群变化的幅度与仔猪生长性能提高的程度呈现正相关。


荔枝霜疫霉巢式PCR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引起的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建立霜疫霉快速准确检测方法,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荔枝霜疫霉三磷酸鸟苷(GTP)结合蛋白基因(GTP-binding protein gene,Ypt1)为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巢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两种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特异性检测表明,只有不同来源的21个荔枝霜疫霉菌株经PCR扩增获得249 bp的特异性条带,同时,在钙黄绿素指示剂的作用下,LAMP检测显示绿色,且扩增产物用2.0%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特有的梯形条带,而其他13种不同卵菌近缘种及8种常见病原真菌42个菌株均未观察到这些现象。灵敏度检测显示,将特异引物Pv YF1/Pv YR1与疫霉属Ypt1通用引物Yph1F/Yph2R进行巢式PCR扩增后,其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可达100 fg/25μL,较常规PCR提高1 000倍,而LAMP方法检测灵敏度是巢式PCR的10倍。本研究分别采用常规PCR、巢式PCR和LAMP方法对采集自福建省荔枝霜疫霉病典型症状及可疑症状的荔枝叶片或果实进行检测,并用传统分离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漳州采集的30份样品中,常规PCR、巢式PCR和LAMP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22(77.3%)、20/22(90.9%)和21/22(95.5%);在莆田采集的25份样品中,常规PCR、巢式PCR和LAMP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17(88.2%)、16/17(94.1%)、17/17(100%)。可见LAMP方法明显提高了检测效率,并且具有检测程序便捷,所需设备简单和肉眼能判断结果的优势,适合基层部门及田间荔枝霜疫霉快速检测。
关键词: 荔枝霜疫霉 三磷酸鸟苷(GTP)结合蛋白基因(Ypt1) 巢式PCR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分子检测


在低蛋白饲粮中添加植酸酶、NSP酶和有机微量元素对肥育猪养分排泄量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低磷和低微量元素饲粮添加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NSP酶)和氨基酸微量元素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养分排泄量的影响。试验设5个组,1组为对照组(蛋白质水平16%),2~5组蛋白质水平为13%,加植酸酶,其中:2组适宜降低铁锌铜水平;3组添加有机微量元素;4、5组分别添加120、240mg/kg NSP酶。试验期46d。结果表明,各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4、5组比1组料重比分别降低1.78%(P<0.05)和1.42%(P<0.05);与1组相比,2、3、4、5组粪N含量分别降低21.85%、19.87%、23.51%和24.83%,差异均显著(P<0.05),粪P含量分别降低40.55%、41.47%、39.17%和41.94%,差异均极显著(P<0.01),粪Cu含量分别降低61.83%、60.68%、65.03%和62.20%,差异均极显著(P<0.01),粪Fe含量分别降低33.95%、33.64%、34.93%和34.71%,差异均显著(P<0.05),粪Zn含量分别降低39.50%、40.11%、42.43%和40.48%,差异均显著(P<0.05)。可见,降低肥育猪饲粮蛋白质水平3个百分点、总磷水平0.1个百分点和铜铁锌适量水平并添加植酸酶可显著减少粪氮、铁和锌含量,极显著减少粪磷、铜含量,对生长性能无影响;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量替代相应的无机盐及添加NSP酶均未影响粪中相关养分的含量;添加NSP酶对料重比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 低蛋白饲粮 低磷 低微量元素 生长性能 养分排泄量 肥育猪


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茶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8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茶树叶片的叶面积、叶形指数、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其比值、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及光合特性,并分析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叶形指数、干物质含量、气孔导度的变异系数低于10%,其余11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5.08%~43.22%,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比叶面积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叶形指数和叶面积与其他叶片功能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光合色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气孔导度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的影响;净光合速率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光合色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光合色素含量高的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能力;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14号茶树品种比叶面积相对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属于抗旱性较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可作为抗旱性强、高光效的茶树品种进一步选育和应用。


田间自然热罩治疗柑橘黄龙病的效果分析
《果树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讨柑橘黄龙病防控新途径,利用夏秋季强太阳光照,开展自然热罩处理对田间柑橘黄龙病树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2012年和2013年8—9月,分别选取40株PCR检测结果为阳性、5~8 a生的芦柑病树为试验对象。按每5株为1组,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为覆盖热罩处理组,其余4组为对照组。处理组病树用聚氯乙烯薄膜覆盖,地面以土块压实,并在病树正上方的覆盖薄膜上打10个直径约2 cm的小孔,覆盖时间7 h(10:00—17:00),间歇处理3次;对照组病树不做热罩处理。以温度数据记录仪,每5 min记录1次处理与对照温度数据。处理前、处理后30 d和90 d,分别选10株处理组及对照组病树进行症状评价,按病情分级计算其病情指数并进行显著性分析。同时,处理前、处理后30 d和90 d,分别采集症状明显的叶片提取DNA,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病菌浓度。【结果】2 a处理结果表明,病树经3次间歇性自然热罩,90 d后症状明显减轻,抽生新梢,叶片正常成熟转绿,未出现新的黄化或斑驳等典型黄龙病症状,病情指数分别从67.00和68.33减为34.00和30.33,变化差异极显著;对照组病树病情持续加重,黄化症状更加明显,部分叶片出现木栓化,其病情指数分别从64.33和65.67增为89.00和87.00,变化差异极显著。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处理后90 d病菌浓度分别下降了85.36%和81.67%,其中27株降低了90%以上;对照组病菌浓度分别增加了22.86倍和25.50倍,最多的增加了95倍。【结论】通过3次间歇性自然热罩处理,90 d后田间柑橘黄龙病树症状明显减轻,黄龙病菌浓度也显著降低,平均下降达80%以上,最高下降了99.98%,其中有67.5%的病树病菌浓度降低了90%以上;而对照组病树除1株外,其余病菌浓度均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加了20多倍。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自然热罩 实时荧光定量PCR 防治效果 热处理


T-DNA随机插入法获得甘薯蔓割病菌非致病生防菌株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尖孢镰刀菌甘薯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引起的甘薯蔓割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将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T-DNA随机插入到蔓割病菌基因组中,获得711个突变体。经过致病力筛选,获得了3株非致病突变体,编号为50-5、55-7和103-4,其中50-5和103-4产孢能力显著下降。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非致病突变体均可和蔓割病菌发生营养竞争作用。通过提前对感病品种"新种花"接种非致病突变体,再接种蔓割病菌,结果显示当蔓割病菌和非致病突变体孢子浓度同为5×10~5 CFU/m L时,103-4和55-7分别预处理感病品种8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分别为86.95%和83.80%;50-5预处理16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为75.65%。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农杆菌转化筛选非致病突变体的方法,成功获得3株蔓割病生防菌株,为深入开展甘薯蔓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也为其他尖孢镰刀菌创造非致病生防菌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甘薯蔓割病 尖孢镰刀菌 生物防治 非致病菌株 农杆菌转化


一例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其病原的分离鉴定
《中国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引起2015年6月底福州仓山区某一养鸭场10日龄左右麻鸭发病死亡的病原,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脑等组织,经病毒分离、细菌分离纯化、PCR检测、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检测并分离到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该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与MPZJ1206株和GD株同源性最高,均为98.7%。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鸭甲肝病毒1型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
关键词: 鸭甲肝病毒1型 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 分离鉴定


棚架栽培对锦绣黄桃生长及结果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桃设施栽培途径,以锦绣黄桃为对象,并以常规栽培为对照进行棚架栽培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从定植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开始,锦绣黄桃棚架栽培的冠幅、结果枝总量,中、短果枝比例,着果率、稳果率、大果率(200g以上)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栽培,4年统计每667m2累计产量、总收入、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常规栽培的1.86、1.71和1.69倍,但单果质量及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维生素C等果实4个主要内在品质间差异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