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茶粕中茶皂素连续多级逆流水提工艺的建立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 2021
摘要:为提高油茶粕经济价值,充分利用油茶粕资源,以油茶粕为原料,采用热水连续多级逆流提取油茶粕中的茶皂素,优化了单级提取和连续多级逆流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单级提取的优化条件为提取时间85 min,提取温度80℃,料液比1:16 g/mL,油茶粕提取粒度60~100目.在单级提取基础上,确定连续多级逆流提取的优化提取级数为3级,每级优化的提取时间为20 min,此时得到的提取液中茶皂素的质量浓度为33.14 mg/mL,比单级提取质量浓度提高了1.23倍,提取时间缩短了29.41%,提高了提取效率.水溶液结合连续多级逆流提取,获得了质量浓度较高的茶皂素,并且缩短了提取时间,提取流程绿色环保,更易实现工业化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苏氨酸水平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脂肪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苏氨酸水平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脂肪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确定1~21日龄黄羽肉鸡适宜的苏氨酸需要量。试验选用1日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鸡雏鸡2 000只,按体重相同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公母各占1/2),每个重复50只鸡。5个组的试验鸡分别饲喂含0.60%(基础饲粮)、0.67%、0.74%、0.81%和0.88%苏氨酸的饲粮,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公鸡、母鸡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5)。0.88%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母鸡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最高,0.74%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最高。根据生长性能指标和回归分析结果,确定黄羽肉鸡母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81%,黄羽肉鸡公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79%。2)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公鸡、母鸡的全净膛率、半净膛率和腿肌率(P<0.05)。0.88%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母鸡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最高,0.74%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母鸡腿肌率最高;0.81%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半净膛率最高,0.74%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全净膛率和腿肌率最高。根据胴体品质指标和回归分析结果,确定黄羽肉鸡公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77%,黄羽肉鸡母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88%。3)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公鸡、母鸡的胸腺指数(P<0.05),其中0.88%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和母鸡胸腺指数最高。4)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黄羽肉鸡母鸡血清中甘油三酯(TG)、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和胰岛素(INS)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TG和INS含量最低,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IL-6和IgG含量最高;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黄羽肉鸡公鸡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INS、IL-6和IgG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LDL和INS含量最低,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IL-6和IgG含量最高。5)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血液中T淋巴细胞增殖率(P<0.05),黄羽肉鸡母鸡和公鸡均是0.81%苏氨酸水平组血液中T淋巴细胞增殖率最高。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苏氨酸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增强免疫功能。以生长性能为主要判定指标,确定1~21日龄黄羽肉鸡母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81%,黄羽肉鸡公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79%。
关键词: 黄羽肉鸡 苏氨酸 生长性能 胴体品质 免疫功能 营养需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单宁提高鱼类糖利用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先天对糖的利用能力差,摄食高糖饲料容易引发餐后高血糖症,危害鱼体健康,同时也限制了糖在饲料中的应用。采用营养调控手段增加鱼类对糖的耐受能力,有利于提高糖的利用效率,节约蛋白质资源。单宁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一类天然多酚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效,其主要途径包括抑制糖代谢酶活性、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葡萄糖转运载体mRNA表达以及通过介导肠道特定菌群发挥降血糖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鱼类糖不耐受的生理机制以及单宁降血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为鱼类糖代谢研究及其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阶段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活性成分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探究不同生长阶段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的活性成分变化,为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消费者选择相关灵芝产品提供科学参考.对梅州本地主栽品种'梅灵1号'灵芝生长发育期间4个阶段的子实体、孢子粉弹射期间3个阶段的孢子粉进行多糖、三萜及甾醇、腺苷、蛋白质、脂肪等活性成分检测.结果显示,灵芝子实体中,菌蕾期子实体多糖、三萜及甾醇、蛋白质、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0.65%、2.2 g/100 g、25 g/100 g、3.1 g/100 g,高于子实体其他时期;成熟期子实体多糖、三萜及甾醇、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高于弹粉后,但腺苷含量随着子实体的成熟逐渐升高(从低于检测下限10 mg/kg到99.2 mg/kg).与灵芝子实体相比,不同阶段收集的孢子粉活性成分含量差别不大,多糖含量0.7%~0.85%、三萜及甾醇含量12.2~14.0 g/100 g、腺苷含量156~214 mg/kg、蛋白质含量16.1~16.6 g/100 g、脂肪含量31.7~34.2 g/100 g,其中头道孢子粉脂肪含量最高(34.2 g/100 g),二道孢子粉多糖、腺苷含量最高,(分别为0.85%、214 mg/kg),产孢40天收集的孢子粉三萜及甾醇含量最高(13.5 g/100 g).本试验条件下,灵芝子实体菌蕾活性成分含量高,可以加以利用;子实体弹粉后多糖、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三萜及甾醇含量没有差异,若不采收孢子粉,可选择在成熟期弹粉前采收子实体;头道孢子粉、二道孢子粉及产孢40天孢子粉活性成分含量没有差异;孢子粉(破壁)活性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子实体,消费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购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技术研究玉米Zm FKF1在开花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FKF1是多种植物开花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基因。为研究玉米FKF1功能,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ZmFKF1进行定点编辑,获得ZmFKF1编辑突变体。同时以此为材料,通过表型分析及关键开花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分析,明确ZmFKF1在玉米开花途径中的作用,为玉米分子育种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B104为材料,克隆ZmFKF1,通过序列比对明确ZmFKF1的基因结构。以ZmFKF1为靶标基因,根据CRISPR/Cas9技术原理设计靶点,将设计的靶点序列在玉米参考基因组中进行比对分析,排除非特异性靶位点,最终筛选出在ZmFKF1第1外显子上的靶位点ZmFKF1-T1,构建CRISPR/Cas9基因编辑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B104幼胚,通过抗性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之后诱导出芽和生根,获得T0代ZmFKF1编辑阳性植株,并利用cas9特异引物进行验证。利用靶位点扩增测序法,明确T1代ZmFKF1编辑植株在ZmFKF1预期靶标位点是否发生突变及突变的类型,筛选获得ZmFKF1定点突变纯合株系。获得这些材料后,以野生型B104为对照,统计和分析开花表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材料中与玉米开花途径相关的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对表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在玉米FKF1的第1外显子上设计靶点构建基因编辑表达载体,通过遗传转化获得的转基因株系实现了对ZmFKF1的定点突变,共获得T0代ZmFKF1编辑阳性株系18株,在预期靶标位点上发生突变的有6株,2种不同的突变类型:单碱基插入和多碱基缺失。通过开花时间统计和分析,与野生型B104相较,3个T2代ZmFKF1编辑纯合突变体的开花时间延迟,显著(P<0.05)晚于B104。进一步对这些材料中的开花关键基因ZmGI、conz1和ZmZCN8进行表达量检测,发现突变体中这些基因的表达明显(P<0.05)低于野生型B104,与晚花表型相符。【结论】可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ZmFKF1进行定点编辑获得基因编辑突变体,且突变体开花时间明显延迟。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玉米 ZmFKF1 开花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洛克母猪使用寿命遗传参数估计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通过6 220头杜洛克母猪的生产数据对杜洛克使用寿命遗传参数进行估计,并计算背膘厚、日增重、第1次配种日龄与使用寿命的表型和遗传相关。采用广义线性模型估计6种不同使用寿命性状的遗传力在0.16~0.18,遗传相关在0.70~0.99。背膘厚与使用寿命为低的正遗传相关(0.10~0.20),日增重、第1次配种日龄与使用寿命为负的遗传相关。再对各组背膘厚、日增重和第1次配种日龄进行分组,并分析对比各组与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杜洛克母猪背膘厚在10.6~13.0 mm对使用寿命最为有利,日增重为610~670g/d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第1次配种日龄在230d之前可以增加母猪的使用寿命。建议猪场在培养后备杜洛克母猪时,提高背膘厚以及选择发情早的个体,提高母猪使用寿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过氧化钙复合颗粒缓解番茄幼苗酚酸化感胁迫效应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被证实是导致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开发去除酚酸类化感物质的技术有望缓解连作障碍问题。本研究分别采用包覆法和共混法制备生物炭-过氧化钙复合颗粒,结合现代分析表征手段和序批试验,考察复合材料对苯甲酸的吸附-氧化去除行为,并优选适宜的制备方法。进一步通过水培试验,研究复合颗粒缓解苯甲酸对番茄苗期生长抑制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3 h序批反应后,1.5 g/L包覆颗粒和共混颗粒对100 mg/L苯甲酸的去除率分别为82.6%和67.0%。其中包覆法制备所得复合颗粒能更有效地缓冲过氧化钙分解生成的氢氧根离子对溶液pH的影响,从而获得更高的苯甲酸去除率。水培试验结果表明,与苯甲酸胁迫处理相比,添加复合颗粒可显著提高水培番茄幼苗单株生物量、根重、茎叶鲜重、株高、根长、幼苗的根系活力;根系细胞膜透性、叶片丙二醛含量分别下降23.7%和30.4%;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61.0%和45.6%。本研究制备所得生物炭-CaO2复合颗粒可有效降低栽培介质中苯甲酸浓度,从而减轻酚酸对番茄的生理胁迫,促进幼苗生长。研究结果对作物连作障碍新型消减技术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调湿包装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荔枝为实验对象,模拟常温物流,采用单层袋(聚乙烯醇薄膜保鲜袋)、双层袋(聚乙烯醇薄膜保鲜袋)+(聚乙烯保鲜袋)、CK(聚乙烯保鲜袋)包装荔枝,通过对外观品质、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透湿包装对荔枝贮藏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层袋、双层袋和CK包装处理荔枝贮藏4 d时腐烂率达到50%以上,贮藏6 d基本全部褐变。与单层袋相比,双层袋包装贮藏期间有利于维持荔枝在较高的湿度环境中,呼吸跃变平缓,贮藏第6天时,失重率仅为2.1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30%,可以有效地保持荔枝的品质;单层袋透湿性强,贮藏期结束失重率达到8.79%,褐变指数达到3.97,总体保鲜效果较差。与CK相比,单层袋与双层袋包装均不能延缓果实褐变,其褐变指数与褐变相关酶活性均高于CK。综合各项指标表明,双层袋包装处理的荔枝贮藏品质优于单层袋包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