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基因定位分析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遗传规律及基因定位,为籽用美洲南瓜抗性品种的亲本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3份甜瓜国际通用鉴别寄主对白粉病生理小种进行鉴定;以抗白粉病品种M2作为母本和感白粉病品种F4作为父本构建六世代群体,通过卡方适性检验分析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的遗传规律;通过F2分离群体创建抗、感病池和两个亲本池,利用BSA-seq和InDel分子标记初步定位抗病基因。【结果】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生理小种为2US;F2分离群体植株遗传特性呈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抗白粉病性状由1对单主效显性基因控制。籽用美洲南瓜抗病基因关联到3个相关的候选区域,总长度为3.41 Mb,包含468个基因。在候选区域内将籽用美洲南瓜的抗白粉病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0连锁群上,两端连锁标记为pm10-8和pm10-1。【结论】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在标记pm10-8和标记pm10-1之间,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20.5 cM和17.1 cM,该区域内共包含27个候选基因。
关键词: 籽用美洲南瓜 生理小种 遗传规律分析 BSA 白粉病 分子标记


呼和浩特市优质高蛋白饲草筛选试验
《草原与草业 》 2024
摘要:为筛选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优质高蛋白饲草品种,对22个饲草品种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相对饲喂价值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饲草品种之间养分与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试验饲草品种的干物质、粗蛋白、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非蛋白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91.20%~97.44%、13.40%~27.44%、6.40%~20.60%、40.28%~54.79%、33.15%~47.77%、0.37%~8.54%,总氨基酸含量变化范围为3.30%~17.98%,相对饲喂价值集中于97.39~141.27之间。筛选饲草中,粗蛋白较高的为田菁(27.44%)、龙牧806(26.09%)和东2号野豌豆(25.56%);东2号野豌豆、萹蓿豆、柠条、山野豌豆、箭苦豌豆等饲草品种综合评价数值较高。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新陆早61号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棉花 》 2024
摘要:探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荒漠草原地区植棉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参考.2023 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常规施肥(F1,施用磷酸二铵 300 kg·hm-2)、磷酸二铵减量 12.5%配施75 kg·hm-2 生物炭(F2)、磷酸二铵减量 25%配施 150 kg·hm-2 生物炭(F3)、磷酸二铵减量 37.5%配施 300 kg·hm-2 生物炭(F4)和磷酸二铵减量 50%配施 600 kg·hm-2 生物炭(F5)5 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新陆早 61 号产量性状和植棉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新陆早 61 号的籽棉单产、皮棉单产和植棉纯收益表现为F3>F2>F1>F4>F5.F3处理的籽棉单产、皮棉单产和植棉纯收益均最高,分别较F1 处理增加 35.34%、33.02%和 52.20%.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能够提升新陆早 61 号的产量,初步认为 225 kg·hm-2 磷酸二铵+150 kg·hm-2 生物炭为较适宜当地类似土质棉田的施肥方案.
关键词: 生物炭 化肥减施 棉花 磷肥 产量 经济效益 施肥技术 纯收益


干鲜两用辣椒新品种'北星六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北星六号’是干鲜两用辣椒杂交新品种。植株长势强,株高75 cm,首花节位10节,青熟果深绿色,老熟果深红色,果面光滑有光泽,果实长锥形,纵径13.6 cm,横径3.0 cm,果肉厚0.28 cm,单果鲜质量22.0 g。维生素C含量2 860 mg·kg-1,反式辣椒红素1.52 g·kg-1。鲜椒产量39 600 kg·hm-2,干椒产量7 800 kg·hm-2。抗CMV、中抗TMV、高抗疫病,适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通辽市等地露地越夏种植。


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
《农业科学研究 》 2024
摘要:随着黄河来水的日趋紧张,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盐碱地改良利用,多次就盐碱地改良利用作出重要讲话,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办发[2023]44号),对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基于此,宁夏回族自治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宁夏大学许兴教授特邀请国内土壤学、植物营养、农田水利、资源环境与功能农业等领域的张佳宝(院士)、李玉义、尹雪斌、田军仓、赵举、陈小兵、佘冬立7位专家,形成了《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访谈文章,访谈按照“问题导向—创新思维—路径机制”的逻辑思路,主要围绕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时代背景、机遇与挑战、核心内涵、动力机制、创新路径等关键问题展开。访谈内容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科学理解,同时也能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决策参考。该访谈认为黄河流域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须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的高度统筹规划,按照“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的要求,应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机制实现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二是河套灌区作为我国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该从流域的尺度上系统地思考盐碱地区域水土平衡、水盐平衡,特别是节水条件下的水盐平衡、盐分出路等问题,为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推进灌区盐碱地改良事业的行稳致远。三是河套平原盐碱地成因复杂,盐碱类型多,限制因素多,在灌排体系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盐碱类型和盐碱化程度采取分类治理,创建灌区盐碱化耕地改造提升与综合利用、灌区耕地盐碱化防治与综合利用、盐碱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多元化利用等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四是以宁夏“六特”农业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凝练盐碱地功能农业的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联合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套以盐碱地功能农业提升“六特”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盐碱地 区域治理 综合利用 农业特色产业


不同引发剂对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浓度赤霉素(GA)、褪黑素(MT)和水杨酸(SA)引发处理对甜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甜菜种子引发剂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自育甜菜品种NT39106为试验材料,采用GA(50、100、200和300 mg/L的赤霉素)、MT(50、100、200和300μmol/L的褪黑素)和SA(50、100、200和300 mg/L的水杨酸)引发处理8 h,以未引发处理为对照(CK),分析各处理下甜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不同浓度赤霉素(GA)、褪黑素(MT)和水杨酸(SA)引发处理的甜菜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显著高于CK(P<0.05)。随着3种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对甜菜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00 mg/L GA处理的效果最佳,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高达91.00%、93.67%,其次为SA处理,均优于MT处理。与CK相比,不同浓度的GA、MT(除300μmol/L处理)和SA处理均明显增加了甜菜幼苗的平均芽长和鲜重,尤其是100 mg/L GA处理,其平均芽长和鲜重分别为5.43 cm、0.37g/10株。【结论】100 mg/L赤霉素(GA)引发甜菜种子的萌发效果最佳,对甜菜幼苗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