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7013条记录
内蒙古兴和县腐烂茎线虫群体的分离和鉴定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区,明确马铃薯线虫病的病原,对种植区内的线虫检疫和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从兴和县采集出现空心、干腐等症状的马铃薯,分离线虫后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兴和县线虫群体的形态特征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相似,形态测量值虽存在差异但范围值基本一致;其rDNA-ITS序列与腐烂茎线虫序列相似性为100%;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供试群体与腐烂茎线虫C型、D型群体聚为一支,其序列和腐烂茎线虫C型的序列最大相似性达99.87%,和D型序列的相似性为99.26%。综上,将兴和县线虫群体鉴定为腐烂茎线虫C型群体。致病性测定表明,分离线虫接种马铃薯后引起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研究结果为兴和县制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 腐烂茎线虫 形态特征 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同时检测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多重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CSCD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估其检测效能。方法 基于GenBank中十二指肠贾第虫(GenBank登录号:XM_001710026.2)、微小隐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XM_626998.1)、毕氏肠微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KJ719492.1)和莫尼茨绦虫(GenBank登录号:OM296991.1)相应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可同时检测上述4种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2022年10—12月,从广东省湛江市4个山羊养殖场采集116份新鲜山羊粪便样本,其中96份用于所建立多重PCR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20份作为样本检测的本底对照。分别采用单病原PCR检测方法及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进行检测。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重PCR法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特异性基因片段,其大小分别为1 400、755、314 bp和585 bp,检出限为≥102拷贝数的病原DNA克隆质粒;该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羊前后盘吸虫、细粒棘球绦虫、芽囊原虫和平腹吸虫基因扩增结果均为阴性。采用单病原PCR和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40份(40/96,41.67%)粪便DNA经单病原PCR检测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其中39份经多重PCR检测亦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平均符合率为97.50%(39/40)。96份样本中,多重PCR方法分别检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莫尼茨绦虫感染阳性26(27.10%)、22(22.90%)、24(25.00%)、9份(9.40%),与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一致。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多重PCR法对山羊粪便样本中十二指肠贾第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DNA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6.15%、95.83%、100.00%、1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98.92%、100.00%、100.00%,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常见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用于大规模羊群粪便样本快速筛查。

关键词: 肠道寄生虫 十二指肠贾第鞭毛虫 微小隐孢子虫 毕氏肠微孢子虫 莫尼茨绦虫 多重PCR法 山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对燕麦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无添加对照组(CK)、青贮邦(A组,植物乳杆菌)、康富青S乳酸菌青贮剂(B组,布氏乳杆菌)、壮乐美青贮发酵剂(C组,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芯来旺I-秸秆青贮剂(D组,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屎肠球菌)、保时青-加强型C(E组,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处理,并于青贮60 d测定燕麦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C组和D组的pH值、氨态氮/总氮低于CK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D组的干物质含量高于其余各组(P<0.05);C组和D组的粗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高于A组和B组(P<0.05);D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E组和B组(P<0.05),各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差异;A组和B组氨态氮/总氮、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菌群分析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C、D、E组青贮细菌多样性降低,A组和B组细菌多样性升高;属水平上,各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差异较大;乳酸菌中,与CK组相比,各组酸鱼乳杆菌相对丰度均降低,C、D、E组以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占绝对优势。综上,乳酸菌剂改变了燕麦青贮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D组青贮效果最优。

关键词: 燕麦 青贮 乳酸菌添加剂 青贮品质 微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草原主要灾害类型浅析

草学 2024

摘要:内蒙古草原作为中国重要的草原区之一,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干旱灾害、生物灾害、三化灾害和风灾等灾害的威胁.近几年,内蒙古草原退化严重、面积大大减少.与几十年前相比,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草原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本文旨在对内蒙古草原主要灾害类型进行浅析,并提供详细的内容分析和全面的覆盖,提出进一步研究和应对内蒙古草原灾害的建议.通过深入了解内蒙古草原主要灾害类型,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内蒙古 草原 灾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对盐碱胁迫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摘要: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发展我国经济也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盐渍化会诱导小麦高pH值胁迫、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和氧化损伤,抑制小麦正常生理代谢活动,导致其生长发育受到限制而减产。文章综述了盐碱胁迫对小麦生长、细胞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的影响,阐述了小麦对盐碱胁迫的响应机理,旨在为提高小麦耐盐碱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盐碱胁迫 表型 生理生化 分子机制 响应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SSR的8个羊肚菌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摘要:【目的】明确羊肚菌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和多样性,为选育适宜内蒙古西部地区栽培的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A3、赵二六、羊贵妃、金秋、DY008、A芦、001、内石林8个羊肚菌菌株为试验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8个羊肚菌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和遗传多样性比较。【结果】利用100条ISSR引物对8个羊肚菌菌株进行PCR检测,筛选出12条ISSR引物,扩增出DNA条带76条。其中,有效条带59条,多态性比率为75.83%。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06 6,Shannon′s信息指数(Ⅰ)为0.330 0。供试菌株的遗传距离变幅最大的为1.072 6;在GS值约为0.38时,将菌株分为5个类群。【结论】供试羊肚菌菌株之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性。

关键词: 羊肚菌 I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6A甲基化修饰调控产热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肪组织过度沉积会导致人体肥胖,并引发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同时也会直接影响畜禽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因此,如何调控脂肪组织沉积对于保障人类身体健康、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及改善动物产品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其可通过消耗葡萄糖、脂肪酸等能量物质对机体进行产热调节,从而达到维持机体能量平衡的目的。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 m6A)修饰作为RNA分子上的主要表观遗传标记,在棕色脂肪组织激活、脂肪组织棕色化及产热中发挥重要功能。作者概述了脂肪组织的产热机制及mRNA m6A相关修饰蛋白,重点论述了mRNA m6A甲基化修饰对产热脂肪组织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深入解析了其在能量平衡、产热脂肪激活及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以期为研究产热脂肪的具体产热机制奠定基础,并为精准靶向调控动物脂肪产热机制进而调控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N6-甲基腺嘌呤(m6A) 棕色脂肪组织 米色脂肪组织 能量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理论、技术、设备与评价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是全球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理论框架,从植被结构优化、土壤改良、优化放牧3个方面介绍了当前主要的生态修复技术,从播种、施肥、耕作、收获4个环节概述了生态修复的机械设备,从群落调查、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3个尺度总结了退化草地评价。最终,展望了未来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退化草地 生物多样性 土壤改良技术 生态修复 多源遥感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频数分析法的西辽河灌区盐碱地春玉米适宜水氮用量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求西辽河灌区盐碱地春玉米的适宜灌水量和追施氮量,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置3个灌溉量(W1,1800 m3·hm-2;W2,1440 m3·hm-2;W3,1080 m3·hm-2)、3个追施氮量(N1,390 kg·hm-2;N2,273 kg·hm-2;N3,156 kg·hm-2)和1个既不灌水也不追施氮肥的对照处理。分析不同水氮梯度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春玉米产量与灌溉量及追施氮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灌溉量和追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频数分析法得出西辽河灌区盐碱地春玉米适宜水氮用量。结果表明:在西辽河灌区盐碱地中,灌溉和追施氮肥对春玉米均有增产效应,水、氮交互作用为正效应,水分的作用大于施氮的作用;春玉米W3条件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和N3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高于其他处理。西辽河灌区盐碱地春玉米最高产量为9912 kg·hm-2,对应的灌溉量编码为0.80(实际用量1440 m3·hm-2),追施氮量编码为0.70(实际用量273 kg·hm-2)。通过模型寻优,得到西辽河灌区盐碱地种植春玉米的最佳水、氮配比方案为全生育期灌溉量为1271.7~1673.82 m3·hm-2、总追施氮量为224.95~342.34 kg·hm-2。优化方案的水、氮用量分别较当地灌溉量(1800 m3·hm-2)节水7%~29.4%,追施氮量(390 kg·hm-2)节肥12.2%~42.3%。优化范围包含了试验中春玉米最高产量的水、氮用量,产量与当地产量基本一致,符合当地灌溉及追施氮肥要求。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 盐碱地 频数分析 水氮利用效率 水氮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钾水平对北方风沙区油莎豆生长、块茎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不同施钾水平对北方风沙区油莎豆生长、生理生化、块茎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将为油莎豆科学施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盆栽试验,以中油莎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0(K0)、0.15(K1)、0.30(K2)和0.45 g·kg-1(K3)4个钾肥水平,对其生长、生理生化、块茎品质及产量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钾肥水平相比,施钾可以显著提高油莎豆株高、茎蘖数、单片叶面积、最大根长、根体积。在施钾量为0.15 g·kg-1(K1)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同时促进了块茎淀粉、粗脂肪的积累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9.03 mg·g-1、21.98%,但均与K2水平无显著差异。在施钾量为0.30 g·kg-1(K2)时,不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酸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53、20.07 g·100 g-1。总糖含量在施钾量为0.45 g·kg-1(K3)时达到最大值,为217.86 mg·g-1。油莎豆整株干重和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均有所增加,且在施钾0.45 g·kg-1(K3)水平下达到最大,但与K2无显著差异。因此,综合油莎豆品质、产量及养分利用率,认为施钾量为0.30 g·kg-1时,可促进北方风沙区油莎豆生长发育,提高其品质相关酶活性,促进品质形成,增加干物质积累及块茎产量。

关键词: 油莎豆 钾肥 盆栽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