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产羔数对母羊采食量、体况及羔羊增重的影响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研究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产双羔和三羔对母羊采食量、体况及羔羊增重的影响。[方法]选择体重相近、年龄和胎次(2胎)一致的哺乳期兴羔肉羊双羔母羊和三羔母羊各5只。试验羊单栏饲养,后附羔羊隔离补饲栏,母羊早晚各饲喂1次,试验期为45 d。监测母羊的采食量和体重,同时监测羔羊哺乳量、开食料采食量和增重情况。[结果]试验期间双羔母羊和三羔母羊的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P>0.05)差异,三羔母羊的体重损失量大于双羔母羊,双羔组羔羊的平均初生重和平均总增重大于三羔组羔羊,但差异都不显著(P>0.05)。双羔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每5 d为一个周期)高于三羔组羔羊,其中,16~20日龄、21~25日龄两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双羔组羔羊的平均日哺乳量(每5 d为一个周期)高于三羔组羔羊,其中,1~5日龄两组羔羊的平均日哺乳量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三羔组羔羊8~10日龄的开食料平均日采食量显著(P<0.05)高于双羔组羔羊,双羔组羔羊31~35、36~40、41~45日龄的开食料平均日采食量显著(P<0.05)高于三羔组羔羊。双羔组羔羊的平均日哺乳量与开食料平均日采食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P=0.002),三羔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与开食料平均日采食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24),三羔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与平均日哺乳量呈显著负相关(R=-0.79,P=0.048)。[结论]在相同的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兴羔肉羊三羔母羊哺乳期的体重损失量大于双羔母羊;胎产三羔羔羊的平均初生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哺乳量低于胎产双羔羔羊;产羔数在2个以上时,仅靠母乳的喂养难以满足羔羊的生长发育,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早期补饲措施。


我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装备现状与展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畜禽养殖规模化比例的增加使得畜禽粪污集中排放量几何倍增,畜禽粪污及时处理已成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焦点问题。在畜牧业快速发展下,传统堆沤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畜禽粪污处理需求,大规模畜禽粪污快速处理技术与装备应运而生。为了解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装备的应用前景并分析其不足之处,本研究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检索和梳理共获得2 663相关文献,并从固液分离装备、厌氧发酵装备、好氧堆肥装备和施肥装备4个方面论述了相关装备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固体粪便的处理以好氧堆肥为主,多以条垛式处理,机械化与环保性较差;2)液体粪污的处理以厌氧发酵还田为主,黑膜沼气池在我国养殖场应用较多,厌氧发酵资源化产品利用较差限制了反应器装备应用;3)施肥装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多为传统撒肥机,精准施肥装备缺乏。此外,当前我国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设施落后、装备缺乏以及配套性差等问题,堆肥质量不佳、臭味重及高人工成本等成为粪便还田的关键限制。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升级改造养殖场堆肥设施、发展精准施肥机械等对策,认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未来发展方向为实现国产设备替代进口、提高设备稳定性与运行效率以及向高端市场发展等。


牛源乳酸菌的生理特性及抑菌活性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牛源乳酸菌的生理特性及抑菌活性,筛选对牛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原菌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和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具有抑菌作用的乳酸菌。[方法]对分离自健康牛粪便的1株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r)、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和1株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进行生长曲线绘制,检测3株乳酸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评价3株乳酸菌在蛋白酶作用下、在不同pH值以及在与Pm和Mh共培养时的抑菌活性。[结果]3株乳酸菌均在培养6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Lr和Lp的生长速度较快,在培养20 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且在整个生长过程中,Lr和Lp的活菌数始终高于La。3株乳酸菌均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对卡那霉素和链霉素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和红霉素敏感。与对照组相比,Lr的培养上清液与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反应后,对Pm和Mh的抑菌活性均小幅度降低;Lp的培养上清液与胃蛋白酶反应后,对Pm和Mh的抑菌活性没有降低,与胰蛋白酶反应后,对Mh的抑菌活性没有改变;La的培养上清液与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反应后,对Pm的抑菌活性没有降低,与蛋白酶K反应后,对Mh的抑菌活性无变化。当pH值为2~3时,Lr和Lp的培养上清液对Pm的抑菌活性均强于对照组,La的培养上清液对Mh的抑菌活性强于对照组;当pH值为4时,3株乳酸菌的培养上清液对Mh的抑菌活性均弱于对照组;当pH值为5~6时,3株乳酸菌的培养上清液对Pm和Mh的抑菌活性均弱于对照组,同时也弱于其他pH值组。在共培养0~60 h时,3株乳酸菌的培养上清液对Pm和Mh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Lr的培养上清液抑制Pm生长的效果始终优于Lp和La;La的培养上清液抑制Mh生长的效果最好。[结论]牛源Lr、Lp和La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或中度敏感,对BRD主要病原菌Pm和Mh均具有一定的抑生长能力;在低pH值环境下抑菌活性有所提升,并且在特定种类蛋白酶的作用下抑菌活性不受影响。3株乳酸菌具有开发为预防和治疗BRD微生态制剂的潜力。


不同杀菌条件对酸乳清饮料中微生物的影响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探索既能杀灭致病菌和腐败微生物,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酸乳清饮料中乳酸菌活菌数的杀菌条件,为酸乳清饮料的生产流程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自然发酵的酸乳清为原料,制备酸乳清饮料;设置1个对照组和3个杀菌处理组,分别为A~D组。A组为对照组,不对样品进行杀菌处理,B组进行65℃、30 min杀菌处理,C组进行75℃、1 min杀菌处理,D组进行75℃、3 min杀菌处理。经不同杀菌条件处理后,检测酸乳清饮料中菌落总数以及乳酸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结果]所有酸乳清饮料样本中均未检出大肠菌群;75℃、1 min杀菌处理组(C组)不能杀灭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65℃、30 min和75℃、3 min杀菌处理组(B组和D组)均可以完全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但75℃、3 min杀菌处理组(D组)的乳酸菌存活数更多。[结论]75℃杀菌3 min是3个处理组中最佳的杀菌条件,可以作为酸乳清饮料生产加工流程优化的参考。


不同培肥措施对西辽河平原盐碱化耕地盐碱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条件下,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辽河平原盐碱化耕地设置8 种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有机肥(M)、秸秆还田(S)、化肥(F)、有机肥+秸秆还田(MS),有机肥+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SF)、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MSF),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盐碱化耕地土壤盐碱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MF和MSF处理下pH显著低于CK(P<0.05),其中在 0~10 cm土层,土壤pH值以MF处理最低,较CK低 13.41%;碱化度以MF处理最低,较CK低 35.45%.与CK相比,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有害离子Cl-和Na+含量,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有机肥与秸秆的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MSF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达到了 12231 kg/hm2,相比CK提高了 58.87%.产量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pH呈显著负相关.可见,有机肥、秸秆还田和化肥三者配合施用能够显著提升土壤肥力进而提高作物产量.研究结果可为西辽河平原盐碱化耕地改良利用以及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玉米 盐碱化耕地 有机肥 秸秆还田 化肥 土壤施肥


糖用甜菜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现有国内甜菜种质资源材料和国外引进资源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679份国内外甜菜种质资源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9个描述型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5876~1.4250之间。3个数值型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33.96%~50.33%之间,其中块根产量和蔗糖含量极差最大的材料均来自中国内蒙古,块根产量变异系数最大的材料来自荷兰安地公司,蔗糖含量变异系数最大的材料来自法国。在产糖量方面,变异系数最高和极差最大的是英国莱恩公司引进的资源材料。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79份材料可以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主要表现为叶丛斜立,类群Ⅱ有较高的蔗糖含量,类群Ⅲ产糖量最高,类群Ⅳ的经济类型主要表现为低产低糖型。经过种质资源鉴定和综合评价,在679份材料中鉴定出超高糖型材料6份,高糖型材料2份,丰产型材料138份,标准型材料39份,丰产兼高糖型材料1份,标准偏丰产型材料3份,标准偏高糖型材料3份,低产低糖型材料223份。


连作对菠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探究菠菜连作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方法】对菠菜种植1年(1Y)和连续种植2年(2Y)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同时采用PacBio全长多样性测序分析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比较2Y和1Y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同时利用冗余分析法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连作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P<0.05),2Y土壤pH值和全氮、全磷、有效磷、铵态氮、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1Y土壤(P<0.05),电导率和全钾、速效钾、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1Y土壤(P<0.05)。冗余分析表明,全钾是影响菠菜连作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2Y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Chao1指数、Richness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均高于1Y土壤,与碳、氮循环,纤维素降解,农药和塑料降解以及镰刀菌属(Fusarium)相关的病原菌含量在2Y土壤中显著增加(P<0.05),而具有拮抗活性的溶杆菌属(Lysobacter)生防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连续2年种植下的菠菜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病原菌含量增加、生防菌含量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