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秸秆还田下耕作方式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连续 4 年耕作定位试验,2020 和 2021 年测定土壤相关指标,明确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耕作定位试验设置 7 个处理,分别为深翻秸秆还田(DTS)、深松浅翻秸秆还田(DSS)、深松秸秆还田(STS)、重耙秸秆还田(SHS)、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还田(NTS)、浅翻秸秆不还田(CK).玉米成熟期采集 0-60 cm 土层样品,用不同浓度(0.333、0.167 和0.033 mol·L-1)的高锰酸钾溶液测定活性有机碳(R333)、中活性有机碳(R167)、高活性有机碳(R33)的含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1)与CK相比,DSS、DTS、NTS、RTS、STS处理 0-10 cm土层R333 含量显著提高 9.0%—63.7%,DSS处理最高,DTS、NTS次之;10-60 cm土层,DTS、DSS、NTS处理R333 分别显著提高 30.8%—134.5%、14.1%—97.8%、18.9%—63.0%(P<0.05).(2)与CK相比,秸秆还田下各耕作方式 0-10 cm土层 R167 含量显著提高(P<0.05),DSS处理的 R167 最高,提高了 37.3%—101.0%;10-60 cm土层 DTS处理的 R167 含量最高,显著提高了 44.8%—72.9%,整体呈现 DTS>DSS>NTS处理.(3)与 CK相比,0-10 cm土层,DSS 处理 R33 含量显著提高 13.8%—55.6%(P<0.05);在 10-20 cm土层,DTS、DSS、STS、RTS、NTS处理 R33显著提高 3.6%—29.3%(P<0.05),DTS最高,DSS次之;在 20-60 cm土层,DTS、DSS、STS处理R33 显著提高 68.1%—20.0%(P<0.05).(4)与 CK 相比,秸秆还田下各处理 0-10 cm 土层惰性有机碳(IOC)显著提高 4.7%—21.8%(P<0.05),在 0-20 cm土层DSS处理的IOC含量最高,相比CK显著提高了 14.0%—29.0%;20-60 cm土层,DTS、DSS处理的IOC含量相比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 5.3%—156.6%、4.2%—138.8%(P<0.05).(5)与CK相比,DTS处理0-20 cm 土层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显著提高 7.7%—44.8%和 7.7%—45.0%(P<0.05);DTS、DSS、STS、RTS处理各土层碳库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DTS、DSS、NTS 处理 0-60 cm 土层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显著提高了 21.9%—140.9%、4.9%—103.7%、13.3%—62.0%(P<0.05).(6)在 0-60 cm 土层,R333、R167、R33、IOC 含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库活度指数、容重、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含量提高可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团聚体稳定性;IOC 与作物产量、干物质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黑土区采用深翻秸秆还田(DTS)和深松浅翻秸秆还田(DDS)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含量,有效改善农田有机碳库.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黑土 活性有机碳 惰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玉米产量 大兴安岭南麓


彩色马铃薯花青素合成相关ERF基因筛选及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植物花青素的生物合成.筛选可能参与调控马铃薯块茎花青素合成的StERFs基因,为开展彩色马铃薯花青素相关StERFs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进化关系、蛋白质二级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蛋白互作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采用RT-qPCR方法对不同颜色马铃薯薯肉中StERFs进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基于不同颜色马铃薯块茎的转录组表达谱,获得 7 个差异表达ERF转录因子.7 个StERFs属于亲水性蛋白,均预测定位于细胞核.Motif 1(RWLG)和Motif 2(YRG)是 7 个StERFs中共同的保守基序,属于AP2 的结构域特征序列.StERFs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响应激素作用元件,以及响应防御与胁迫、低温和光照等的顺式作用元件.7 个StERFs在紫色薯肉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黄色薯肉,其中StERF72 和StERF110 与已知的花青素相关ERFs(IbERF71 和PyERF3)亲缘关系较近,且 7 个StERFs与 56 个转录因子存在蛋白互作关系.[结论]7 个StERFs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马铃薯块茎中花青素的合成,其中StERF72和StERF110可作为候选基因进一步验证其功能.
关键词: 彩色马铃薯 花青素 ERF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分析


不同比例苜蓿开食料对15~54日龄羔羊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比例苜蓿开食料对15~54 日龄湖羊羔羊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肠道发育影响.试验选取48只体重(4.22±0.35)kg第二胎次湖羊羔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各组分别饲喂含有10%、20%和30%苜蓿的开食料.试验期40 d.结果显示:54日龄时,30%苜蓿组羔羊体重高于其他组(P>0.05).45~49日龄时,20%苜蓿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高于10%苜蓿组(P<0.05).20%和30%苜蓿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显著低于10%苜蓿组(P<0.05),20%和30%苜蓿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10%苜蓿组(P<0.05).10%苜蓿组肠道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和30%苜蓿组磷酸激酶(CK)活性显著低于10%苜蓿组(P<0.05),20%和30%苜蓿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高于10%苜蓿组(P<0.05).20%苜蓿组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30%苜蓿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饲喂含有10%和20%苜蓿的开食料能够提高羔羊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促进十二指肠发育,建议15~54 日龄羔羊开食料中苜蓿含量不超过20%.


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对钾肥品种和施用时期的响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品种和施钾时期对旱地和水浇地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和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钾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选择氯化钾(KCl)、硫酸钾(K2SO4)和硝酸钾(KNO3)3种钾肥品种,分别在种前基施、分次施用(50%播前基施+50%花期追施)和全部花期追施,并设不施钾肥对照处理。结果表明,与不施钾肥对照相比,在内蒙古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了旱地和水浇地的马铃薯块茎产量,且KNO3播前基施或分次施用块茎产量最高,但在甘肃试验上只有播前基施KCl显著提高了块茎产量。与不施用钾肥的对照相比,施用钾肥还增加了马铃薯对钾的吸收,改善了块茎品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旱地和水浇地上,不同钾肥品种对马铃薯产量、钾素吸收量、商品薯率、单薯重和淀粉含量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影响还原糖含量,旱地条件下施用KCl和水浇地下施用KNO3的还原糖含量比施用K2SO4低。钾肥施肥时期显著影响旱地和水浇地马铃薯块茎产量和钾素吸收量,钾肥播前基施比全部花期追施块茎产量高,钾素吸收量大,与分次施用相当。施用KCl的农学效率(AEK)高于或相当于施用K2SO4,播前基施钾肥的AEK比分次施肥和全部花期追施高。综上所述,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对施用KCl的响应优于或相当于K2SO4和KNO3,在试验区马铃薯生产中推荐播前基施KCl。


不同类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探究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区不同类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马铃薯种植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施氮磷钾肥(NPK)、NPK+液体有机肥(NPK+LM)、NPK+颗粒有机肥(NPK+GM)、NPK+羊粪有机肥(NPK+SM)和NPK+生物有机肥(NPK+BM)5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长指标、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NPK+BM处理马铃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商品薯数、单薯重、商品薯率最高,分别为30.83 t/hm2、20.34 t/hm2、8.47万个/hm2、162.86 g/个、65.96%;块茎膨大期马铃薯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最高,分别为82.89 cm和8.06,且与NPK处理相比差异显著(P<0.05);收获期马铃薯茎、叶、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为75.51、67.36、145.81 g/株;收获期植株氮、磷、钾吸收量最高,分别为296.83、36.09和285.92 kg/hm2。NPK+LM处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28.95 kg/(hm2·mm);NPK+BM处理次之,为113.87 kg/(hm2·mm)。NPK+BM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137.33 mg/kg,土壤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含量较高,分别为25.53 mg/kg、88.68 mg/kg、22.95 g/kg。【结论】NPK+生物有机肥处理能有效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效率、增加产量,对维持土壤健康状态具有积极作用,可作为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区较适宜的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组合。
关键词: 马铃薯 生物有机肥 产量 干物质积累量 土壤养分含量


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NM 3006A及保持系NM 3006B的选育
《中国糖料 》 2024
摘要:[目的]为了给甜菜新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材料和基础材料.[方法]通过对引进及自育甜菜种质资源材料杂交后代进行育性、胚数性、产量、含糖率、配合力、细胞质类型、细胞核基因型、花粉粒细胞形态等性状鉴定选择,历经 9 年 5 个世代,选育出了优良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结果]单胚雄性不育系'NM 3006A'的不育率为 100%,单胚株率为 100%,花药发育形状不规则且干瘪,花粉粒表面黏稠且不光滑,细胞质类型为S型,细胞核基因型为xxzz.单胚雄性不育保持系'NM 3006B'的可育株率为100%,单胚株率为 100%,花药发育形状规则且药室饱满,花粉粒为圆球形且表面光滑,细胞质类型为 N1 型,细胞核基因型为 xxzz.[结论]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NM 3006A'及保持系'NM 3006B'为糖用型二倍体单胚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2023 年 7 月通过国家甜菜专家鉴定组鉴定,达到成系标准并命名,该不育系属于偏高糖型、配合力较高的不育系.
关键词: 甜菜 单胚雄性不育系 NM3006A NM3006B 选育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施肥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解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施肥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019年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旗县对215户的1 090.20 hm2马铃薯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单施化肥的农户占调查户数的63.8%,占调查面积的20.60%;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户数占20.9%,面积占53.9%。施肥模式主要受灌水条件和种植规模的影响,旱作区域有机肥施用量(实物干基量)以15.0~22.5 t/hm2为主,化肥用量(纯养分合计量)集中在0~75 kg/hm2;灌溉农田的农户有机肥施用量以45~60 t/hm2为主,化肥用量均大于750 kg/hm2。氮磷钾的配比相差较大,旱地上N∶P2O5∶K2O=100.0∶82.20∶64.40(kg/hm2);灌溉条件下为N∶P2O5∶K2O=300.40∶265.20∶236.30(kg/hm2)。总体上,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施肥以单施化肥为主,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模式多样化,规范性较差,普遍存在有机肥施入不足、氮磷钾配比与马铃薯养分需求匹配度较差的问题,灌溉农田和种植大户还存在化肥施用量明显偏高的问题。


不同盐胁迫处理对高丹草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盐胁迫处理对高丹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选取11个高丹草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分别为新品系G-03、G-18、G-37、G-82、G-94、G-120、G-135、G-141以及SX19、超级糖王和大江,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100、200、300 mmol/L)对供试材料进行胁迫处理。结果显示,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株高、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叶绿素(CHL)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盐胁迫处理下G-135的株高均高于其他品种(系),G-135在0、100、200 mmol/L下的单株鲜重高于其他品种(系),SX19在300 mmol/L盐胁迫条件下的单株鲜重高于其他品种(系);在不同盐胁迫处理下SX19的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P<0.05);各品种(系)高丹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质膜透性(CMP)不断增加。研究表明,高丹草SX19在幼苗生长期相较于其他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耐盐能力,8份高丹草新品系中的G-135耐盐能力较强,可能适宜在盐碱地种植。


灌水量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灌水量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光合作用能力的影响,明确光合特性指标与玉米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方法】以201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开展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315 m3/hm2(W1)、645 m3/hm2(W2)、945 m3/hm2(W3)、1 275 m3/hm2(W4)、1 605 m3/hm2(W5)及雨养处理(W0)共6个灌水量,研究灌水量对玉米光合特性指标与干物质积累量影响,通过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参数,探究不同灌水量下玉米抽雄—吐丝期光合特性指标及其与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结果】2019年,W3处理叶片SPAD值仅低于W4处理;2020年,W3处理叶片SPAD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W4、W2、W1、W5、W0处理分别增加3.96%、5.12%、11.10%、12.64%、19.90%;2019、2020年,W3处理平均日净光合速率均最高;2019年,W3处理茎、叶、穗干质量位于第二位,2020年W3处理除穗干质量外其余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W4、W5处理叶片光合作用与W3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全生育期降水量>365 mm时,采用945 m3/hm2的灌水量能有效提高玉米抽雄—吐丝期的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