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内蒙古荒漠草原区不同弃耕地植物物种生态位
《草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态位特征能够准确反映植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弃耕年限对植物物种生态位特征的影响,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分别选取弃耕5年、弃耕15年、弃耕20年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样地,并以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通过对植物种群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分析,探讨弃耕地植物群落组成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弃耕演替阶段重要值较高的物种逐渐由一、二年生植物转为多年生禾草,生态位宽度最大物种也由一年生植物转变为多年生植物,但仍与天然草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不同.弃耕20年和天然草地生态位重叠程度整体高于弃耕5年与弃耕15年;弃耕15年生态位重叠主要集中在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之间;天然草地和弃耕20年处理下生态位重叠最大的物种对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本研究表明,随着弃耕年限增加,弃耕地植物群落特征逐渐向天然草地方向演替.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弃耕演替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物种重要值 天然草地


椰糠复合基质对黄瓜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蔬菜 》 2024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黄瓜生长的椰糠复合基质配比,为生产中配制椰糠复合基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椰糠为主要试验材料,以草炭、珍珠岩为辅助材料,设计T1(椰糠∶珍珠岩=1∶1)、T2(椰糠∶草炭=1∶1)、T3(椰糠∶草炭∶珍珠岩=1∶3∶1)、CK(单一椰糠)4种不同体积配比的椰糠复合基质,研究不同复合基质对黄瓜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椰糠复合基质相比椰糠单一基质能更好地促进黄瓜生长,在叶片数、茎粗、株高、根体积、根干质量、叶绿素含量等生长指标方面,椰糠复合基质均优于单一椰糠基质,且均以椰糠∶珍珠岩=1∶1(体积比)处理效果最好;在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方面,椰糠复合基质优于单一椰糠基质,其中椰糠∶珍珠岩=1∶1(体积比)表现最好,比单一椰糠基质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43.78%、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14.81%、维生素C含量显著增加4.39%;在产量方面,与单一椰糠基质相比,椰糠+珍珠岩、椰糠+草炭、椰糠+珍珠岩+草炭复配基质均能显著提高黄瓜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667 m2产量,其中椰糠∶珍珠岩=1∶1(体积比)复合基质增产效果最好,且667 m2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29.61%;综上,椰糠与珍珠岩按照体积比1∶1配制的复合基质在促进黄瓜生长、改善黄瓜品质、提高黄瓜产量方面均表现最佳,可作为优质基质应用于黄瓜栽培。
关键词: 黄瓜 椰糠 复合基质 品质 生长势 产量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疮痂病新型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性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研究旨在对土壤中马铃薯病原菌分离鉴定,明确致病基因及致病能力。对开展抗疮痂病育种及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采集的发病薯块,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涂布稀释、通过16S r DNA测序进行种类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PCR鉴定致病基因,萝卜幼苗法、小薯片法和盆栽接种鉴定测试致病性。共分离鉴定致病性链霉菌4种,分别为Streptomyces scabies、Streptomyces thermocarboxydus、Streptomyces rubrogriseus、Streptomyces kanamyceticus。以上菌株分别接种希森3号进行致病性检测,测试结果表明,上述4种链霉菌均能引起块茎发病,且致病基因组合均为txtAB+/tomA+/nec1+;本研究共鉴定马铃薯疮痂病致病性链霉菌4种,除Streptomyces scabies外,Streptomyces thermocarboxydus、Streptomyces rubrogriseus、Streptomyces kanamyceticus 3种病原菌为马铃薯疮痂病新型致病菌。
关键词: 马铃薯 疮痂病 致病性链霉菌 分离鉴定 致病基因 16S rDNA测序 系统发育树 PCR鉴定


番茄疫霉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敏感性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摘要:[目的]番茄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优势特色蔬菜,近年来因连年重茬、种植品种单一,土传病害发生率增加,制约着番茄产业的健康发展。2021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番茄苗期出现了一种茎基部变黑、溢缩,纵切维管束褐变的症状,疑似根腐病,为了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并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开展了病原菌鉴定及7种药剂的室内敏感性试验。[方法]通过采集20株发病植株,开展了组织分离及病原菌培养、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理小种鉴定,柯赫氏法则验证以及防治药剂筛选。[结果]从20份发病植株样本中分离得到10个分离株,菌落白色短绒毛状、光照诱导条件下可产生孢子囊,利用ITS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为辣椒疫霉菌;分离株能够侵染苗期番茄植株,产生疫霉根腐病的典型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验证了柯赫氏法则,说明其为番茄疫霉根腐病的病原菌,并且病原菌中2号生理小种占70%,其余为3号生理小种。此外,室内培养条件下7种常用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烯酰吗啉、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抑制效果最好。[结论]侵染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番茄植株的辣椒疫霉菌以2号生理小种为主,2号生理小种的化学防治推荐使用烯酰吗啉、甲霜灵和嘧菌酯,使用药剂防治时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59份番茄种质对3种病毒的抗性研究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筛选抗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asaic virus,To M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番茄种质,为内蒙古自治区番茄抗病毒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六叶期番茄叶片为试验材料,分析59份番茄种质抗To MV、TSWV和TYLCV特性,并进行DNA提取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抗TYLCV的种质9份,其中,樱桃番茄1种、草莓番茄1种、鲜食番茄7种;抗TSWV的种质5份,其中,樱桃番茄3种、草莓番茄2种;抗To MV的种质14份,其中,草莓番茄3种、鲜食番茄11种。【结论】59份番茄种质中,具有病毒抗性的鲜食番茄占30.51%、草莓番茄占10.17%、樱桃番茄占6.78%;具有抗ToMV种质14份、抗TSWV种质5份、抗TYLCV种质9份,因此含抗病基因的种质占47.46%。
关键词: 分子标记检测 抗性基因 番茄花叶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对不同品种的甜菜种子引发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对甜菜的引发效果并筛选出适宜的引发处理,同时为甜菜种子包衣剂物料的选择提供相关依据.本试验以TD801和TD802甜菜种子为试验材料,并设计了 3个浓度梯度(50、100、200 mg/L),3个的时间处理(8、16、24h),通过对处理后的甜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发芽指数以及电导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处理下的VC溶液对甜菜种子的引发均有促进效果,其中300 mg/L的VC处理24 h后对TD801种子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其发芽势为90.67%,发芽率为92.67%,发芽指数为40.36,活力指数为514.60,此时种子的引发效果最好;而对TD802甜菜种子影响最大的VC浓度则为100mg/L,处理时间为16h.由此可见,同种引发剂对不同甜菜材料处理时,其引发的最适浓度不同.
关键词: 甜菜 种子 引发剂 维生素C 种子引发 引发效果 浓度梯度 时间处理 种子包衣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