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铜、锌、镉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典型土壤中铜、锌、镉形态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采用BCR连续提取法测定了黑土、潮土和红壤在20多年不同施肥措施(不施肥、施化肥、化肥有机肥配施)下土壤中Cu、Zn、Cd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黑土施用磷肥提高了Cu、Zn的酸提取态和氧化物结合态比例,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Cu、Zn的酸提取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降低了Cd的有机结合态比例;潮土单施化肥或配施有机肥均能提高酸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Zn比例;红壤施磷肥提高了Zn的酸提取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施有机肥提高了Cu、Zn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对作物籽粒和秸秆Cu、Zn、Cd浓度与其在土壤中各形态含量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黑土中Cu、Zn、Cd的生物有效态以酸提取态为主;潮土中Zn、Cd的生物有效态以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红壤中土壤酸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u、Zn、Cd都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Cu、Zn、Cd总量和EDTA-可提取态是黑土和红壤重金属形态的主要影响因子。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玉米胚芽粕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玉米胚芽粕对育肥猪的利用价值。选用45日龄体重(17±2.1)kg健康的商品代PIC猪120头,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半),分别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玉米胚芽粕,依次为:0(对照组)、5%(试验1组)、10%(试验2组)、15%(试验3组),各组主要营养指标相同,测定不同水平玉米胚芽粕日粮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血清中主要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对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2组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试验3组显著提高料重比(P<0.05),各组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随玉米胚芽粕添加量的增加而略有提高;试验1、2组均有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的趋势,且试验2组差异显著(P<0.05),而试验3组却显著提高了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各组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和葡萄糖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2组则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而试验3组却显著降低了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各组的粗脂肪、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10%玉米胚芽粕对其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改善有利,玉米胚芽粕中抗营养因子可能是纤维素。
关键词: 玉米胚芽粕 育肥猪 生产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表观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紫花苜蓿鲜、干草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磷钾肥条件下,施氮肥可同时提高鲜草与干草产量,除第一茬外,第二、三、四茬,中氮(0.18 g·株-1)比高氮(0.36 g·株-1)对生物量的影响显著,且随收获次数的增加,不施氮(0 g·株-1)处理的鲜、干草产量较施氮下降快;中氮水平较高氮水平更利于提高粗蛋白(CP)、粗脂肪(EE)与粗灰分(CA)含量及产量,降低粗纤维(CF)含量,改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并增加总能量(GE)的产量;不同氮肥用量对苜蓿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时期不同,中氮水平可以降低收获中期纤维蛋白比,提高饲草饲料的营养品质,高氮水平则利于降低植株初期与收获后期纤维蛋白比,提高饲草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杂交品种和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杜泊♂×小尾寒羊♀(杜寒)F1代22只,南非肉用美利奴♂×东北细毛羊♀(南本)F1代18只,将每个杂交组合肉羊随机分为2组,按生长发育规律分为3个育肥阶段,每一阶段分别饲喂2种不同蛋白水平日粮,研究遗传基础、蛋白水平和生长育肥阶段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从主效应上看,遗传基础对杂种肉羊日增重影响极显著(P<0.01),杜寒杂交肉羊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南本杂交肉羊(P<0.01);从三因素互作效应上看,遗传基础、蛋白水平和育肥阶段在杂种肉羊日增重上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在育肥中期和后期,高蛋白水平下杜寒日增重显著高于南本杂交肉羊日增重(P<0.05);在育肥后期,杜寒杂交肉羊在高蛋白水平下的日增重显著高于低蛋白水平(P<0.05),南本杂交肉羊在高蛋白水平下的日增重极显著低于低蛋白水平(P<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特征与植被的关系
《草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发生周期性、大面积、高密度的蝗虫灾害,威胁着该区畜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该草原类型4类植被样地[样地Ⅰ: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群落;样地Ⅱ:中华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群落;样地Ⅲ:蓖齿蒿(Artemisia pectinatal)群落;样地Ⅳ:糙隐子草(C.squarrosa)群落]的植物群落、蝗虫群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间的植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P<0.05);蝗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4类样地中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表现各异:样地Ⅱ蝗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样地Ⅰ和Ⅲ蝗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但不显著(P>0.05),样地Ⅳ蝗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植物群落所构成的栖境条件以及蝗虫自身生物学特点影响或决定蝗虫的分布与发生;蝗虫对栖境选择的多样性反映了蝗虫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及蝗虫与植被的协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离筛选低温发酵功能菌及促进沼气产量的研究
《中国沼气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在低温环境条件下,通过功能培养基上产生的透明圈,获得了13株功能菌株,其中A-7,A-18,A-19,A-20等4种菌株表现出产有机酸和分解纤维素的两种能力,A-24菌分别具有分解纤维素和淀粉的两种能力。为了确定每个功能菌的可生长温度区域,在4℃~20℃不同温度条件下,分析了细胞生长趋势,菌株最适温度一般表现为15℃和20℃。将这些不同降解特性的功能菌株扩大培养之后,添加到低温模拟沼气发酵罐内,研究了多种复合菌组合在低温条件下的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及甲烷含量的变化,经过30 d的发酵试验,添加菌剂的总产气量比对照增加了28.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标记分析35份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引进的35个糯玉米自交系和5个我国普通玉米杂种优势群的标准检验种为供试材料,利用SSR标记分析他们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数为2~8个,平均为4.67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在0.198 6~0.794 7之间,平均为0.584 0;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923 1之间,平均值为0.645 3。40份材料可以分为4个类群,与可追踪的系谱信息基本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磷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溶磷机理探讨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松辽平原玉米带中部的公主岭市贫磷黑土中分离筛选了1株具有较强溶磷能力的菌株,并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为解磷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测定了溶磷圈和发酵液有效磷质量分数,探讨了菌株溶磷机理。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以磷酸钙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上,能够形成明显的溶磷圈;发酵培养到第4天,发酵液的有效磷质量分数达到420 mg/kg。通过粒子大小分析仪,测定了溶磷菌发酵液中的磷酸钙颗粒大小,对照处理的磷酸钙粒径为132.7~181.7 nm,溶磷菌液处理的磷酸钙粒径为77.5~124.2nm,磷酸钙颗粒明显变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对溶磷菌发酵液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确定了溶磷菌最终的发酵产物为葡萄糖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田间喷雾方法,探讨了不同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以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最好,从被害株率和活虫率来看,防治效果分别为93.23%和93.68%。并利用高秆喷雾机械对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进行了田间防治玉米螟示范。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以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最好,从被害株率和活虫率来看,防治效果分别为92.93%和93.22%,比对照增产7.71%。该药具有胃毒、内吸作用,毒性低的特点,是当前防治玉米螟的理想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