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质体型AGPase小亚基和糖酵解关键酶PPDK1互作关系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在烟草叶肉细胞中分析玉米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质体型小亚基(AGPase-bt2)与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1)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326-CYCHA-AGPase-bt2和326-CYNEE-PPDK1双分子荧光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瞬时浸染烟草叶肉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AGPase-bt2和PPDK1的相互作用。【结果】双酶切试验表明,326-CYCHA-AGPase-bt2、326-CYNEE-PPDK1载体构建正确;PCR结果证实,植物表达载体成功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浸染烟草叶片后,AGPase-bt2和PPDK1在叶肉细胞中高效表达,出现BiFC荧光信号。【结论】AGPase-bt2和PPDK1在植物细胞内存在真实互作关系。
关键词: AGPase-bt2 PPDK1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蛋白质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生性植物乳杆菌C88的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中国乳品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MRS为基础培养基,对培养基的碳氮源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植物乳杆菌C88优化培养基的配方为:果糖10 g/L,葡萄糖20 g/L,大豆蛋白胨26.66 g/L,酵母浸粉13.33 g/L,柠檬酸钠5 g/L,无水乙酸钠5 g/L,K2HPO42 g/L,MgSO40.2 g/L,MnSO40.05 g/L,吐温80 1.0 mL/L。另外对植物乳杆菌C88高密度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C88在35℃条件下,同时流加20%的Na2CO3使发酵液pH值保持6.0~6.5,静止培养16 h后,活菌数可达9.3×1010mL-1,本研究为植物乳杆菌C88冻干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大豆中熟品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吉林省中熟组18个品系和对照品种吉育8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相关的7个性状进行考种,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我们发现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三者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底荚高度与单株荚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达到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单株节数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和各性状分布图,反映出这7个性状在不同类别间的优劣差异和性状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各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更加直观地表现各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优劣,辅助优良品系决选,提高选择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先玉335对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先玉335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吉林省玉米产量和质量,耐密品种得到全面普及,精量播种技术得到农民认可,品种广适安全的概念被强化。先玉335促进吉林省玉米种业建立工程化育种体系,提升企业育种技术与方法,种子质量全面提高,玉米品种示范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骨干亲本的亲缘系数分析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吉林省19782012年获奖的71个普通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中的93个自交系进行亲缘系数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COP值变异范围为00.937 5平均值为0.028 5。利用自交系间遗传距离,采用兰氏距离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聚为6个类群,A类群包括黄早四、自330、428等20个自交系;B类群包括81162、四273、丹340等8个自交系;C类群包括Mo17、吉846、吉63等15个自交系;D类群包括U8112、铁7922、沈5003、K10、7884-7Ht等21个自交系,除长3和英64外,均含有国外玉米种质的血缘;E类群只有1个自交系丹599-20-1单独聚类;F类群共有28个自交系,包括国外杂交种选系14个,地方品种选系4个,未知来源自交系2个,综合种选系1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工程在玉米抗旱育种中的应用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利用转基因方法培育抗旱玉米新品种是一个有效的新手段。近年来,渗透调节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转录因子基因和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在玉米抗旱转基因研究中获得新进展,同时伴侣蛋白基因、解毒酶相关基因、代谢相关基因和转运或通道蛋白基因在植物抗旱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正逐步推进,不但为玉米转基因抗旱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和基础材料,同时也为抗旱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归纳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抗旱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结合相关研究工作,提出玉米抗旱转基因育种的思路和存在问题,为今后玉米的抗旱转基因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吉细毛羊KAP13.1基因多态性及其对部分经济性状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DNA测序和PCR-SSCP技术,对176只新吉细毛羊KAP13.1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对其多态性与其产毛量、细度、拉伸长度、体质量的关联性进行系统分析。测序表明KAP13.1基因在291bp处发生T→C的突变,在469、528bp处发生C→T的突变,均属同义突变,在T291C位点,CC基因型拉伸长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而与CT型无显著差异。在C469、528T位点NN基因型的产毛量和拉伸长度显著高于MM型(P<0.05),而与MN基因型无显著差异,其他性状在2个位点的不同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KAP13.1基因可作为影响新吉细毛羊产毛量和拉伸长度性状的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明确该区蝗虫群落层次利用特征。采用田间罩笼方法观察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高度选择情况,比较3种蝗虫以及同种不同性别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的差别,分析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与蝗虫体重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星翅蝗体重极显著高于素色异爪蝗(p<0.01),极显著低于亚洲小车蝗(p<0.01);亚洲小车蝗、短星翅蝗和素色异爪蝗在30cm以上植物高度选择比例分别为13.17%、27.41%和47.08%;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与体重在30cm以下各高度呈正相关,在30cm以上各高度呈负相关;短星翅蝗对植物高度选择比例在20cm以上各高度范围均与温度呈负相关,亚洲小车蝗对植物高度选择在0~10cm与温度呈负相关,素色异爪蝗在20cm以下均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可见,温度以及蝗虫自身生物学特点影响其对植物高度选择,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反映了其对栖境的适应。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素色异爪蝗 短星翅蝗 植物高度选择 蝗虫体重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