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117条记录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粳稻新组合吉优1769

杂交水稻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优1769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用自主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T176A与恢复系C269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在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中表现出优质、高产、多抗等特点。2013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吉优1769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以及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吉优1769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循环农业发展评价分析

农机化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在分析循环农业内涵、原则和技术目标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产出、外部性物质减量投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环境安全4个方面建立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法对2010年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15个县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按照评价指数将15个县域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通过障碍度计算,诊断分析了2010年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的各个县域的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性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化调控建议。

关键词: 循环农业 熵权系数法 障碍度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密度对利民33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7万(T1)、8万(T2)、9万(T3)、10万(T4)和11万株/hm2(T5)5个处理,测定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测定(Tr)和玉米产量,研究不同密度对利民33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吐丝期T4密度下LAI最高,在灌浆后期T2密度下LAI最高;在吐丝期和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吐丝期和灌浆后期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均表现出T2密度下最高,玉米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密切相关。利民33在T2密度条件下光能利用率最高,产量最高,达12 124.64 kg/hm2。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利民33 光合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季草莓新品种4公主的选育

中国果树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4公主是以草莓品种公四莓一号作母本、戈雷拉作父本杂交选育的四季草莓新品种。1级果楔形或圆锥形,2级果圆锥形;平均单果重17.2 g,最大单果重41.3 g;果实红色,果面光滑;髓心小,有空隙,空隙与髓心连接紧;种子平或微凹;果肉橘红色,果实硬度春季中等、秋季较硬,有香气,风味甜酸,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20%,维生素C含量446.10 mg/kg;在吉林省公主岭地区,露地栽植6月中下旬果实成熟,以后连续开花结果,采收期可延续到10月中下旬。2014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四季草莓 品种 4公主 公四莓一号 戈雷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粕提取物对肉仔鸡免疫机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豆粕提取物对肉仔鸡免疫机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50只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I-IV处理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50 mg/kg、500 mg/kg、750 mg/kg、1000 mg/kg的豆粕提取物。试验期49 d。试验结果表明:豆粕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肉仔鸡的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显著提高肉仔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和Ig M水平(P<0.05),显著提高肉仔鸡血清中的SOD和CAT含量(P<0.05)并降低MDA含量(P<0.05)。结论:豆粕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肉仔鸡免疫机能和抗氧化能力,尤其是750mg/kg添加水平作用效果最明显。

关键词: 豆粕提取物 肉仔鸡 免疫功能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新吉细毛羊天然Toll样受体8基因(TLR8)克隆与序列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绵羊Toll样受体8(TLR8)蛋白的结构特征和进化关系。本试验采用Trizol法提取新吉细毛羊肝脏组织总RNA,设计ORF区两端兼并引物,RT-PCR方法克隆新吉细毛羊TLR8并进行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结果显示,试验获得了大小为3 102bp的片段,包括完整的ORF区2 982bp,编码993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号为:GU936186和GU936187),含15.7%的亮氨酸。同源分析结果显示,TLR8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与人、家牛、山羊、猪、梅花鹿和小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9.9%、96.3%、97.6%、84.7%、96.5%和74.2%。蛋白分子功能结构域预测显示,该分子由胞外区(781个氨基酸)、跨膜区(52个氨基酸)和胞内区(160个氨基酸)组成,其中胞外区具有LRR结构域,胞内区具有TIR结构域,且绵羊较人类多了LRR3和LRR12结构域。进化分析显示TLR8分子与不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符合真实物种间的进化顺序。试验结果表明新吉细毛羊TLR8分子具有病原分子模式识别作用,为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吉细毛羊 Toll样受体8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2,T3)及渐增期灌浆速率(v1)则明显低于其它熟期类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熟期品种产量与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t3)、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极显著正相关;与积累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中熟品种灌浆启动快,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短,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灌浆启动慢,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长;在保证籽粒安全成熟前提下,延长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有利于提高不同熟期玉米产量。

关键词: 春玉米 熟期 籽粒灌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根系分布、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东北中部春玉米区土壤结构、根系形态、地上部养分累积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灌溉后土壤三相比显著变化,土壤固相下降,液相和气相比例显著增加,20 cm土壤容重降低6.7%17.9%灌溉后060 cm根系干重及根长总量略有增幅,且在深层土壤中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与不灌溉(CK)相比,隔沟交替灌溉(T1)、全垄灌溉(T2)下植株氮、磷、钾含量平均提高14.5%、42.6%、16.1%生物量和产量平均提高19.8%和14.3%。因此,在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合理补水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根系合理分布,增加植株养分吸收,进一步增加产量。

关键词: 春玉米 灌溉方式 根系分布 养分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东北部寒冷地区李育种研究的建议

吉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我国东北部寒冷地区酷寒的气候环境条件对李育种工作影响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了30余年李品种选育与品种资源研究的经验和结果,结合近年对该区域李生产现状调查中发现的李产业的新情况和新趋势,指出了当前寒地李育种的问题,并提出育种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我国东北部寒冷地区 育种研究 新品种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级硝酸盐在反刍动物甲烷减排中的运用

吉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反刍动物排放的甲烷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这使得反刍动物养殖业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渐成为环境决策的一个主要关注因素。国外众多研究表明:食品级硝酸盐类物质,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不但能成为反刍动物合成蛋白质的主要氮源,还具有长效抑制甲烷排放的功能。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硝酸盐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做一综述,为更好地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硝酸盐提供参考。

关键词: 硝酸盐 反刍动物 甲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