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金属铅胁迫对人参光合特征与皂苷含量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Pb胁迫对人参光合作用与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探讨药用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机制,采用筒栽试验方法,对不同浓度铅(Pb)处理(0,100,250,500,1 000 mg·kg-1)下人参的光合特征参数与皂苷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Pb处理(≤250 mg·kg-1)时,人参叶片净光合速率和SPAD的变化并不显著,当Pb质量分数达到500 mg·kg-1时,叶片净光合速率和SPAD均显著下降(P<0.05),当Pb质量分数为1 000 mg·kg-1时,二者达到最低,降低幅度分别为57.8%,11.0%。从人参根部总皂苷含量来看,Pb胁迫浓度为100 mg·kg-1时,总皂苷含量的变化并不显著,而当Pb质量分数达到250 mg·kg-1时,总皂苷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在Pb质量分数为1 000 mg·kg-1时,达到最高。在Pb质量分数为0~1 000 mg·kg-1时,Pb浓度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SPAD均呈现极显著的负线性相关(P<0.01),而与人参总皂苷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由此说明,人参叶片光合作用与根部次生代谢对Pb胁迫的响应规律是反向的,高浓度Pb胁迫将抑制人参叶片的光合能力,但能够促进人参根部的次生代谢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H-FABP基因不同组织表达差异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在绵羊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绵羊H-FABP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FABP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中表达量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腿部半腱肌、背最长肌、心脏、肾脏、脾脏、十二指肠、肝脏、肺脏。
关键词: 绵羊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不同组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衡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平衡施肥(OPT)在减施氮肥17.0%37.7%、减施磷肥39.2%48.7%的情况下,玉米产量提高2.3%3.1%。OPT处理的养分吸收总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氮吸收量提高12.325.4 kg/hm磷吸收量提高0.82.9 kg/hm钾吸收量提高2.84.5 kg/hm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3.719.6个百分点。平衡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平衡系数分别为0.921.11、0.830.96、0.670.77均好于农民习惯施肥,说明平衡施肥的氮、磷、钾等养分投入基本合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i在植物寄生线虫抗性研究中靶基因的选择策略
《大豆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由dsRNA起始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近年来,RNAi技术在植物抗线虫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线虫基因组测序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线虫基因被开发继而当作RNA干扰的靶基因,其中以寄生线虫的生长发育或寄生过程建立等所必需的基因作为RNAi的目的基因是防治线虫的新方法,也是培育抗性品种的新选择。文章介绍了在RNAi研究中,所选择的植物寄生线虫基因的种类及其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中部超高产大豆的生育特征与营养特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大豆品种杂交豆1号和吉育88为试验材料,采用有机无机肥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结合,底肥、口肥、追肥和叶面喷肥相结合的超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吉林中部超高产大豆的生育特征和营养特性。结果表明:吉林中部超高产大豆产量可以达到4 650 kg·hm-2以上,最大叶面积指数大于5.4;全生育期氮、磷、钾最大积累量分别不低于315.7,40.7,169.9 kg·hm-2;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值10 115.5~11 599.2 kg·hm-2,干物质日积累最大值134.2~141.9 kg·hm-2·d-1,开花后吸肥量增大,吸肥强度增大,可见,提高大豆生育中后期氮、磷、钾的供应强度是大豆超高产的必要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玉米C63-1种植对土壤跳虫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转基因玉米种植在吉林已经开展环境释放试验,但是对土壤动物影响并不清楚。【方法】本文通过一年野外实验,研究了转植酸酶玉米田间种植对土壤跳虫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发现,转植酸酶玉米种植对跳虫多度、类群丰富度、群落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可以使其中一些稀有类群消失。而不同的玉米生长期显著影响了跳虫的群落结构。同时玉米生长期也显著影响了跳虫的多度,跳虫多度在玉米成熟期最高。这可能与玉米凋落物对跳虫的食物供应有关。【结论】转植酸酶玉米C63-1田间种植一年,对跳虫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是未来还需要进行长期野外监测试验和室内控制实验最终确定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及其交配型基因变异比较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两种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菌株(MAT1-1-1,I型;MAT1-2-1,II型)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效率和回收菌株交配型基因序列的变异,拟揭示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生定殖过程中玉米对不同交配型菌株的选择规律、不同交配型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试验分为4个接种组,接种菌株为I型交配型菌株(Bb OFDH1-5)(处理B5)、II型交配型菌株(Bb DPSD2)(处理B2)、两个菌株等量混合(处理B5+B2)、对照组(处理CK),处理组B5、B2、B5+B2接种孢子浓度均为108孢子/m L,对照组接种量为零。结果表明,处理B5、B2、B5+B2三组中均有球孢白僵菌在玉米叶片中定殖,其中,交配型II菌株处理组B2中内生定殖效率高,检测率为33.00%;混合处理组B5+B2中交配型II菌株比I型菌株回收比率高,回收比为12:10。交配型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交配型I菌株处理组B5和混合处理组B5+B2的回收菌株中I型交配型基因非编码区序列出现多个位点突变,编码区仅在3个位点出现突变;交配型II菌株处理组B2和混合处理组B5+B2中II型交配型基因序列均没有发生变异。以上结论说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定殖过程中,交配型II菌株Bb DPSD2定殖率较I型菌株Bb OFDH1-5高;玉米植株更倾向于选择II型交配型菌株作为内生菌株;交配型基因MAT1-1-1比MAT1-2-1更易发生突变表明I型菌株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个新的玉米半透明皱缩胚乳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半透明皱缩玉米胚乳形成机制.【方法】以纯合玉米突变体M-E-479为供试材料,通过对M-E-479籽粒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主要成分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构建定位群体,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突变基因进行遗传定位.【结果和结论】M-E-479突变体胚乳中脂肪含量增加,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下降,淀粉粒的大小、形状、排列空间发生改变;用F2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10号染色体SSR标记bnlg1074与umc1506之间,两标记的遗传距离约为3.6 cM,两标记的物理距离约为2.2 Mb.可见M-E-479是一个新的玉米半透明皱缩胚乳突变体,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套袋、解袋对‘着色香’果实发育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开展了不同时期套袋、解袋对露地栽培‘着色香’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果实适期套袋、解袋有利于果实发育,增加穗重、粒重,有利于果面光洁度提高、减少果面不同部位着色差异,有利于果粒大小发育的一致性。公主岭地区适宜的套袋时期为7月中下旬(即花后一个月),适宜的解袋时期为果实成熟期(8月下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