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纤维素酶与活性干酵母对草原红牛能量代谢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使用"大型动物开放回流式呼吸测热装置"并结合生长代谢试验,研究纤维素酶和活性干酵母对草原红牛日粮表观消化率及能量代谢的影响。选用8月龄健康、体重(170±10)kg的草原红牛公牛4头,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以混合精料和羊草为基础日粮。试验分4期,每期37d。Ⅰ组为空白对照组,在日粮中不添加纤维素酶和活性干酵母;Ⅱ组在日粮中添加190mg/kg纤维素酶;Ⅲ组在日粮中添加200mg/kg活性干酵母;Ⅳ组在日粮中添加190mg/kg纤维素酶+200mg/kg活性干酵母。结果表明:①Ⅲ、Ⅳ组干物质消化率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Ⅲ组与Ⅰ组相比干物质消化率提高了9.01%;②Ⅲ组对日粮中有机物质、粗蛋白质、无氮浸出物、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表观消化率影响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Ⅲ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表观消化率与Ⅰ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4.65%和18.81%;③Ⅲ组对能量代谢中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影响与Ⅰ、Ⅱ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与Ⅳ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比Ⅰ组相比代谢能提高了16.63%;④纤维素酶和活性干酵母混合添加未见组合效应。提示,活性干酵母能提高草原红牛日粮利用率及减少能量损失,混合添加未见叠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选择1日龄AA肉仔鸡600羽,将供试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4个处理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250、500、750 m/kg和1 000 mg/kg的豆粕提取物。于试验期21 d每个处理组取4只肉仔鸡进行屠宰后测试盲肠中微生物菌群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大肠杆菌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肠道乳酸菌除了250 mg/kg处理组外,其它各试验组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双歧杆菌含量呈线性显著增加(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遗传基础和营养水平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及互作效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讨随着杂交肉羊的生长,遗传基础和营养水平对其日增重的影响。选取南非肉用美利奴×东北细毛羊、杜泊×杂类羊(小尾寒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代)2种不同遗传基础肉羊40只,分别饲喂2种不同营养水平日粮,试验期共为147 d。结果表明:育肥中期高营养水平下,杜寒日增重显著高于南本(P<0.05),育肥后期,极显著高于南本(P<0.01),且在育肥后期,杜寒杂交肉羊日增重随营养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南本杂交肉羊随营养水平升高而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表明,随杂交肉羊的不断生长,遗传基础与营养水平对杂交肉羊日增重的影响逐渐显著,遗传与营养间存在越来越显著的互作效应;育肥前期,杜寒杂交肉羊适合饲喂低营养水平日粮,南本杂交肉羊适合饲喂高营养水平日粮,育肥中后期,杜寒杂交肉羊适合饲喂高营养水平日粮,南本杂交肉羊适合饲喂低营养水平日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鸡体重对净能评定中总产热量和绝食产热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开放式呼吸测热装置研究4~7周龄阶段肉鸡体重对其采食过程中的总产热量、绝食产热量和绝食时间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4~7周龄爱拔益加(AA)肉鸡48只,每周第1天选择体重相近的肉公鸡12只为1组,分为A、B、C、D 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每组为1个试验阶段。将同一组12只肉鸡随机放入6个呼吸测热室中。第1天适应小室环境,从第2天开始连续测定3 d采食过程的总产热量。从第5天09:00喂料后开始绝食,以12 h作为1个时间单位连续测定72 h的绝食产热量。结果表明:1)绝食12~36 h,各组肉鸡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和绝食产热量逐渐降低,A和C组肉鸡绝食到12和24 h时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绝食到36 h(P<0.05);C和D组肉鸡绝食到12、24和36 h时差异显著(P<0.05);A组肉鸡绝食到48和72 h时差异不显著(P>0.05),绝食到60 h时显著低于绝食到48和72 h(P<0.05);B组肉鸡绝食到36、48和72 h时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绝食到60 h时低于绝食到72 h,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绝食到48 h(P<0.05);C和D组肉鸡绝食到48 h以后趋于平稳,差异不显著(P>0.05),与绝食到36 h以前差异显著(P<0.05)。绝食12~72 h,不同体重肉鸡的呼吸熵处于0.65~0.75之间。相同绝食时间下不同体重肉鸡之间呼吸熵无明显规律。2)绝食产热量的对数(y)与体重的对数(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737x-0.332(R2=0.99,P<0.01)。3)不同周龄肉鸡绝食到48 h时的每千克代谢体重日产热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由线性回归方程得到的0.47 MJ/(kg BW0.74·d)相近。4)4~7周龄阶段肉鸡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总产热量和绝食产热量随不同周龄体重的增加显著提高(P<0.05)。综上,4~7周龄阶段的肉鸡适宜的绝食时间为48 h,单位代谢体重(BWb)的系数为0.74,绝食产热量为0.47 MJ/(kg BW0.74·d),体重对4~7周龄阶段肉鸡总产热量、绝食产热量和绝食代谢时间影响显著。
枯草芽孢杆菌胞外酶对于玉米粉的修饰改性研究
《中国酿造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胞外酶对玉米淀粉进行了修饰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粉经过酶修饰后,淀粉颗粒表面有明显酶作用的孔洞,但没有改变淀粉颗粒的晶体类型。同时,酶的作用引起了玉米粉中淀粉及蛋白质等主要成分的明显变化,但这些改变对于玉米粉及其制品的食用及加工品质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穗粒数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穗粒数和穗长差异较大的2个粳稻品种日本晴与大穗型粳稻种质B0801组配群体,对水稻穗粒数、穗长和着粒密度等穗部性状进行数量基因位点检测,共检测到11个QTL,分布于第1,2,5,7以及9号染色体上,QTL的贡献率范围为0.21%~68.20%。其中,4个控制穗粒数的QTL分别位于第1,2,7,9号染色体,其贡献率为0.21%~25.06%。第9号染色体RM1328~RM3533标记区间的控制穗粒数性状的qGNP9-1位点,为主效QTL;控制穗长的QTL 4个,4个QTL分别位于第1,2,5,9号染色体。其贡献率范围为0.28%~61.19%,其中qPL9-1的LOD值为31.88,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68.19%,为主效QTL。控制着粒密度的QTL 3个,位于第1,2,9号染色体,其贡献率为0.43%~6.91%。qSD1-1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大穗亲本,基因作用方式为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吉育203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贵州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选育适宜吉林地区种植的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应用于生产,以公交2059反-6为母本、垦农18为父本于2003年采取人工去雄授粉方法获得杂交后代,再利用系谱法鉴定选育出吉育203(原品系代号公交DY2008-9)。该品种2010-2011年在吉林省早熟组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为2 369.2kg/hm2,比对照绥农28(2 301.7kg/hm2)增产2.9%;2011年在吉林省生产试验中的平均产量为2 314.0kg/hm2,比对照绥农28(2 263.5kg/hm2)增产2.2%;生育期118d,株高85cm左右,百粒重为20.1g,主茎节数16~18个,分枝1~2个,节间短,结荚均匀,荚密集,3~4粒荚多,荚熟褐色,完全粒率高,无褐斑粒,籽粒品质优良,脂肪含量24.94%,抗性好,于2011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适宜吉林省大豆早熟地区及生态相似地区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肌内脂肪含量与部分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饲料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选取16月龄的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西杂牛)、利木赞牛×本地黄牛(利杂牛)、利木赞牛×草原红牛(利草杂牛)共43头肉牛为研究对象,于试验的第90、180、270 d屠宰,取背最长肌,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肌内脂肪的含量,同时测定嫩度、失水率等肉质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肥育时间的延长,肌内脂肪含量呈升高的趋势,并且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肌内脂肪含量与嫩度及大理花纹呈显著相关,与失水率无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检验苜蓿雄性不育系MS-GN的育性及杂种优势表现,试验于2009年采用人工授粉的方式,以不同苜蓿品种与MS-GN杂交得到测交及杂交子代种子,2010年通过对子代育性及生产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不育材料的不育性状具有可遗传性,霍普兰德和CW321对不育材料具有一定的保持能力。杂交组合间的株高和鲜重差异显著,株高最高的组合是竞争者,鲜重最大的是W323接种。说明MS-GN不是由细胞核不育所决定的不育类型,苜蓿杂种优势比较明显,可以在苜蓿制种中进行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谱系特有基因生物信息学识别、基因结构与表达特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葡萄全基因组29 971蛋白序列为查询序列,与包括葡萄在内的31个已测序植物蛋白序列、TIGR和NCBI数据库中的EST和非冗余蛋白质序列进行非同源性比对分析,保留E值大于0.01的序列,去除重复序列、转座子和注释不准确的基因序列,保留的非同源基因识别为葡萄谱系特有基因;并对谱系特有基因的结构和具有芯片表达信息的谱系特有基因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识别了2 009个葡萄谱系特有基因,与葡萄保守基因相比较,葡萄谱系特有基因平均外显子数量较少,为2个;平均外显子长度较短,为232 bp;平均内含子长度较长,为1 723 bp,与拟南芥、水稻等谱系特有基因结构特点相似,谱系特有基因可能具有相似的起源和进化模式。在47个具有芯片表达信息和相应UniGene信息的基因中,Vv04s0023g01710、Vv00s0187g00160、Vv17s0000g09800、Vv14s0083g00260分别在叶片、茎、细胞培养物、果实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 120、2 282、5 566、1 428;有25个谱系特有基因仅在某一器官中表达,表明谱系特有基因具有器官特异性特点;分析34个谱系特有基因在4种非生物胁迫下基因表达情况,表明大部分基因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或不受诱导,推测非生物胁迫影响了这些谱系特有基因正常功能,也说明这些谱系特有基因较少参与非生物胁迫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