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接种大豆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遗传工程菌株LMG101对大豆的增产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笔者曾报道带外源肺炎克氏杆菌 (Klebsiellapneumoniae)nifA的大豆根瘤菌 (Sinorhizobium fredii)工程菌株LMG10 1在实验室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结瘤固氮效率 ,用其接种大豆幼苗可以提高大豆生物量。本项工作通过 3年的田间小区试验 ,对工程菌S .frediiLMG10 1的田间施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 ,接种工程菌S .frediiLMG10 1能有效地提高大豆的结瘤固氮效率和大豆产量。接种工程菌S .frediiLMG10 1的大豆植株固氮酶活力分别比对照和接种出发菌植株高 3.1倍和 2 .1倍 ,与之相应工程菌占瘤率也较高 ,大豆田间产量分别比对照和接种出发菌提高 10 %和 5 %以上 ,统计差异显著 (P <0 .0 5 )。

关键词: 大豆 大豆根瘤菌 nifA基因 占瘤率 固氮酶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月季嫁接成活因子研究初报

浙江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表明 ,月季品种是影响月季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子 ,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月季品种嫁接在同一砧木上的成活率差异较大。不同的砧木对月季的亲和力差异较明显 ,选用的砧木不同 ,嫁接成活率也有所不同。此外 ,嫁接部位对接穗成活率及新枝的生长速度影响很大

关键词: 月季 砧木 嫁接 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维菌素复配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应用评价

农药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阿维菌素分别与三唑磷、毒死蜱和杀虫单复配 ,在田间防治抗性二化螟 ,效果理想 ,14天的效果达 90 %左右。

关键词: 阿维菌素 复配剂 二化螟 田间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PEPC基因水稻接种固氮菌的效应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利用~(15)N-同位素技术研究转PEPC基因水稻及无PEPC基因水稻在接种不同固氮菌后的光合特性、产量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水稻联合固氮工程菌处理与未接种固氮菌处理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PS Ⅱ光化学效率(Fv/Fm)、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提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也相应增加了38.08%和26.86%;与无PEPC基因水稻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能明显提高水稻联合固氮工程菌的固氮效率。这种水稻光合与固氮相互促进的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转PEPC基因水稻 固氮菌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苏优3号的选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优 3号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 (CMS)杂交新品种 ,不育系为宁A3(MICMS) ,恢复系为 30 75R。苏优 3号综合性状好 ,抗 (耐 )病性强 ,成熟期早 ,品质优良。在 1996— 1998年度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 2 5 5 3 .30kg/hm2 ,比对照秦油 2号增产 16 .81%。在 1999— 2 0 0 1年度国家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2 6 86 .80kg/hm2 ,比对照中油 82 1增产 11.6 %。苏优 3号芥酸含量 0 .42 % ,硫甙含量 2 5 .87μmol/g ,种子含油率43 .46 %。

关键词: 杂交油菜 育种 苏优3号 细胞质雄性不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落酸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秧苗生长的调控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用不同浓度ABA溶液浸泡稻种后观测稻种的发芽情况;用不同浓度ABA溶液喷施于稻苗上,调查稻苗的生长情况及干旱胁迫后稻株的有关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ABA(0.5 mg/L~1.0 mg/L)处理水稻种子对其萌发无明显影响,但能有效控制根和芽的伸长生长,高浓度ABA(>5.0mg/L)对种子萌发和根、芽的伸长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ABA处理的水稻秧苗株高增长率受到明显控制,苗高降低;ABA能有效减缓干旱胁迫期间秧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减少,提高秧苗的抗旱能力;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经ABA处理的秧苗SOD、CAT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清水),MDA的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清水)。

关键词: 脱落酸 水稻 种子萌发 秧苗生长 干旱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安全性评价及对环境影响的检测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杂草防治是大豆种植中的重要问题。美国、阿根廷等国家主要是通过种植抗草甘膦大豆 ,进而喷施草甘膦来消灭杂草。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在我国目前尚没有推广种植。为了保护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 ,研究抗草甘膦大豆的基因检测方法 ,对环境尤其是豆类近缘作物的基因漂移愈来愈重要。本试验对从阿根廷引进的抗草甘膦大豆在田间种植后对大豆及其近缘种漂移可能性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在南京点检测到发生基因漂移的野生大豆 1株。这说明大豆与野生大豆发生基因漂移是可能的 ,同时也提示引种抗草甘膦大豆应有足够的安全控制措施 ,以免发生基因漂移而逸生为超级杂草。

关键词: 抗草甘膦大豆 野生大豆 基因漂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如何对哺乳仔猪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湖南畜牧兽医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球藻生长因子的生理功能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小球藻提取物小球藻生长因子 (CGF)的主要成分、稳定性及其增强小鼠免疫调节的生理活性功能 ,CGF中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多糖、维生素含量分别达到 5 6 .6 %、4 2 .5 9%、6 .8%、4 .8%、1.7%。采用 75mg/kg·d、15 0mg/kg·d、4 5 0mg/kg·d剂量对小鼠进行免疫调节试验表明 :15 0mg/kg·d、4 5 0mg/kg·d剂量的小球藻生长因子可以明显增强DNFB引起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 ,对造血功能受损的小鼠有恢复作用 ,以及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小鼠食用CGF可以增强其机体免疫能力。

关键词: 小球藻生长因子 免疫功能 成分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群体茎蘖构成及其变化规律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多穗型小麦品种苏徐 1号为材料 ,观测了小麦不同茎蘖数的个体在群体中的频率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同时研究了不同施肥时期对茎蘖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群体的茎蘖构成不是单一的 ,而是由若干个类群构成。随着生育期的推移 ,各种茎蘖数的植株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越冬期呈双峰或三峰型分布 ,返青至拔节期分布比较复杂 ,至开花期以后 ,呈单峰型分布。施氮对群体的构成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群体结构 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