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胁迫对沙棘幼苗生长与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沙棘(Hippophea rhamnoides)2a生幼苗,研究盐胁迫对其生长、叶片水分、光合生理特征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沙棘幼苗鲜重、干重、比叶重(LMA)和单株总叶面积均明显下降。盐胁迫下,沙棘叶片出现严重的缺水现象,导致叶水势(Ψw)、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逐渐下降,而叶片水分饱和亏缺(WSD)、组织密度(TD)逐渐升高。同时,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总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叶绿素a/b(Chla/Chlb)与对照相比均极显著降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沙棘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明显下降,胞间CO2浓度(Ci)先降后升,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则先升后降。研究表明,Pn下降的原因短期内以气孔限制为主,长期则以叶片生理代谢紊乱、光合色素降解导致的光合能力下降等非气孔限制因素为主,且盐浓度越高,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的时间越早。
关键词: 盐胁迫 沙棘 生长 水分生理指标 光合生理特征 叶绿素含量


固态发酵马铃薯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研究
《中国酿造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马铃薯淀粉生产中产生的废渣为主要原料,以黑曲霉、白地霉和热带假丝酵母为发酵菌种,优化了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初步确定了薯渣固态发酵的适宜条件,即采用自然pH值,物料质量比(薯渣:麸皮)为90:10(w/w),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66h,在此条件下发酵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较高。


5%炔草酸·唑啉草脂乳油对春小麦田野燕麦的防效
《现代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进行了5%炔草酸·唑啉草脂乳油对春小麦田野燕麦防除试验。结果表明:5%炔草酸·唑啉草脂乳油不同制剂量于春小麦三至四叶期(野燕麦二至三叶一心期)茎叶喷雾,施药后30d,对春小麦田野燕麦的株防效为95.51%~99.69%,鲜重防效为99.37%~99.97%,施药后60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维持在97%以上,优于对照药剂和人工除草;增产效果明显,达39%以上,且对春小麦具有安全性。
关键词: 5%炔草酸·唑啉草脂乳油 野燕麦 春小麦 防除效果


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栗钙土区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长期效应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3~2006青海省栗钙土区施钾与小麦秸秆还田对耕层(0~20 cm)土壤钾素与其它养分指标以及小麦产量的长期影响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钾或秸秆还田处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全钾含量均高于长期不施钾处理(NP),其中钾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NPK+St)三种类型钾含量均与NP处理差异显著;施钾或秸秆还田可提高速效钾和缓效钾在全钾中的比例,同时降低矿物钾的比例;与原始土壤相比,钾肥投入处理(NPK与NPK+St)的速效钾及NPK+St处理的缓效钾含量均高于原始土,其它处理三种类型钾含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原始土壤;不同处理土壤钾素年均消耗K2O在175.5 kg/hm2以上,四个处理中只有NPK+St处理土壤钾素表观有盈余,其钾素平衡系数为1.55;相比只施氮磷肥,长期施钾或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铵态氮、有效硫、钙、镁以及全磷的含量而提高有机质、有效磷、铜、铁、锰、锌以及全氮的含量,影响程度不一;定位14年间小麦产量基本不受施钾与秸秆还田措施的影响,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红皮黄肉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
《农村百事通 》 2009
摘要:"青薯9号"马铃薯2006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青薯9号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120天左右。株高97厘米,茎紫色,横断面三棱形,分枝多,粗壮,中后期生长势强。叶较大、深绿色,茸毛


孟达自然保护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在介绍保护区自然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发现,保护区内有野生果树110种,隶属14科、28属,树种垂直分不明显,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并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果树资源的建议。


青海省青稞品质育种现状与方向
《青海农林科技 》 2009
摘要:青稞由于其特殊的抗旱性和耐寒性成为高海拔冷凉地区其它作物无法替代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上世纪90代以前青稞(裸大麦)是青海省农牧民的主要口粮,青稞育种目标主要针对高产、早熟、抗倒和主要病害的抗性研究,品质指标中简单考虑粗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的高低,生产应用当中食用、饲用工业用青稞相混,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以满足农牧民口粮为主的高产育种目标已不能满足多样化市场对青稞的需求,在选育高产、早熟、抗倒、抗病的前提下,选育适合食用、饲用、酿造、加工及营养保健等专用型新品种已成为新的育种目标。


马铃薯渣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优化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 2009
摘要:以马铃薯淀粉生产中产生的废渣为主要原料,以黑曲霉、白地霉和热带假丝酵母为发酵菌种,优化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工艺。初步确定了薯渣固态发酵的适宜条件,即采用自然pH值,物料质量比(薯渣:麸皮)为90:10,发酵温度为32℃,发酵时间为66h。经试验验证,此发酵条件下发酵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较高,可达到蛋白饲料对蛋白质含量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