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过量表达RdreB1BI对草莓果实品质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外源基因Rdre B1BI转入对‘红颊’草莓果实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Rdre B1BI在草莓果实品质调控中的作用及分子机理。【方法】以5个转Rdre B1BI株系及非转基因‘红颊’草莓全红期果实为材料,测定果实纵横径、单果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抗坏血酸等风味物质及花青苷、总黄酮、总酚等着色物质的含量。应用BLASTn、GENEFINDER和Plant CARE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外源基因和7个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Rdre B1BI、Fractin、Fv C4H、Fv CCR2、Fv GST、Fv F3H、Fv DFR和Fv MYB306)的结构,并预测基因启动子作用元件。采用q RT-PCR定量法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应用7300 system软件和2-△△Ct法分析数据。对生理生化及分子数据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综合讨论Rdre B1BI的转入对‘红颊’草莓果实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转基因‘红颊’草莓株系与野生型果实单果重的范围为11.75—15.42 g,纵径和横径的范围分别为35.12—40.42 mm及28.73—32.6 mm,仅株系8果实纵径显著大于株系7,其余指标间差异不显著。其中转基因株系1和7的花青苷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转基因株系1、7及8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各转基因株系的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转基因株系1、7和8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21.70 mg·g-1FW),分别为野生型的2.87、3.39和3.35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r=0.811*),但样品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基因株系草莓成熟果实果肉中氨基酸含量为0.2580—0.3950 g/100 g FW,野生型果实的氨基酸含量为0.5151 g/100 g FW,显著高于各转基因株系草莓果实;转基因株系1和7的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转基因株系1果实的抗坏血酸含量为168.35 mg/100 g FW,显著高于野生型(92.50 mg/100 g FW)。转基因株系9及10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5.97和25.86 mg·g-1 FW,显著高于野生型(22.93 mg·g-1 FW)。Rdre B1BI、Fv CCR2(cinnamoyl-Co A reductase 2-like)和Fv MYB306(myb-related protein 306)在各转基因株系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启动子区域包含多种高等植物顺势调控元件,主要有对真核生物起增强基因转录效率的CAAT-box和核心启动子元件TATA-box。同时还包含G-Box、G-box、MBS、ARE、5UTR Py-rich stretch等能影响各基因对光的响应、在苯丙烷代谢途径中起调节作用的顺式作用元件。【结论】Rdre B1BI调控相关基因参与转化体果实发育和成熟,提高光的有效性,活化黄酮类生物合成通路关键基因,差异基因中均包含大量光诱导响应元件,Fv CCR2及Fv MYB306的表达促进了总黄酮、酚类物质及花青苷等次生代谢物的合成。转入Rdre B1BI使草莓果实的多项营养成分和着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改善了草莓的果实品质。

关键词: 草莓 RdreB1BI 过量表达 果实品质 启动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遮阴对银杏幼苗生长的影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防治银杏幼苗在夏季被高温灼伤和易得叶枯病,运用种植玉米的方式来对银杏幼苗进行遮阴,以帮助一年生银杏幼苗渡过夏季高温对苗木的伤害。对银杏一年生实生苗采用生物遮阴处理三个月后,对幼苗的一些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就苗高地径而言:遮阴30%> 50%> 70%>全光照;(2)就主根长而言,遮阴处理的主根长均比全光照的要长,且分别是全光照的47.42%、10.12%、21.31%;(3)在生物量积累方面,不同遮阴处理对茎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明显,茎生物量随遮阴程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就生物量分配上,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叶生物量比和根生物量比呈上升趋势,而茎生物量比呈下降趋势,导致根冠比呈上升趋势;(5)适当地遮阴对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所提高,表现为:遮阴30%> 50%> 70%>全光照;(6)遮阴对银杏光合生理变化的影响表现为:气孔导度(G_s)和净光合速率(P_n)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 银杏 遮阴 生物量 光合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针菇活性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金针菇中分离纯化出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包括核糖体失活蛋白、真菌免疫调节蛋白、金针菇毒素、多糖、亚油酸、糖蛋白、酚类和倍半萜烯等,这些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胆固醇、抑菌、消炎、抗病毒等多种生理功能.本文综述了金针菇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以及目前药理活性研究概况,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金针菇作为潜在有效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针菇 化学成分 营养价值 药理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授粉对猕猴桃果实发育及种子数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花粉悬浮液稀释倍数和授粉时间对‘米良1号’猕猴桃果实大小、品质及坐果率的影响。【方法】首先研究‘米良1号’的果实发育模式,比较‘米良1号’和‘徐香’、‘金魁’的开花频度;然后以‘米良1号’为对象,分析不同花粉悬浮液稀释倍数(200,400,800,1 200倍)和授粉时间(花后0,1,2,3,4d)处理下,采收后及可食状态下猕猴桃果实的纵径、横径、侧径,品质指标和坐果率的变化,探明猕猴桃单果种子数与单果质量及花粉悬浮液稀释倍数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米良1号’的最佳花粉稀释倍数和授粉时间。【结果】(1)在果实发育前期,猕猴桃果实迅速膨大;在果实发育后期,果实纵径、横径和侧径增长缓慢。3个猕猴桃品种雌花开放时间为4~5d,其中‘米良1号’雌花开放最早,‘徐香’雌花开放较晚,‘金魁’雌花开放最晚。(2)无论是釆后还是达到可食状态的猕猴桃果实,随着花粉悬浮液稀释倍数增加,猕猴桃果实纵径、横径和侧径均呈下降趋势,单果质量减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体先减后增;但花粉悬浮液稀释倍数对果实硬度影响不显著。除稀释800倍处理外,其他稀释倍数处理的坐果率均在80%以上。(3)无论是釆后还是达到可食状态的猕猴桃果实,随着花授粉时间推迟,猕猴桃果实纵径、横径和侧径均呈下降趋势,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体减少;但授粉时间对果实硬度影响不显著。除花后2d授粉处理外,其余授粉时间处理的坐果率均在95%以上。(4)单果种子数与果实质量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果实内种子越多,果实越重。【结论】对‘米良1号’品种猕猴桃,建议花粉悬浮液稀释倍数在200~400倍,在雌花开放后0~2d,且雌花开放数在75%以上进行授粉效果最好。

关键词: 猕猴桃 授粉 果实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贮藏对蚕豆鲜荚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温对蚕豆鲜荚贮藏品质的影响,通过对其结冰点的研究,设置不同的冷藏温度0、4、8℃,定期测定贮藏期间的 PPO 活性、褐变指数、质量损失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蚕豆鲜荚的结冰点为-0.8℃;0℃处理组的 PPO 活性、褐变指数、质量损失率、籽粒色泽变化均小于其余处理组,0℃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较高;而0℃处理组的硬度指标相对较好。各低温处理组对蚕豆籽粒中的VC含量影响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蚕豆鲜荚适宜在0℃条件下贮藏。

关键词: 蚕豆 低温 贮藏 鲜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浙沪地区甜瓜品种果实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江浙沪地区种植的65个甜瓜品种果实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甜瓜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江浙沪地区种植的65个甜瓜品种的5个质量性状和10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甜瓜品种的单果鲜重、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果腔纵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边心差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52.33%、37.63%、51.80%、33.09%、42.84%和39.48%;15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64,其中果皮底色和果肉颜色两个质量性状与单果鲜重、果腔纵径、果腔横径、果肉厚度、果实纵径、果实横径、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边心差等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50,表明65个甜瓜品种果实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甜瓜品种果实多个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利用主成分分析可将所有品种划分为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两个类型,其中,薄皮甜瓜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厚皮甜瓜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结论】江浙沪地区种植的甜瓜品种果实性状遗传差异明显,其中厚皮甜瓜品种的遗传基础较狭窄,需引进新的种质资源拓宽其遗传基础。

关键词: 甜瓜 果实性状 遗传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徐麦35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徐麦35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2004年以新麦93119作母本、周麦16作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优良农艺性状基因聚合以及连续多年单株选择、品质筛选等育成的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5和2017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502、国审麦20170007。1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成穗数较多。春季起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晚抽薹基因BoFLC3克隆、序列分析和亚细胞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照甘蓝FLC3基因(GenBank登录号AAP31677)碱基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甘蓝晚抽薹BoFLC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197个氨基酸,分子量20990,等电点9.45.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抽薹后BoFLC3基因在甘蓝不同部位表达存在差异,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花蕾、花瓣和根.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oFLC3蛋白定位在细胞核.

关键词: 甘蓝 BoFLC3基因 荧光定量PCR 亚细胞定位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遗传构成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遗传构成,探讨双亲烟农19和郑麦991对其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贡献,为小麦品种改良及亲本选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部分农艺及品质性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625个SSR分子标记分析淮麦33及其双亲的遗传构成;比对已知的产量性状相关QTL,分析双亲的产量相关区段对淮麦33的遗传贡献。【结果】淮麦33的每平方米穗数和千粒重均介于两亲本之间,穗粒数和小区产量均显著高于两亲本;与烟农19相比,其株高显著降低。淮麦33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为(1、17+18和2+12),其中1和17+18亚基均来自于母本烟农19,2+12亚基来自于父本郑麦991。SSR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双亲对淮麦33的遗传贡献和理论值相比出现了较大偏离,淮麦33分别继承了烟农19和郑麦991两亲本73.9%和26.1%的遗传物质。淮麦33与烟农19具有较大的遗传相似度,遗传相似系数为0.78。在不同基因组和染色体水平上,双亲对淮麦33的遗传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烟农19在A、B和D基因组水平的遗传贡献率均较高,分别为75.1%、69.4%和68.7%;除6A染色体外,烟农19在其他20条染色体上的遗传贡献率均高于郑麦991,其中在2A染色体上达到100%,在1A、3A、2B、3B和4B等5条染色体上均超过90%。在遗传距离大于5 c M的染色体区段中,淮麦33来源于烟农19和郑麦991的染色体区段分别有34个和7个,其中在2D染色体上来源于烟农19的染色体区段最多,在5A染色体上来源于郑麦991的区段最多。淮麦33有38个不同于双亲的特异位点,主要分布在1B、1D、2A、2B、2D、3A、3B、3D、4A、4B、5A、5B、6B、6D和7A等15条染色体上。比对已知产量性状相关QTL,共发现10个产量相关区段,有6个来源于烟农19,分别位于1A、2D、3B、4B、4D和7A染色体上;3个来源于郑麦991,分别位于4A和5A染色体上;1个为淮麦33特异区段,位于6D染色体上。【结论】明确了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遗传构成,其更多地继承了母本烟农19的遗传物质;发现淮麦33中来源于不同亲本的产量相关区段。

关键词: 淮麦33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SSR标记 遗传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针菇菌株农艺性状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金针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金针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保藏及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拮抗对峙试验、ISSR标记分析和农艺性状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29株采自山东和江苏地区的金针菇菌株遗传多样性,并利用NTSYSpc 2.11F计算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29株金针菇菌株间有246组发生拮抗反应,有160组未发生拮抗反应。供试菌株的菌盖和菌柄颜色有黄色、浅黄色、乳白色和白色4种,菌柄长度15.00~21.20 cm,菌盖直径0.73~1.72 cm,单袋产量332~513 g,生育期41~68 d。白色或乳白色金针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73.0%~102.6%,生育期48~68 d;黄色或浅黄色金针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66.4%~87.2%,生育期41~58 d,表明白色或乳白色金针菇菌株较黄色或浅黄色菌株产量较高,商品性状优良,但生育期较长。筛选出的8条ISSR引物共计扩增多态性位点270个,多态性比率为94%。供试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860~0.900,在遗传相似系数0.870处,29株金针菇菌株可分为五大类群。【结论】菌株间是否发生拮抗反应与菌株子实体颜色无关。江苏和山东两地区的金针菇菌株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但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金针菇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ISSR 拮抗反应 遗传相似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