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沼液对大麦蚜虫防治效果以及大麦蚜虫抗药性监测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沼液施用对大麦上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大麦蚜虫对常规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田间防治大麦蚜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灌施的方法将沼液应用于大麦田中测定对大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大麦蚜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沼液在低用量的情况下,随着施用量(N1~N4处理)的增加,小区内蚜虫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与不施任何氮肥处理(CK)相比,N1、N2、N3处理区大麦蚜虫数量显著减少;在所有的处理中,仅施用氮肥(尿素)处理区(CF)的蚜虫数量最多,说明施用沼液能够显著抑制大麦蚜虫的基数。麦长管蚜(大麦为寄主)对于6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氧乐果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15. 9倍),对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低水平抗性(8. 5和6. 0倍),对乙基多杀菌素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 8倍),对于氟啶虫胺腈和啶虫咪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沼液与吡虫啉混用后对蚜虫的毒力显著性提高,增效比达到4. 6倍;氧乐果与沼液混合使用也产生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比达到2. 3倍;沼液与乙基多杀菌素、氟啶虫胺腈混用后增效比分别为1. 5和1. 6倍;与啶虫脒混用未发现明显的增效作用。【结论】麦长管蚜对多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沼液的合理使用以及与杀虫剂的混用能够有效控制大麦蚜虫的发生。

关键词: 大麦蚜虫 抗药性 沼液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针菇活性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金针菇中分离纯化出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包括核糖体失活蛋白、真菌免疫调节蛋白、金针菇毒素、多糖、亚油酸、糖蛋白、酚类和倍半萜烯等,这些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胆固醇、抑菌、消炎、抗病毒等多种生理功能。本文综述了金针菇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以及目前药理活性研究概况,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金针菇作为潜在有效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针菇 化学成分 营养价值 药理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系甘蓝幼叶AsA-GSH循环代谢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低温(4℃)胁迫下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幼叶中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型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代谢的变化,为选育和推广抗寒甘蓝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不同耐寒性甘蓝品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低温胁迫下其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AsA、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氧化型抗坏血酸(DHA)含量和AsA/DHA、GSH/GSSG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4个甘蓝品系幼叶的H2O2和MDA含量均明显增加;耐寒甘蓝品系231和235的AsA、GSH和GSSG含量显著增加(P<0.05,下同),不耐寒甘蓝品系161和163的AsA、GSH和GSSG含量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DHA含量均呈增加趋势,AsA/DHA和GSH/GSSG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但不同耐寒性甘蓝品系间存在差异;AsA-GSH循环中的APX、GR和MDAR活性在低温胁迫期间均呈上升趋势,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耐寒甘蓝品系231和235能更迅速响应低温胁迫,可有效清除H2O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维持甘蓝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

关键词: 甘蓝 低温胁迫 AsA-GSH循环 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植物保护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水稻恶苗病病原菌种类以及9种药剂对各类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基于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TEF1-α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噁霉灵对分离所得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水稻恶苗病病原菌为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GFSC)内的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和F. andiyazi。多菌灵对层出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F. andiyazi、敏感及抗性藤仓镰孢菌的EC_(50)均值分别为0.310、0.387、0.310、0.680和2.152μg/mL;咪鲜胺对上述镰孢菌的EC_(50)均值分别为0.010、0.043、0.017、0.038和0.110μg/mL;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噁霉灵对分离所得4种病原菌藤仓镰孢菌、层出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和F. andiyazi的EC_(50)均值分别为0.002~0.097、0.014~0.078、0.044~0.343、0.019~0.074、0.033~0.466、0.019~0.146和13.957~85.558μg/mL。4种病原菌个体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叶菌唑整体较为敏感,而对噁霉灵敏感性最低,但不同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规律却基本一致。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病原鉴定 TEF1-α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下转RdreB1BI草莓逆境相关基因表达及抗性评价

核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温胁迫处理后,草莓逆境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对转RdreB1BI草莓进行抗性评价,本研究以已经通过分子鉴定的红颜草莓转RdreB1BI基因株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零上冷害(4、2和0℃)、零下冻害(-2、-4和-6℃)以及常温(25℃),共7个温度梯度处理下草莓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采用RT-qPCR法分析了在常温、-2℃和-4℃处理下草莓叶片外源RdreB1BI基因及内源逆境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株系7、株系8和株系10叶片在-4℃和-6℃处理无明显黄叶褐化现象,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株系1和株系9;株系10在-4℃和-6℃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株系1和株系7;-6℃处理下株系8叶片CAT活性保持较高水平。在-4℃处理下,ZAT10在株系7和株系8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株系1、株系9、株系10和对照,NAC在株系8和株系10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株系1、株系7、株系9和对照,表明转基因株系中,株系7、株系8和株系10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此外,在-4℃处理下,转RdreB1BI草莓中IDD4、PP2C25、HSFC1a及MYBR等转录因子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能协同RdreB1BI基因参与逆境胁迫响应,提高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调控草莓对低温的耐性。外源RdreB1BI基因转入后能明显提高草莓的抗寒性。本研究结果为红颜草莓低温调控机理、北移栽培及抗性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低温胁迫 转RdreB1BI草莓 抗寒性 基因表达 生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秆浸提液对小麦根尖和胚乳结构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稻秆浸提液对小麦发芽的影响机制,为稻秆还田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扬麦16和扬麦22为试验材料,设4个稻秆浸提液质量浓度(0.02、0.04、0.06和0.08 g/mL),以蒸馏水为对照(0 g/mL,CK),测定不同处理小麦的种子发芽率、苗高、根数、根长和α-淀粉酶活性,并观察萌发2和6 d的小麦胚乳及根尖显微结构。【结果】稻秆浸提液对小麦发芽率具有抑制作用,且浸提液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不同质量浓度的稻秆浸提液对小麦苗高、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典型的低促高抑现象,其中0.02 g/mL处理对小麦的根长和苗高均有促进作用,0.08 g/mL处理则对二者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他稻秆浸提液处理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随稻秆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小麦根系分生区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浸提液质量浓度超过一定程度时会使根尖分生区细胞明显变形。高质量浓度稻秆浸提液还会显著降低小麦胚乳淀粉体的降解程度(P<0.05),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也随之下降,0.08 g/mL处理的小麦α-淀粉酶活性萌发2 d时较CK下降36.70%,萌发6 d时较CK下降28.13%。【结论】稻秆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稻秆浸提液主要通过影响小麦淀粉体降解及淀粉酶活性来影响小麦种子萌发。

关键词: 稻秆浸提液 种子萌发 根尖结构 胚乳淀粉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体外全仿生模型初步分析2种富硒产品中硒形态及生物可给性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微波消解-高分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high resolution-continuum source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HR-CS GFAAS)法测定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胃、肠全仿生提取液中各形态硒的方法,研究胃、肠消化对富硒产品中硒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采用体外全仿生消化技术对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进行预处理,得到胃、肠全仿生提取液;通过0.45μm微孔滤膜实现可溶态和悬浮态的分离;选择D101大孔树脂分离可溶态中有机态和无机态;分别利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沉淀可溶态中蛋白和多糖,得到蛋白结合态和多糖结合态;分别以正辛醇和单层脂质体为细胞膜,模拟富硒产品中硒在人体胃、肠中的分配行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测定条件:分析谱线为196.026 7 nm,基体改进剂为1 g/L Pd(NO_3)_2和0.5 g/L Mg(NO_3)_2混合溶液,添加体积为5μL,灰化温度为1 100℃,原子化温度为2 200℃。在此条件下,测定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中硒含量分别为2.129μg/g和27.75μg/g,肠全仿生提取液中除悬浮态其他各形态硒的含量都高于胃全仿生提取液,在肠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正辛醇醇溶态硒和单层脂质体结合态硒的含量都高于各自水溶态硒。

关键词: 体外全仿生模型 富硒 形态分析 生物可给性 高分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长期施肥下潮土磷素演变及农学阈值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潮土有效磷的农学阈值,为潮土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5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全磷、有效磷及PAC值对8种施肥方式(CK、N、NP、NPK、M、MN、MNP、MNPK)的响应规律。【结果】经过35年不同施肥,不施磷肥的处理(CK、N)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均有所下降;化学磷肥处理(NP、NPK)土壤全磷含量出现升高;单施有机磷肥处理及有机无机磷肥配施(M、MN、MNP、MNPK)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均有显著提高,年增加量分别为0. 007、0. 005、0. 013、0. 015 g/kg和0. 93、0. 84、1. 39、1. 24 mg/kg,其中仅MNP处理土壤PAC值提高幅度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通过分析小麦相对产量和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3. 41 mg/kg。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潮土 全磷 有效磷 农学阈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土壤有机碳储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特征,以潮土35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储量差异,分析了有机碳储量与碳投入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施肥和施肥处理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MN、MNP、MNPK)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幅最大(90.6%~100.8%),单施有机肥处理(M)次之,并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处理(N、NP、NPK)。经过35年不同施肥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单施有机肥>施用化肥处理;有机碳储量变化量与累积碳投入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2=0.944 7,P<0.01),要想维持该试验点初始有机碳水平其累积碳投入量最小值为9.01 t/hm~2。当累积碳投入量小于83 t/hm~2时,土壤的固碳效率为18.2%,有机碳储量随外源有机碳投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累积碳投入量大于83 t/hm~2后,有机碳储量随外源有机碳投入量增加的幅度明显减缓,土壤固碳效率下降为11.5%,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量与累积碳投入变化量呈现出"线性+平台"趋势。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潮土 有机碳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棱大麦种质表型遗传多样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六棱大麦育种组合选配的针对性和育种效率。以来自国内外的89份六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了3个不同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等8个性状,综合参试材料3个不同环境的表现,通过变异系数及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六棱大麦种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六棱大麦的穗长、单株粒重2个性状变异较丰富,株型性状与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小,六棱大麦育种的增益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粒重的适度增加;(2)六棱皮大麦与六棱裸大麦仅在千粒重性状上差异显著,六棱皮大麦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六棱裸大麦;(3)参试六棱大麦种质分为5类,其中第4类基本均为中国地方种质,分布广泛,但遗传距离较近;其他4类为国内外选育的种质,各具特性;(4)利用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筛选到以高产为基础,分别兼具矮秆、长穗且分蘖能力强、大粒及高生物重的4类优异种质;基于主成分构建了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方程。

关键词: 六棱大麦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