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离体筛选彩叶凤梨耐羟脯氨酸变异体的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以彩叶凤梨继代苗为试材,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研究了EMS处理对彩叶凤梨试管苗成活率及分化率的影响,同时以脯氨酸类似物L-羟脯氨酸(L-HYP)作为选择压力进行离体筛选,获得了彩叶凤梨抗羟脯氨酸的试管苗,并再生培养成抗性植株。结果表明,采用0.5%EMS对彩叶凤梨继代苗进行诱变处理6 h,其存活率和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48.4%和36.9%;且7 mmol/L HYP筛选突变体植株效果最好,突变体植株在4℃低温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叶片电导率降低,对低温环境表现出一定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谷子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研究
《农业技术与装备 》 2018
摘要:以杂交谷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施肥方式对杂交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处理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虽然买生产资料投入增大,但免去了人工撒肥的劳动力投入,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浇水次数。最终产量明显增加,极大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獭兔源葡萄球菌16s基因序列及进化树分析
《中国养兔 》 2018
摘要:为确诊山西省某獭兔养殖场病死獭兔的病原菌,本研究从病死獭兔肺脏中分离得到一株细菌,经16s分子鉴定为葡萄球菌,动物试验证实该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为了确定该病原菌的来源,在该兔舍进行气溶胶样品采集,通过对气溶胶中葡萄球菌与脏器中分离出的葡萄球菌进行16s遗传进化分析,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病死獭兔体内的葡萄球菌与空气中的葡萄球菌在进化树的同一支上,其中獭兔体内的葡萄球菌与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同源性达95%以上,空气中的葡萄球菌与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同源性达94%以上,进一步揭示了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对疾病的影响。
关键词: 肺脓肿 气溶胶 16s rDNA鉴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 进化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套种模式甘薯与糯玉米的农艺性状及产量
《贵州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山西省晋中及周边地区甘薯-糯玉米套种模式的选择及示范推广提供参考,通过大田试验分析甘薯和糯玉米不同种植比例下农艺性状的差异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甘薯-糯玉米不同套种模式的3个处理中,以处理2最佳,即糯玉米和甘薯的种植行数比为1∶3,玉米密度为1 800株/667m2,甘薯密度为2 800株/667m2时,糯玉米穗长21cm,穗行数18行,穗产量1 920个/667m2;甘薯干物质率为27.31%,出粉率为18.72%,产量为2 949.33kg/667m2,经济效益达5 486.93元/667m2,该模式可在山西省晋中及周边地区进行大面积示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狗尾草Dof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狗尾草是禾本科狗尾草属的一种草本植物,随着基因组测序的完成,青狗尾草逐渐发展成为抗旱耐逆研究的模式植物。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是植物特有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青狗尾草Dof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系统发育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外,还对该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的组织器官、发育阶段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青狗尾草基因组中存在36个Dof基因,命名为Sv Dof1~Sv Dof36。通过对青狗尾草、谷子、高粱、水稻和拟南芥Dof蛋白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Dof基因家族可被分为6个亚组(Group 1~6)。利用狗尾草转录组数据,进一步研究了狗尾草Sv Dof基因在10中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evir.8G018500和Sevir.1G022000基因只在胚芽鞘中表达,Sevir.8G184900在叶分生组织和花序分生组织中呈现特异性表达,预示着这些Dof基因可能参与特定组织的发育。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鉴定Sv Dofs基因功能提供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林下蜜环菌-猪苓-党参立体化栽培新模式
《安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目的:充分发挥猪苓资源优势,开发猪苓的自然生态立体栽培体系,提高猪苓生产的种植效益和经济收益。方法:在森林中地下栽培蜜环菌伴生猪苓,地表种植党参,建立空林木,地表党参、地下蜜环菌伴生猪苓的生产体系,同时收获林木果实、党参药材、猪苓药用菌。结果:采用这种生产模式,猪苓、党参生产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所产苓核个大结实,色泽乌黑光亮,培性状优良,每亩林地综合经济收益提高15%。结论:采用猪苓、党参套种栽培,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下经济效益最大化,把保护自然生态和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为猪苓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创建了新的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地区仔兔腹泻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调查山西地区仔兔腹泻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方法]从山西地区不同兔养殖场采集110份因腹泻死亡的仔兔肠道内容物,进行病原分离,并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开展动物致病性试验,最后采用K-B纸片法用14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共分离出60株细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生化试验均鉴定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60株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0,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多粘菌素B、卡那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痢特灵、头孢克罗、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氯霉素、磷霉素13种常见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头孢曲松、磷霉素、多粘菌素B、阿莫西林、痢特灵、氯霉素、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分离菌株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最低,为3.3%。[结论]山西地区仔兔腹泻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13种抗生素产生了普遍的耐药性,建议进一步扩大药物的筛选范围,为大肠杆菌病的防制和临床用药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