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发酵蚕蛹豆粕粉替换鱼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器官指数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蚕蛹豆粕粉替换鱼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器官指数的影响,及确定其适宜的替换水平。选用120头(28±1)日龄断奶、初始体重为(7.64±0.67)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用发酵蚕蛹豆粕粉替换基础饲粮中25%、50%、100%的鱼粉。预试期3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各组试验全期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照组第1周ADFI显著高于25%替换组(P<0.05),50%、100%替换组第2周ADFI显著高于25%替换组(P<0.05)。2)25%替换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5%替换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替换组(P<0.05),25%替换组血清载脂蛋白B含量显著高于50%替换组(P<0.05),对照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50%替换组和100%替换组(P<0.05)。3)各组腹泻率、器官指数、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发酵蚕蛹豆粕粉可替代饲粮中25%的鱼粉,而不影响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

关键词: 发酵蚕蛹豆粕粉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器官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MaERF-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载体构建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香蕉中克隆了1个乙烯响应因子(ERF)Ma ERF-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存在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729 bp,编码243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Ma ERF-1所编码的蛋白与其他植物中ERF编码的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中与马来西亚野生香蕉同源性最高达98%,与油棕、菠萝、海枣、葡萄、荷花、烟草的Ma E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65%、60%、59%、54%、53%、51%。Ma ERF-1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6 139.03 u,理论等电点p I为7.81,其亲水性氨基酸均匀分布在整个肽链中,多于疏水性氨基酸。通过PCR和酶切反应鉴定成功构建该基因的表达载体。

关键词: 乙烯响应因子 ERF 香蕉 生物信息学 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南天黄’选育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天黄’香蕉(AAA Cavendish)是2002年从台湾香蕉研究所引进的‘宝岛蕉’(新北蕉,Formosana,GCTCV-218)经过多代选育培育而成。‘南天黄’株高250~300 cm,生育期300~400 d,宿根期250~300 d,产量18~35 kg;‘南天黄’外观颜色类似中杆大蕉,茎色、叶色、幼苗紫斑色淡、吸芽色、茎形、果轴等生物学外观特性,与母本‘宝岛蕉’有较大的差异性;其稳定性和一致性也符合香蕉新品种测试指南的相关要求;‘南天黄’较‘巴西蕉’抗叶斑病、黑星病、花叶心腐病、叶边缘干枯、卷叶虫等;对枯萎病4号热带小种抗病性比‘宝岛蕉’、‘农科1号’等强,在枯萎病4号热带小种重病区发病率为4%~18%,低于所有参试品种(品系)。‘南天黄’是目前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枯萎病品种,可以在香蕉枯萎病区试种推广。

关键词: 香牙蕉 抗枯萎病4号热带小种 选育 特性 DUS测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度干湿交替促进水稻根表红棕色铁膜形成的根层诱导机制

植物生理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湿交替(AWD)是水稻(Oryza sativa)种植过程中常用的水分管理措施,该措施有利于提高根系氧化力,并促进大量根表红棕色铁膜的形成。然而,AWD诱导根表红棕色铁膜形成的根层机制并不清楚。本文利用简易AWD装置,采用砂-液联合培养,研究了AWD诱导水稻根表红棕色铁膜形成的机制。AWD强度试验表明,落干和淹水均为12 h时,水稻根系活力和根表铁膜形成量最高。在此基础上,随着AWD次数的增加,根表铁膜含量逐渐增加。根系灭活试验表明,水稻活根的根系活力为805.0~958.5μg·g~(-1)(DW)·h~(-1),根表铁膜含量为15.1~18.0 g·kg~(-1)(DW),而灭活根系没有根系活力,也无根表红棕色铁膜形成。H_2O_2促进剂氨基三唑(AT)和清除剂二甲基硫脲(DMTU)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AT处理的水稻根系H2O2含量、根系活力和根表铁膜含量分别增加了31.8%、20.1%和26.7%,而DMTU处理的水稻根系H2O2含量、根系活力和根表铁膜含量分别降低了27.2%、19.8%和18.4%。AWD 3次和5次处理与AWD 0次相比,水稻根系H2O2含量分别增加了29.1%和35.6%,根系活力分别增加了11.8%和16.8%。根层试验表明,在0~48 h的根表铁膜诱导过程中,AWD 5次处理与AWD 0次相比,水稻根际氧化还原电位(Eh)最大增加了9.3%,根际溶液中Fe~(2+)浓度最大降低了49.6%;相应地,以Fe~(3+)形态在根表沉积的铁膜最大增加了110.1%。上述结果表明,AWD通过诱导根系H_2O_2的累积,提高根系活力和根际Eh,促进根际Fe~(2+)氧化成Fe~(3+),从而在水稻根表形成红棕色铁膜。

关键词: 干湿交替 根层 过氧化氢 红棕色铁膜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优化超高压提取鸡血血红蛋白的工艺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Hb得率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法优化Hb的提取条件;通过高速均质机处理Hb溶液评价超高压对Hb特性中乳化性和起泡性的作用。结果表明:料液质量体积比、提取时间及超高压对Hb得率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其最佳工艺参数:料液质量体积比为1 g∶250 m L、提取时间为5.4 min、超高压135 MPa。在上述条件下,Hb得率为6.697 g/d L,与模型值基本一致。经超高压处理,Hb的乳化性有明显的提高,乳化稳定性则下降,而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有显著的增强。

关键词: 超高压 料液比 响应面 乳化性 起泡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组合广8优165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8优165是用不育系广8A与恢复系GR165组配选育而成的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该组合生育期与博Ⅲ优273相当,产量较高,米质较优,饭味较好,2013年1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该组合在广东省已累计种植面积达10万hm2以上。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弱感光 广8优165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辅助酶法制备米糠蛋白工艺对黄曲霉毒素B_1脱除及酶解效果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受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污染的米糠为原料,研究微波辅助酶法对米糠中AFB_1脱除效果的影响。初始米糠中AFB_1浓度为102.54μg/kg,以料液比(g∶m L)1∶10、加酶量0.50%、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酶解液pH6.0、温度50℃、处理时间2 h的工艺条件制备米糠蛋白。结果表明,米糠中AFB_1残留浓度为56.03μg/kg(脱除率为45.36%),米糠中蛋白质回收率为78.20%;基于该工艺研究,在单位体积微波功率750 W和处理时间10 min的条件下,由酶法提取的米糠蛋白制品中AFB_1残留浓度为4.21μg/kg(脱除率为92.48%),符合国家标准(≤10μg/kg),而蛋白质回收率达到81.36%。本研究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结合HPLC-FLD检测法,提高AFB_1的检出限至0.10μg/kg。微波处理不仅对米糠蛋白中AFB_1有明显的脱除效果,且有利于蛋白回收率的提高。该法操作简单,脱除效率高,可应用于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米糠制品中。

关键词: 米糠蛋白 黄曲霉毒素B1 微波 脱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楝素对小菜蛾胚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印楝素对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胚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小菜蛾胚胎细胞分为印楝素处理组和未处理组,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激光共聚焦镜检PI染色后的细胞死亡和DAPI染色后的凋亡小体,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的表达情况以及通路蛋白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印楝素对小菜蛾胚胎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24 h的IC_(50)为4.4μg·mL~(-1)。印楝素处理后的细胞经PI染色后能明显观察到死亡细胞,DAPI染色后可见凋亡小体;Caspase-3蛋白发生剪切,并且抑制Akt的磷酸化水平。【结论】印楝素对小菜蛾胚胎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的活化,诱导细胞产生依赖于Caspase-3的Ⅰ型凋亡。

关键词: 印楝素 小菜蛾 胚胎细胞 凋亡 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香气形成的影响,以金萱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HS-SPME-GC-MS)结合茶叶感官审评,研究红茶可挥发性成分和香气前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变萎凋方式或引入碰青工艺对金萱红茶主要挥发性成分并没有很大作用,但可引起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导致茶叶香型发生改变。日光和鼓风萎凋对金萱红茶香型差异性有积极作用。抽湿萎凋和碰青工艺则增强香气的丰富度和持久性。鉴定的48种挥发性化合物中主要为醇类,占香气总量的71.58%~74.19%。反-β-罗勒烯是区别于其他红茶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叶前体物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呈规律性变化,日光萎凋有利于苯丙氨酸和法呢基焦磷酸/牻牛儿基焦磷酸为前体的挥发性成分产生;鼓风和抽湿萎凋则以不饱和脂肪酸降解的挥发性成分为主。碰青工艺对来自苯丙氨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成分有积极作用,但与静置时间成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乌龙茶品种改制红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红茶 萎凋 碰青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诱变选育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核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挖掘新的抗病资源、鉴定和利用抗病基因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策略。因此,挖掘新的抗病资源以改良水稻品种的抗病持久性,是当前稻瘟病抗病育种的当务之急。空间诱变育种在创造优异新种质、诱导新的基因资源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上已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是农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是未来作物育种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空间诱变手段可对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进行有效改良,且已育成多个抗稻瘟病优良品种。本文对近20多年来水稻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如空间诱变水稻稻瘟病抗性变异特点、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成果以及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机理等,以期为进一步揭示空间诱变变异机理和开展水稻空间诱变抗病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水稻 空间诱变 稻瘟病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