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指标及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及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51±0.02)g的吉富罗非鱼8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0、100、300、500和1 000 mg/kg的桑叶黄酮。饲养期56d。饲养试验结束后,各组采用亚硝酸钠进行72h应激试验。结果表明:1)各组间吉富罗非鱼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吉富罗非鱼鱼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组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0、300、500和1 000mg/kg桑叶黄酮组血清SOD活性,50、500、1 000 mg/kg桑叶黄酮组血清GSH-Px活性及100、500mg/kg桑叶黄酮组血清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100、300和500mg/kg桑叶黄酮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SOD活性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GSH-Px活性以500 mg/kg桑叶黄酮组最高,显著高于1 000mg/kg桑叶黄酮组(P<0.05)。3)亚硝酸盐氮应激48和72h,50、100、500mg/kg桑叶黄酮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及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通过回归方程分析,以血清SOD活性、T-AOC为评价指标,得出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桑叶黄酮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以肝脏SOD活性、T-AOC为评价指标,得出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桑叶黄酮适宜添加水平为371.00~441.75mg/kg。


衣藻β–胡萝卜素加酮酶基因在南瓜果实中的瞬时表达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β–胡萝卜素加酮酶基因在南瓜中合成酮基类胡萝卜素的功能,采用农杆菌介导瞬时表达技术,将含有衣藻β–胡萝卜素加酮酶基因CrBKT的pBI121-CMTPCRBKT载体和pBI121对照载体的农杆菌菌液注入授粉后2、5、10、15和25 d的南瓜果实中,3 d后观察发现,授粉后2和5 d的果实转化后果肉呈微红,其中授粉后5 d的颜色较深,而10 d以上的无红色色素积累。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色素成分,发现积累的红色色素为酮基类胡萝卜素角黄素和虾青素。与对照相比,注入CrBKT基因的授粉后2和5 d的幼果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5 d的幼果约增加了1/3,且含有106.31μg·g~(-1)酮类胡萝卜素,其中角黄素占80.65%,虾青素占19.35%,而授粉后10 d以上的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酮类胡萝卜素的积累。PCR扩增表明转化组织中表达了该基因。结果表明,CrBKT基因只能在授粉后5 d以内的幼果中表达,并将幼果中的类胡萝卜素转化为酮基类胡萝卜素;随着果实成熟,菌液在果肉组织中无法渗透而阻碍基因表达。


巴西橡胶树HbSERK1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Genome Walker方法从巴西橡胶树中克隆了Hb SERK1起始密码子上游1 395 bp的5′调控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A/T含量高达66.2%,符合真核生物启动子序列的特征。Hb SERK1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多个典型的真核生物启动子基本元件,如:TATA-box,CAAT-box等,同时存在其它应答元件,如:CAT-box、02-site、ERE、ARE、TCA-element、GCN4-motif、ACA-motif等。将Hb SERK1启动子进行5′缺失,并构建了5个植物缺失表达载体。利用真空渗透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缺失表达载体转化烟草,对烟草转化植株进行GUS活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了SP5外,其它缺失表达载体均可以驱动GUS蛋白的表达,说明在Hb SERK1启动子-1 395~-252 bp区域可以驱动GUS的表达,表明Hb SERK1启动子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启动子。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Hb SERK1启动子 功能鉴定


家蚕表皮和体内的游离脂肪酸组成以及对白僵菌的抑制作用
《蚕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昆虫表皮和体内的游离脂肪酸具有抵御微生物入侵的活性。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家蚕5龄幼虫表皮和体内的游离脂肪酸组成成分,并测定家蚕表皮和体内脂质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5龄幼虫表皮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游离脂肪酸为亚麻酸(C18∶3),其次为油酸(C18∶1)、亚油酸(C18∶2)、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体内的游离脂肪酸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油酸(C18∶1)、亚麻酸(C18∶3)、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亚油酸(C18∶2)。抑菌试验表明,家蚕表皮和体内的脂质提取物虽然不能阻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分生孢子发芽,但可以有效抑制菌丝伸长,推测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是重要的抑菌活性成分。


土壤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
《土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农药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和吸附贡献率,以及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无机组分的结合方式和复合程度如何影响有机质对农药的吸附,选取我国6个省区的7种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的土壤,并采用物理方法提取该7种土壤的三个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黏粒:<0.002mm;粉粒:0.02~0.002 mm;砂粒:0.05~0.02 mm)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丁草胺在不同土壤和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固/液界面的分配规律。同时,定量计算土壤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并从有机无机复合体角度探讨不同粒径组分中总有机碳(TOC)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组分对丁草胺具有最大的吸附量和较小的解吸率,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则具有较小的吸附量和最大的解吸率。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分别为36.7%~72.4%、21.7%~50.5%和<10%。TOC是影响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主要原因,但其影响程度受各粒径组分中TOC的理化性质以及其与无机矿物的复合程度控制。


硒对水稻光合作用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硒是植物非必需营养元素,但是适量的硒对植物生长有着促进作用。通过研究硒对水稻光合作用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为硒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硒浓度(0~5 mg/kg)对水稻产量、硒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在1.0和5.0 mg/kg施硒水平较对照(不施硒)分别增产20.8%和28.8%。施硒提高了水稻谷壳、大米、秸秆及根中硒的含量。施硒对水稻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影响不大,但在5.0 mg/kg施硒水平上显著增加了水稻类胡萝卜素含量。施硒显著增加了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最高增幅分别为28.4%、26.1%及25.0%。施硒显著降低了水稻叶片离子渗漏量及相对电导膜透性。施硒显著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最高增幅分别为101.2%、23.4%和64.3%。试验结果表明,硒能增强水稻的光合作用及抗氧化作用,从而达到了促进水稻生长的效果。


多样性国际稻种四个生长发育时期的耐冷性及其与籼粳性的关系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整个生长时期都可能有低温冷害的发生。低温冷害是水稻获得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鉴定耐冷资源、开展耐冷性育种是减少水稻冷害损失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找到优良的水稻耐冷资源,并分析水稻不同发育时期耐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耐冷性与籼粳性的关系,本研究以来自11个国家、多样性丰富的34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发芽期、芽期、苗期和开花期进行耐冷性鉴定,并应用对籼粳性有专一鉴别性的分子标记对测试品种的籼粳性进行量化,考察水稻籼粳性分化与不同生长发育期耐冷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芽期有3个品种的低温相对发芽率在85.0%以上,芽期有4个品种冷处理后的存活率超过90.0%,苗期有3个品种冷处理后的存活率超过75.0%,穗期有4个品种耐冷指数高于0.55,没有品种在4个时期均有强的耐冷性。对这些材料4个时期耐冷性的相关分析显示,芽期和苗期的耐冷性呈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为0.28;其它生长时期的耐冷性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测试品种中,籼粳性专一的分子标记所决定的籼性度与芽期和苗期的耐冷性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有不同的耐冷遗传基础,并为水稻耐冷种质的筛选以及耐冷性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