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巴西橡胶树HbMADS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前期巴西橡胶树胶乳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PCR克隆了1个编码巴西橡胶树MADS-box转录因子的基因,命名为Hb MADS5。Hb MADS5全长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推测Hb MADS5蛋白分子量为40.75 k D,等电点为6.38。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Hb MADS5具有MADS-box家族典型的MADS-box保守结构域,与蓖麻、葡萄、麻风树、甜橙、木本棉、蒺藜状苜蓿等物种的MADS-box家族成员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79%、74%、72%、70%、65%和59%。Hb MADS5与麻风树中的1个MADS-box成员亲缘关系最近。Hb MADS5在巴西橡胶树根、茎、叶、花和胶乳等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胶乳中表达量最高,在根中表达量最低;茉莉酸甲酯和乙烯能诱导Hb MADS5的表达,茉莉酸甲酯处理12 h后Hb MADS5表达量提高了10倍,乙烯处理48 h后Hb MADS5表达量提高了2倍。本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Hb MADS5在巴西橡胶树中的功能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MADS-box转录因子 茉莉酸甲酯 乙烯


两株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抑菌机理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发病蕉园中的健康香蕉根际筛选能有效抑制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生长的拮抗菌,进一步研究其抑菌机理。【方法】应用双层平板初筛和平板对峙实验复筛具有抑菌效果的拮抗菌;经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和特异引物扩增对拮抗菌进行鉴定;酸沉淀方法提取拮抗菌发酵液抑菌物质粗提液,基于比色法和HPLC测定粗提液对菌丝蛋白质含量、脂质过氧化、麦角甾醇和果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筛选获得两株拮抗细菌H-2和H-7,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KX791428和KX791430;温室盆栽试验显示,两株拮抗菌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效率分别为59.1%和53.0%;H-2和H-7粗提液处理病原菌菌丝后,因脂质过氧化产生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0.55μmol/L和0.48μmol/L;而蛋白含量、麦角甾醇含量和果胶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其中H-2处理的抑制幅度更大,三项指标分别为0.15 mg/g、1.31 mg/g和0.008 7 U/m L,显著低于对照的0.25 mg/g、1.96 mg/g和0.035 U/m L。【结论】从健康香蕉根际筛选到两株拮抗细菌,两者可能通过增强病原菌菌丝的脂质过氧化和降低细胞代谢产物合成的方式抑制病原菌生长,可为两株拮抗菌的生防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
《农药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州和南宁进行了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在荔枝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用碱溶液提取,盐酸调节p H值至2.5后乙酸乙酯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HPLC-PDA)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4.6%,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2~5.9 d和15.2~20.6 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按有效成分20和30 mg/L分别施药2次,广州和南宁两地收获期荔枝中对氯苯氧乙酸钠的残留量均<0.01 mg/kg。
关键词: 对氯苯氧乙酸钠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 荔枝 残留


花生羧酸酯酶AhCXE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期功能研究发现当倒置离体培养的果针发生向地性弯曲时,花生羧酸酯酶(AhCXE)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本研究以花生果针为材料,利用RT-PCR与RACE克隆技术,克隆了AhCXE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了AhCXE基因的基本特征,利用原核诱导技术分析目标蛋白的结构与蛋白表达特征。测序结果表明AhCXE基因ORF全长为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hCXE蛋白属于α/β蛋白水解酶家族,具有酯酶活性,参与体内脂类代谢,与大豆羧酸酯酶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最后将该蛋白编码的基因命名为AhCXE。


香蕉不同组织的基因组DNA制备方法的比较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香蕉的叶、假茎、根、果皮、果肉为材料,比较了CTAB常规法及其3种改良法、SDS法、SDS结合蛋白酶裂解法、改良尿素法、氯化苄法等方法提取基因组DNA的效果,以期筛选出通用性高、操作简便的基因组DNA制备方法。结果表明:氯化苄法不仅能够有效地从叶片、假茎、根系和果肉中提取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也适合从果皮中提取少量DNA,其中提取液中添加600μL氯化苄的浓度处理效果最好;尽管CTAB常规法及其改良法能有效地从叶片中提取DNA,但对其他组织部位的提取效果较氯化苄法差;SDS法、SDS结合蛋白酶裂解法和改良尿素法的提取叶片DNA的效果较CTAB法差,也不能从根系和果皮、果肉中提取到高质量DNA。此外,PCR扩增试验结果表明,氯化苄法能满足后续的基于ITS的分子标记鉴定研究。


亮斑扁角水虻人工饲养条件下适宜温度的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亮斑扁角水虻作为一种对环境有益的昆虫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特别是能够将易腐垃圾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昆虫蛋白和油脂,为下游的多个产业(食品、饲料)提供稳定的动物蛋白来源,从而实现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亮斑扁角水虻作为热带起源的变温动物,生长发育依赖于适宜的环境温度,本文的研究发现,亮斑扁角水虻孵化的最佳温度为32℃,孵化时间最短(56 h)、收获的初孵幼虫最多(1.86 g);其它阶段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8℃,表现为幼虫体重(19.42 g/100 head)、蛹重(13.64 g/100 head)、幼虫期(9.33 d)、蛹期(11.33 d)、成虫寿命(10.33 d)都达到最优。蛹期具有较好的温度耐受性,但成虫寿命显著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成虫寿命越短;数据显示亮斑扁角水虻的环境温度与主要发育参数(孵化虫量、幼虫期、蛹期、幼虫体重、蛹重)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被二项式拟合,说明亮斑扁角水虻的生长发育存在着一个最适温度区域,有利于规模化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环境优化。


高温胁迫下茄子qRT-PCR内参基因筛选及稳定性分析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高温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不同茄子品系(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来自茄子高温胁迫转录组数据库8个候选内参基因(SmEF1a、SmEF2、Sm40s RPS29、Sm60s RPL24、SmTRX、SmCK I、SmDAHPS I、SmUCP)和SmActin在不同试验情况下进行表达检测,并结合GeNorm、Norm Finder、Best Keeper和ReFinder软件综合评价9个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茄子热敏品系05-1和耐热品系05-4经高温处理不同时间的样品和不同组织样品以及10个耐热性不同的茄子品系(种)中,9个内参基因的表达丰度及稳定性存在差异;茄子热敏品系05-1和耐热品系05-4高温胁迫处理不同时间样品中表达稳定性最好的是SmEF1a和SmUCP;其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最稳定的是SmEF1a和SmTRX;高温胁迫下不同茄子品系(种)中以SmTRX和SmEF2的表达稳定性最好。综合来看,SmEF1a和SmTRX在所有茄子试验样品中的表达稳定性最好,而SmActin和SmCK I的表达稳定性较差。
关键词: 茄子 高温胁迫 内参基因 表达稳定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


芸薹属作物花粉发育相关基因MS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芸薹属作物MS1基因的结构功能,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拟南芥花粉发育关键基因AtMS1为参考序列,通过BLAST比对获得同源基因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从甘蓝型油菜、白菜、甘蓝等芸薹属作物基因组中获得4条同源序列,与AtMS1基因的相似性在88.0%以上,均含有3个外显子,其CDS序列长度均为2004 bp,编码667个氨基酸。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均含有1个植物同源结构域(Plant homeodomain,PHD),属于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磷酸化以丝氨酸(Ser)为主,以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为辅;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其中α-螺旋所占比例最高,在40.00%以上,β-转角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0.00%左右;其三级结构大致相同,均为球状的功能结构域。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和AtMS1蛋白序列的相似性为95.69%。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的PHD结构域序列高度保守,仅有3个位点氨基酸残基存在差异。19个不同植物的MS1同源蛋白聚为两大类,其中琴叶拟南芥、亚麻荠、萝卜的MS1蛋白与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及拟南芥AtMS1蛋白聚为一类,均属于十字花科植物,即MS1蛋白的聚类结果与植物系统分类结果相吻合。【结论】芸薹属作物MS1基因属于PHD-finger基因家族,其序列高度保守,参与调控花粉发育成熟过程。
关键词: 芸薹属 MS1基因 生物信息学 花粉发育 同源序列


干旱和NaCl胁迫下木薯GB含量及BADH基因的表达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是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为检测BADH基因在木薯(Manihot esculenta)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究干旱与NaCl胁迫下其表达谱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鉴定木薯BADH基因,定位MeBADHs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确定5'端上游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采用qRT-PCR测定BADH基因在木薯品种SC5根、块根、茎和叶中的表达差异,同时检测在PEG-6000模拟脱水胁迫、NaCl胁迫及自然干旱胁迫下MeBADHs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采用相关试剂盒测定木薯中GB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MeBADHs两个基因在各组织之中均有表达,在块根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根(P<0.05)。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与0 h相比,1~2 h时MeBADH1和MeBADH2在叶、茎、根以及块根中的表达量变化不大;NaCl处理条件下,叶中MeBADH1在8 h表达量极显著高于0 h(P<0.01),而MeBADH2则在不同处理时间下的表达量水平相差不大,在茎和根中,MeBADHs在处理发生1 h时表达量水平极显著高于0 h(P<0.01);自然缺水干旱条件下,茎和根中MeBADH1和MeBADH2分别在6和18 d时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0 d(P<0.01)。PEG-6000处理下,GB含量出现了波动并呈现略增趋势;NaCl处理条件下GB含量在前期表达较稳定,8 h时剧烈响应,即出现下调趋势,24 h时GB含量显著低于0 h(P<0.05)。在自然干旱胁迫下,GB含量逐渐呈现上调趋势,并在9和15 d达到高峰,显著高于0 d(P<0.0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木薯分子抗旱机制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木薯 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 干旱胁迫 盐胁迫


马尾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组成分析及抗血栓活性评价
《食品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超声波热水浸提工艺从亨氏马尾藻中提取并经脱蛋白等初级纯化过程得到岩藻聚糖硫酸酯(F)。将F过DEAE C-52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得到次级纯化后的岩藻聚糖硫酸酯(F1)。对F、F1进行化学组成分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其单糖组成。通过体外溶栓实验、小鼠肺栓塞实验以及出血实验对F及F1进行抗血栓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与F相比,F1总糖含量、岩藻糖含量、硫酸基含量、单糖组成的种类均增多。中、高剂量的F、F1对血凝块有明显的溶解作用,且高剂量的血块溶解率显著高于尿激酶阳性对照组(P<0.05,P<0.01)。F及F1均能降低肺栓塞模型小鼠的死亡率,且高剂量的F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低、中、高剂量的F、F1均显著延长出血时间(P<0.05,P<0.01),F1低、中、高剂量组的出血时间均分别高于F各剂量组。F、F1各剂量组与肝素钠阳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出血时间的延长率明显小于肝素钠对照组。说明马尾藻岩藻聚糖硫酸酯F、F1有较好的抗血栓活性,出血危险性较小,且F1抗血栓作用优于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