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BTH处理对不同生育期甜瓜抗白粉病的诱导效应

中国蔬菜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幼苗期、伸蔓期和幼果期的黄河蜜甜瓜为试材,研究了苯并噻二唑(BTH)处理对3个生育期甜瓜植株抗白粉病的诱导效应。结果显示:0.25mmol·mL-1BTH对幼苗期和伸蔓期甜瓜植株的诱导效果显著高于幼果期甜瓜植株,而伸蔓期和幼苗期植株之间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0.25mmol·mL-1BTH处理后,幼苗期甜瓜植株叶片中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在接种白粉菌后增幅最大,伸蔓期次之,幼果期最小;无论是诱导+接种的植株,还是只接种的植株,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高峰都随着苗龄增大呈现出不断推迟的现象。

关键词: BTH 甜瓜白粉病 诱导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苹果蠹蛾试验初报

中国果树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苹果蠹蛾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近年来在我国扩散蔓延迅速。我们从苹果蠹蛾疫情的铲除角度出发,开展了以信息素迷向技术为主的苹果蠹蛾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苹果蠹蛾的防治技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苹果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持久抗病品种N.Strampelli的抗条锈病基因分析和微卫星标记

植物病理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Strampelli是由意大利引入我国的小麦持久抗病性品种,对我国目前多数的条锈菌流行小种均有良好的抗性。为了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机制,利用小麦条锈病小种CYR30、CYR31、Su-4和Su-14对N.Strampelli与中国春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Strampelli对CYR30、CYR31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对Su-14、Su-4的抗病性各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将其中控制Su-14抗病性的隐性基因暂时命名为YrNS-1。利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对接种Su-14的正交F2代群体进行SSR分子标记,在1BL上找到4个与YrNS-1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Xwmc719、Xgwm124、Xwmc44和Xcfa2147,遗传距离分别为3.2、4.6、5.7和10.3cM。与已知位于1BL染色体上的抗条锈基因比较分析表明,YrNS-1可能是1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N.Strampelli 抗条锈遗传分析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品种比较和适应性研究

北方园艺 201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地区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干旱地区7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判断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干旱地区玉米选育目标及制定相应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的关联度表现为:株高0.595 93、穗位高0.571 86、穗长0.809 2、穗粗0.623 93、秃顶长0.667 3、穗行数0.661 57、行粒数0.796 67、千粒重0.615 08,关联序为穗长>行粒数>秃顶长>穗行数>穗粗>千粒重>株高>穗位高。穗长和行粒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性状 灰色关联 干旱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土壤团聚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免耕覆盖处理有着相对更高的团聚体稳定性,并且更易形成>5mm水稳性团聚体;不同种植方式下,处理对大团聚体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同一耕作方式下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大团聚体含量为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容重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亦有影响,团聚体破坏率只对水稳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有影响。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种植方式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MW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的土地改良利用分区方法——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湖北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土地改良利用为例,选取影响土壤形成和改良利用的5个因子,在分级赋权的基础上,运用Arc GIS软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土地改良利用分区研究,以期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使改良措施具更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绿洲大型灌溉农业区进行土地改良利用分区研究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 改良利用分区 Arc GIS 分区模型 土地资源 绿洲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大哥和AM生物菌肥对花椰菜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农大哥和AM生物菌肥对高原夏菜花椰菜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少10%化学肥料的基础上每667 m2施入5 kg农大哥复合生物肥或1 000 mL AM生物菌肥,花椰菜植株长势良好,可促进同化产物向花球输送,增加花球单重,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分别为13.9%1、9.4%,667 m2增收428.5元5、98.6元,经济效益可观。

关键词: 花椰菜 生物菌肥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进行马铃薯平衡施肥,N、P2O5、K2O和S的养分用量分别为225kg/hm2、150kg/hm2、100kg/hm2、43kg/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可达到26574kg/hm2;在相同氮、钾肥水平下,磷、硫肥配施可增加马铃薯产量2.2%~20.3%,等养分(706)处理马铃薯增产幅度最大,马铃薯粗淀粉、全氮、粗蛋白、全磷含量增加趋势明显;在相同氮、磷、钾肥水平下,增施硫肥可增加马铃薯产量4.4%~6.0%,有利于促进马铃薯N素积累和组成蛋白质的含硫氨基酸合成,增加马铃薯粗蛋白含量。

关键词: SEF肥 马铃薯 产量 品质

花椰菜的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花椰菜基因组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对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种影响因子如dNTPs浓度,DNA模板含量,Taq DNA聚合酶量,引物用量以及最适退火温度等进行了优化和筛选,建立了适合花椰菜的ISSR-PCR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积:内含10×PCR反应缓冲液(含Mg~(2+))2.5μL、0.5U TaqDNA聚合酶、0.2mmol/L dNTPs、0.5μmol/L引物、60ng模板DNA。确定了适宜的退火温度为48.6℃。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然后94℃变性30s,46.9℃退火45 s,65℃延伸1.5min,35个循环;最后65℃延伸7min,4℃保存。用120条引物对花椰菜基因组进行标记,筛选出引物TI-13可以将这6份花椰菜材料区分开。花椰菜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利用ISSR标记技术进行花椰菜品种鉴别、分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花椰菜 ISSR反应体系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