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甘肃陇东旱塬不同树龄苹果园矿质氮的分布和积累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肃陇东地区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矿质氮的分布和积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着苹果树龄的增大呈上升趋势,2~3年生、5年生、10年生、15年生、20年生、22年生果园0~120cm土层铵态氮含量分别为3.3、5.8、6.5、9.1、12.1和15.3mg·kg-1;不同树龄果园0~60cm土层铵态氮含量大于60~120cm土层.不同树龄果园硝态氮含量在0~40cm土层相对较低,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含量迅速增加;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同苹果园硝态氮累积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22年生果园0~1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达到2602.5kg·hm-2.旱塬苹果园表现为土壤铵态氮呈浅层积累、而硝态氮呈深层积累的特征.

关键词: 铵态氮 硝态氮 分布 积累 苹果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民勤绿洲耕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干旱区研究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照1980年土壤普查样点布设图,利用GPS定位,2006年采集民勤绿洲耕地土样209个,应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民勤绿洲25年来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1980年土壤普查结果比较,2006年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2%,4%和230%,而速效钾均值下降了26%;除有机质变异系数增加4%外,其余养分均表现为下降,且速效磷变异程度高于其他养分;1980-2006年各土壤养分块金值/基台值增加明显,在一定范围内空间相关性减弱,表明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高于由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速效氮、速效磷在北偏东-南偏西方向均呈现出较强的向异性,前者主要受土壤类型影响,后者主要受石灰性土壤固磷作用的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西南(昌宁、环河灌区)-东北(泉山、湖区)呈降低趋势,绿洲中部(坝区)呈增加趋势,表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从西南-东北方向向中心递增,不同灌区化肥投入、种植结构的差异是引起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地统计学 种植结构 空间变异 绿洲 民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黄土旱塬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陇东旱塬覆盖黑垆土的土壤上,通过3年冬小麦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塬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深耕配施有机无机肥有利于作物高产和提高WUE;免耕年限增加不利于产量的增加;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传统耕作和免耕配施有机无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传统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试验前的11.75 g/kg提高到13.0 g/kg,提高了10.6%,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试验前的11.75 g/kg提高到13.93 g/kg,提高了18.6%。从产量、WUE和土壤养分等方面综合分析,在陇东旱塬以传统深耕配施有机无机肥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提高WUE,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因此,传统耕翻配施有机无机肥是目前陇东黄土旱塬培肥土壤和抗逆减灾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SiO_x涂膜对灵武长枣采后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八成熟灵武长枣果实为试材,研究了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变化及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x涂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霉烂果率、转红果率,减缓贮藏中后期果肉硬度下降和VC氧化分解,防止水分散失,提高贮藏中后期脆好果率,有效提高常、低温贮藏枣果的淀粉含量,显著提高常温贮藏灵武长枣果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梗部的增加幅度高于果部,从而保持枣果采后品质,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延长其贮藏保鲜期。

关键词: 灵武长枣 涂膜 贮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河西绿洲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自然供给能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甘肃河西绿洲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生产能力及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水平,通过设置于甘肃河西绿洲长达25年(19822~00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5年不施用任何肥料或单施氮肥,会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氮、磷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使作物持续高产、稳产;随试验年限的延续,磷肥、有机肥增产效应逐渐积累,并表现出良好的渐进性和持续性;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14年(19932~006年)显著增产。土壤磷素自然供给能力随试验年限的延续逐渐减小,而钾素的自然供给能力相对稳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河西绿洲 作物产量 土壤养分自然供给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贝母种子灌浆特性研究

草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5年生甘肃贝母种株,在盛花期挂牌标记开花一致的植株,从开花后第5天开始测定籽粒千粒鲜、干重和含水量,对种子灌浆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鲜重在开花后66 d达到最大,随后迅速下降到接近干重的水平。籽粒干重变化的趋势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快增期在花后41~66 d,至花后97 d灌浆结束。灌浆速率呈"快-慢-快-慢"规律,因降水出现1次低谷,籽粒脱水速率随灌浆进程而加快,含水量持续下降,籽粒含水量下降最快的时期为灌浆高峰结束期。籽粒干重与脱水速率和灌浆持续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甘肃贝母种子灌浆速率受天气的影响大,籽粒脱水加快、干重趋于稳定是种子成熟的标志,采收期应在花后77~82 d(7月底-8月初),种果尚未开裂,种子含水率在40%以下,茎杆尚未完全枯黄时为最佳。

关键词: 甘肃贝母 籽粒灌浆 Logistic方程 采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AL-TIME PCR方法测定转基因小麦中外源基因拷贝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方法检测7株转基因小麦中外源半夏凝集素基因的拷贝数。以小麦蜡质基因(wx012)作为内参基因,以未转基因小麦基因组DNA为内参基因标准品进行5倍梯度稀释得到内参基因CT值与起始模板量的相关性标准曲线:y=-0.2667x+6.98;以含半夏凝集素基因(pta)的质粒DNA为目的基的因标准品同样进行5倍梯度稀释,建立目的基因CT值与起始模板量的相关性标准曲线:y=-0.2118x+4.53。通过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分别获得每一样本中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CT值,将CT值分别代入标准曲线计算该样本中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起始模板量,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起始模板量比值即是目的基因在该转基因植株中的拷贝数。计算结果为:单拷贝的有1株,2个拷贝1株,3拷贝和4拷贝的各有2株,其中有1株为假阳性植株。

关键词: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 C_T值 pta wx012 转基因小麦 拷贝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遗传研究及其应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不育系257A为母本,中国春、阿勃、甘麦8号、陇春7号、陇春11号、宁春4号、宁春16号、KUZA、西农1376为父本,杂交后代F1、F2和BC1为材料,调查F1结实率和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率,结果表明:F1正常结实,平均结实率为87.4%,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符合1∶3的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和回交遗传的1∶1分离规律。证明该核不育突变体为单隐性核基因突变,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变化的影响。利用该核不育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44]杂交,经连续多代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开辟了我国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组配的杂交种2574A/墨引45在2003年的产量比较试验中,小区平均折合产量为9 183 kg/hm2,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15.3%,表现中矮秆,株高91.5 cm,优质、高产,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麦 核不育突变体 育性遗传 4E-ms系 育种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不同覆盖沟垄种植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特色作物和主栽作物之一,如何提高其降水利用效率是发展该区域马铃薯产业的重点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同的覆盖方式和沟垄种植方式为处理,测定马铃薯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分布和产量,计算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采用草-膜二元覆盖垄种技术,能够有效地积蓄自然降水,草-膜二元全地面覆盖保墒、垄沟有效地聚集和保持了土壤水分,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1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全膜覆盖处理。因此,高垄膜覆盖沟覆草垄播使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其它种植模式分别提高8.39%~58.38%和8.46%~67.97%,是一项适合于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高产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 旱地 种植模式 土壤水分 马铃薯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EG与SNP对低温下马铃薯试管苗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4℃低温胁迫下,5%聚乙二醇PEG-6000和0.10mmol/LSNP分别处理,5%PEG-6000与0.10mmol/LSNP同时处理对陇薯3号马铃薯试管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对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低温下,PEG-6000和0.10mmol/LSNP都可以胁迫试管苗,导致其酶活性、MDA、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都有所上升,其中0.10mmol/LSNP可以显著提高上述各项生理指标,并在和5%PEG-6000共同处理时缓解PEG造成的渗透胁迫。

关键词: 聚乙二醇 一氧化氮 低温 马铃薯试管苗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