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336条记录
不同产量水平甘薯品种光合产物分配差异及其原因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我国北方薯区主栽的食用型甘薯品种龙薯9号、红香蕉、泰中6号、苏薯8号、遗字138和北京553,于2011—2012年2个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甘薯品种光合产物的分配差异及其原因。在甘薯主要生长时期测定茎蔓各部位蔗糖含量和基部茎粗、在块根膨大过程中对功能叶进行13C标记,探索不同品种13C同化物分配特点,同时研究上述项目与收获指数和块根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品种龙薯9号、红香蕉、泰中6号和苏薯8号产块根均在60 t hm–2左右,而中、低产品种遗字138和北京553产块根在50 t hm–2以下。高产品种的收获指数显著高于中、低产品种。在块根膨大前期高产品种的块根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而中、低产品种的块根则在块根膨大后期成为分配中心;在块根膨大前、中期,高产品种13C同化物在块根中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中、低产品种,即高产品种光合产物由功能叶向块根的转运能力强于中、低产品种。供试品种茎蔓基部的蔗糖含量均高于顶部,且中、低产品种的蔗糖浓度差大于高产品种;随着甘薯生长发育,中、低产品种茎蔓基部增粗速率高于高产品种。相关分析表明,块根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2011;r=0.93**,2012);块根13C分配率与块根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0.87*和0.91**,2011;0.92**和0.99**,2012);生长中后期,基部茎粗与块根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0.78*和–0.83*;–0.88**和–0.95**)。块根成为光合产物分配中心的时间早、光合产物由功能叶向块根的转运能力强是高产品种收获指数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而中、低产品种光合产物由叶片向块根转运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块根中光合产物卸载不畅。

关键词: 甘薯 产量水平 光合产物分配 光合产物运转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审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育种亲本中审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品种的品质状况,采用SDS-PAGE技术对127份审定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10种等位基因变异和17种亚基组合类型,其中Glu-A1位点以亚基Null(47.24%)和1(48.03%)为主,Glu-B1位点以7+8(44.09%)和7+9(44.09%)为主,Glu-D1位点只有亚基2+12(70.08%)和5+10(29.92%),总体品质评分为7.12。2002—2011年比1992—2001年审定品种品质有所提升,优质亚基2*、14+15、17+18和5+10出现频率相对提高了,但需注意1亚基频率降低较多。同时,5+10亚基频率仍需提高。另外,还需导入其他亚基种类,以丰富中国小麦HMW-GS组成多样性,提高优质亚基及优质亚基组合频率,改善小麦加工品质。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 高分子质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土壤类型桑园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及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

蚕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研究湖北省蚕区3种土壤类型桑园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为改善桑园土壤质量及改进桑园肥培管理提供依据。7个采样点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黄棕壤土样2-2除外)、种群结构、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并且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均是对糖类的利用能力最强,而对胺类和其他混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较低。黄棕壤土样2-1检测到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多样性指数、AWCD值及对氨基酸类、糖类、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其他桑园土壤样品,而石灰岩土样1-2检测到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与真菌数量、AWCD值最低,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亦表明该土样采集桑园与其他土壤类型桑园间的差异较大。石灰岩土样1-1和黄棕壤土样2-1、2-2、2-3检测到的桑树根际优势菌属中均有Rhizobium,且桑树根际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均高于其他采样点桑园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细菌数量与AWCD值和多样性指数两两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相关(P<0.01)或显著相关水平(P<0.05),而真菌数量除与AWCD值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各指标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综上认为,黄棕壤土样2-1采集桑园的土壤能够为桑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石灰岩土样1-2采集桑园则应通过耕作、施肥措施为桑树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关键词: 桑园 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微生物种群结构 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疏果对桃叶橙果实品质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在秭归县屈原镇,以15年生左右枳砧桃叶橙18号为试材,以不疏果(叶果比在20∶1以下)为对照,连续3年研究了按叶果比为(30~40)∶1的标准疏果对桃叶橙果实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果提高了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值以及优质果率,改善了风味和品质,有效解决了桃叶橙果实整齐度不高、优质果率低的问题,每667m2可增收1 000元以上。

关键词: 桃叶橙 疏果 品质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疫苗的免疫与抗体监测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湖北某试验猪场猪群PRRS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选择HP-PRRS弱毒疫苗(JXA1-R株)对20头35日龄仔猪进行初步免疫试验,4周后采血进行PRRS抗体检测;另采集未免疫疫苗的20、30、60、70、120日龄阶段猪只血样194份,免疫疫苗的基础母猪群血样265份和配种前后备猪血样65份,分析其血清PRRS抗体阳性率、S/P均值和CV值。结果显示,20头35日龄仔猪免疫疫苗后4周抗体阳性率达85%,S/P均值和CV值分别为1.55和30%,初步表明疫苗免疫效力良好;未免疫疫苗的猪只在20~60日龄时抗体值随母源抗体逐步下降,在60日龄时达到最低为33%,70~120日龄时抗体值由85%上升到96%,说明此生长阶段已感染PRRSV;全部母猪群和后备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7%和92%,S/P值>2.5的比例为9.1%,表明疫苗总体免疫稳定,并判断该场为PRRSV感染阳性稳定场。通过试验研究,旨在为该场科学防控PRRS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弱毒疫苗 免疫 抗体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的部分重要杂交稻亲本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评价湖北省及部分其他地区审定的具有代表性杂交稻骨干亲本遗传相似性并构建其指纹图谱,利用48个SSR分子标记对来自湖北及部分其他省份的19份材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到6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3.88个,变幅为2~7个;每个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501,变幅为0.266~0.792,选取PIC最高的11个作为核心标记构建完成19份材料的指纹图谱;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恢复系和不育系的遗传基础均较狭窄,表现出较高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771与0.707),但恢复系和不育系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指纹图谱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LAMP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了一种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基于嗜水气单胞菌tbp A基因,设计了一套引物,并优化了反应体系的温度、时间和Mg2+浓度,分析了该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结果表明,在59℃条件下,LAMP的最适扩增时间为40 min,能有效检测到1 pg/μL核酸浓度,且检测出嗜水气单胞菌为阳性,其他菌株为阴性,该方法耗时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合嗜水气单胞菌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tbp A基因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照灭菌温度对明胶特性和结构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温度对明胶蛋白辐照交联与分解反应的作用,将不同辐照温度(-40,0℃和常温)处理及含水量(0%和80%)的明胶60CO辐照8 kGy,采用乌氏黏度法、质构分析、拉伸试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分析明胶黏度、凝胶特性、热学性质和结构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具有抑制蛋白平均分子质量、特性黏度、凝胶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度、游离氨基酸残基含量下降的作用;低温可减少凝胶峰温变大和变小的幅度,保持明胶的热学稳定性;低温可减少高含水量辐照明胶分子间的交联,保持适当的网络结构;低温保持明胶辐照品质的机理是:抑制高含水量条件下辐照明胶的交联以及低含水量条件下辐照明胶的降解作用。

关键词: 明胶 辐照 温度 交联 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不同地区甘薯蔓割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2011~2014年分别从湖北省甘薯主产区十堰市、武汉市、宜昌市等地分别采集了甘薯蔓割病(Fusarium bulbigenum)发病典型植株,在实验室分离纯化并培养,并对分离得到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目的片段长度为544 bp,武汉和宜昌的序列完全一致。从十堰扩增出来的序列的385位置是C而武汉和宜昌扩增的结果该位置是T,说明引起湖北省甘薯蔓割病的甘薯镰孢菌存在多态性。

关键词: 甘薯 甘薯蔓割病(Fusarium bulbigenum) 病原菌 分离 分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稻不育系花药培养诱导条件探讨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7个籼稻不育系的花药为材料,探讨了籼稻不育系花药培养诱导的条件。结果表明,材料品种对诱导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诱导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处理对籼稻花药的愈伤诱导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KT浓度以1 mg/L为宜,碳源以蔗糖50 g/L相对较好,但替换成50 g/L的麦芽糖后诱导效率相对稳定;取材后以8℃低温预处理12 d达到最好效果。

关键词: 花药培养 诱导效率 籼稻不育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