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NMR方法监测季铵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交换动力学(英文)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 2018 SCI CSCD
摘要:本文应用DNMR的方法测量了双子表面活性剂12-s-12和14-s-14(s=2, 3, 4)单体在溶液和胶束间的分子交换动力学参数,根据DNMR理论的简化公式,变温条件下测量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逸出速率常数(k~-),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拟合得到了逸出活化能(E_a~-).结果显示14-s-14和12-s-12的逸出速率常数分别在10~1和10~3 s~(-1)数量级,逸出活化能分别为54.04~73.64 kJ/mol和33.42~47.09 kJ/mol.随着联结基团长度的增大,14-s-14和12-s-12的逸出速率常数增大,逸出活化能减小.结合荧光探针实验测量微极性的结果,揭示了双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从胶束中逸出时经历了构象变化,支持了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两步分子交换机制.
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动态NMR 分子交换 交换速率常数 表观活化能 两步交换机制


控释肥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控释肥施用条件下作物产量与土壤氨挥发特征不明晰的问题,以东北春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尔格氨管法(DTM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农民常规施肥处理(施氮量为180 kg N·hm~(-2),FP)、控释肥施氮量180 kg N·hm~(-2)处理(CRF180)和控释肥施氮量144 kg N·hm~(-2)处理(CRF144)]下土壤氨挥发动态变化特征、土壤氨挥发总量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受施肥和降雨因素的影响,每个处理氨挥发峰值均出现在施肥后(基肥和追肥)第1~2 d、第11~12 d左右;FP处理在12~14 d后氨挥发速率降低至零,但CRF180、CRF144处理仍有少量挥发。全生育期FP、CRF180、CRF144处理来自氮肥的氨挥发量依次为19.9、23.8、19.6 kg·hm~(-2),差异不显著(P>0.05),损失率分别为11.06%、13.22%、13.61%。CRF144处理和FP处理产量都保持在12 t·hm~(-2)以上,其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但CRF144处理能够显著地提高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P<0.05)。综合考虑氨挥发量与产量,在现有施氮量基础上减少20%,并且施用控释肥是该地区春玉米农田减肥增效适宜的推广技术。


北方春小麦赤霉病镰刀菌种群及其毒素化学型与毒素污染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从采自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55份小麦样品中分离获得84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特异性引物对镰刀菌种和B型毒素化学型进行鉴定,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毒素污染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亚洲镰刀菌(Fusarum asiaticum)和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是北方春小麦的优势致病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北方春麦区的优势毒素化学型,且以产生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主; 6种B型镰刀菌生物毒素在北方春小麦中均未检出,表明北方春小麦整体质量安全水平较高。
关键词: 北方春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 毒素化学型 毒素分布 毒素污染


基于DEA-SBM模型的主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数理统计与管理 》 2018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玉米生产效率既反映玉米种植的综合生产能力,又反映了不同玉米品牌耕种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及利用情况,是衡量和改进玉米生产模式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选取种子生产物质成本、劳动投入方面相关内容作为投入指标,选取种子生产公顷产量、产值作为产出指标,运用DEA-SBM模型,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对2014 2016年吉林省市场份额前21位的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良玉99、天农九、迪卡516、先玉335、金庆707及平安169投入产出效率相对有效.以2016年为例,对非有效玉米品种进行冗余分析,提出了这些品种的效率改进方案,拟为政府和农业生产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生产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SBM模型 冗余分析


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鲜食玉米品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土壤与作物 》 2018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3个甜玉米品种520、脆王(CW)和黄白粒(HB)的产量、商品品质、食用品质以及部分营养品质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鲜食玉米的皮渣率、鲜穗重和出籽率受品种(V)、种植密度(D)以及两者交互作用(D×V)的影响显著,而籽粒中蔗糖、麦芽糖和可溶性总糖显著受品种(V)以及种植密度(D)的影响。3个品种鲜籽粒产量均在种植密度为5. 5万株·hm~(-2)时最高,且CW产量最高,其次是520与HB,产量分别为13 556 kg·hm~(-2)、13 416 kg·hm~(-2)与12 484 kg·hm~(-2);种皮厚度主要受品种影响,密度对种皮厚度无显著影响,3个品种中,CW的种皮厚度最小平均为76. 2μm,HB最大平均为87. 0μm;皮渣率主要受品种影响,也受种植密度影响,品种CW皮渣率最低为8. 0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鲜食玉米的鲜穗重等商品品质、可溶性总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均呈降低趋势,皮渣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合理密植是协调鲜食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农艺措施。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鲜食玉米品种CW推荐种植密度4. 5~5. 5万株·hm~(-2),品种520与HB推荐种植密度5. 5~6. 0万株·hm~(-2)。


基于UPLC-MS-MS技术快速测定花生中4种黄曲霉毒素
《中国油脂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花生中4种黄曲霉毒素的超高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的方法。样品经80%乙腈-水溶液振荡超声提取后,采用多功能净化柱净化。待测物经Kinetex SB-C18色谱柱分离,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方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种黄曲霉毒素在各自的线性响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14~0.025μg/kg,空白样品中加标回收率为72.25%~89.46%,RSD在4.01%~9.56%之间。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净化效果好、检出限低,适合花生中多种黄曲霉毒素的同时快速测定。
关键词: UPLC-MS-MS 花生 黄曲霉毒素 快速测定


玉米田养鹅对土壤理化性状、杂草多样性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玉米田养鹅"对农田生态系统杂草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林芝市八一镇章麦村试验田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方法,研究玉米田养鹅(Raising geese in cornfield,RGC)和对照(Control,CK)土壤理化性质、杂草多样性及玉米生长的异同,旨在通过田间状态的描述和中间状态的研究,为以后优化玉米田调控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RGC处理有19种杂草,其中以菊科植物最多,对照组仅有9种。不同功能群杂草密度相差很大,双子叶一年生或越年生被子植物功能群杂草密度远远高于其他5种功能群;RGC处理提高了杂草群落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但降低了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2)RGC处理土壤含水率较对照高1.27%,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土层加深,RGC和对照土壤紧实度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RGC对紧实度影响显著;4)对照土壤碱解氮含量为86.48mg/kg,略高于RGC处理2.67mg/kg(P>0.05),速效钾含量为161.07mg/kg,略高于RGC处理28.66mg/kg(P<0.05),而RGC的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为120.98mg/kg,是对照(106.25mg/kg)的1.14倍(P>0.05)。结论:RGC处理增加了农田系统杂草数量、种类和生物量,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使土壤紧实度明显减小、土壤含水率增加及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差异,且玉米各项农艺性状低于对照。
关键词: 鹅 玉米田 杂草 生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玉米基本性状


玉米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响应
《山东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稳粮增油模式下玉米的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及其与单作的差异。本试验在玉米单作、玉米花生行比2∶4间作种植模式下,均设置施氮、不施氮两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分配及其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可以显著提高净面积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施氮处理增加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进而有效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花生行比2∶4且玉米施纯氮300 kg/hm2是间作玉米获得高产高效的适宜栽培方式。


延黄牛前体脂肪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几年来延黄牛因肉质优良、口味独特、有典型的大理石花纹等特点入选为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建立延黄牛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索延黄牛脂肪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潜在的分化机制,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对延黄牛皮下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分离,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绘制生长曲线,油红O染色法检测成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脂质积累,利用甘油三酯酶法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脂肪细胞成脂标志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mRNA在延黄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经过分离的延黄牛原代脂肪细胞可贴壁生长,传代后成分均一贴壁良好,呈带角的梭型、形似成纤维细胞;第2天开始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第4天以后为细胞生长的平台期,增殖速度明显变慢,细胞生长曲线近视"S"形,符合正常的细胞生长规律;经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可被油红O染色,呈现典型的圆形脂滴,具有成熟脂肪细胞的典型特征;甘油三酯含量在第0~4天变化缓慢,在第4天以后显著升高;成脂标志基因PPARγ、C/EBPα随着分化过程的进行,在分化早期显著上升,随着分化进程的结束略有下降。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延黄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延黄牛脂肪沉积作用机制以及改善牛肉品质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