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供氮水平对盐胁迫下水稻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供氮水平对不同时期盐胁迫下水稻(Oryza sativa)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2个北方常规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品种为材料,在5个氮水平下进行培养,于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分别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分析了水稻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盐胁迫下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表观叶肉导度(AMC)均显著降低,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分别以2N、1N和1/2N水平下降低的百分率最小;气孔限制值(Ls)则显著增加,分别以2N、1N和1/2N水平下增加的百分率最大。盐胁迫下,与对照相比,PSⅡ的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量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淬灭(qP)均显著降低,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分别以2N、1N和1/2N水平下降低的百分率最小;非光化学淬灭(NPQ)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分别以2N、1N和1/2N水平下增加的百分率最小。以上结果说明盐胁迫下水稻孕穗后,供氮水平适量降低有利于减缓叶片光合作用的下降,提高其抵御盐害能力。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黑土肥力质量评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国家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平台,定量评价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为建立东北黑土区合理施肥模式和土壤肥力质量定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了长期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差异。以欧氏距离作为衡量不同处理肥力差异的大小,采用最短距离法对各定位施肥处理进行系统聚类。【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玉米产量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有机质、微生物碳和微生物量氮都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值表现出负相关趋势。玉米产量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肥力质量排序为1.5(NPK+M1)>NPK+M2>NPK+M1>NPK+M1(R)>NPK+S>NPK>CK,其中R表示轮作。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可聚为4类,1.5(NPK+M1)和CK单独聚为一类,分别为土壤肥力质量最好(一等)和最差(四等);NPK+M2、NPK+M1、NPK+M1(R)三个处理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二等;NPK+S和NPK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三等。【结论】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肥力质量明显优于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土壤肥力质量优于化肥单施。因此,应提倡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生物肥力 土壤化学肥力


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与鲜食糯玉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低密度(3.5万株/hm2,LD)、中密度(5.5万株/hm2,MD)、高密度(6.5万株/hm2,HD)种植对甜玉米(520)、糯玉米(吉农糯112)商品品质、食用品质以及部分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鲜食玉米商品品质的影响较大,高密度种植会显著降低有效穗长、出籽率以及百粒重等商品性状。甜玉米皮渣率以及糯玉米的种皮厚度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高密度处理下甜玉米(520)的皮渣率比低密度处理增加29.2%,糯玉米(吉农糯112)种皮厚度下降24.78%。种植密度对脂肪、可溶性总糖以及赖氨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显著影响鲜食玉米子粒中蛋白的含量,高密度处理下甜玉米(520)与糯玉米(吉农糯112)蛋白含量比低密度处理分别降低近1个百分点。


家畜剩余采食量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快速稳定发展,满足我国人民对家畜产品的需求,科研人员力求在不影响家畜生长、育肥及繁殖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降低饲养成本。利用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相对值(即实际采食量与预测采食量的差值),进行家畜选择能够实现这一目标。RFI是衡量动物饲料效率的有效指标,被广泛应用。RFI越低的动物,饲料利用效率越高。RFI性状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日粮因素、环境条件、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等。在日粮、环境以及健康状况相似时,个体遗传因素是控制RFI性状的主要因素。目前对剩余采食量性状遗传因素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控制性状的主效基因以及标志性基因还需要挖掘。笔者就近些年研究RFI的候选基因进行总结,为深入研究控制RFI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思路。
关键词: 剩余采食量(RFI) 饲料效率 饲养成本 遗传因素 候选基因


Fhb1基因不同等位变异在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
《山东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小麦抗赤霉病基因中,Fhb1基因的抗性最强且最稳定。为了解620份小麦品种(系)Fhb1区段内PFT(pore-forming toxin-like)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的情况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我们采用基因扩增和KASP基因分型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检测结果表明,在这些小麦品种中,共存在3种基因型,即PFT-Ⅰ基因型(GT)、PFT-Ⅱ基因型(AC)和PFT-Ⅲ基因型(null),其频率分别为10.65%、14.19%和75.16%,即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小麦品种携带PFT基因。PFT-Ⅰ基因型主要分布在国内地方品种以及陕西、江苏和山东等地的育成品种中;而PFT-Ⅱ基因型则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的育成品种中。PFT-Ⅰ是小麦抗赤霉病的必需基因型。因此,这些含PFT-Ⅰ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可作为小麦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转chi和rip双价基因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评估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PRR)是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一类世界性大豆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发生,减少大豆产量损失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chi和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编码基因rip导入栽培大豆品种,获得对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抗性显著提高的转基因大豆。Southern杂交表明,外源基因以寡拷贝形式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连续多代(T1~T4)喷施草丁膦和PCR跟踪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不同代际间能够稳定遗传。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对T3和T4代转基因大豆接种鉴定表明,转基因大豆接种死亡率为6.0%~15.0%,均显著低于对照受体品种沈农9号(93.33%~94.44%)和Williams82(41.18%~56.25%),表明chi和rip双价基因过表达显著提高了转基因大豆抗PRR水平。农艺性状分析表明,转基因大豆在生育期、株高、分支数、节数、叶形、花色、结荚高度、和百粒重等方面与对照受体品种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将chi和rip双价基因转入大豆中,显著提高了转基因大豆对PRR的抗性,对大豆PRR抗性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菜豆几丁质酶 大豆核糖体失活蛋白 抗病性


东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肥力指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SPSS及Excel软件,统计分析东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利用及其养分指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涵盖暗棕壤、草甸土、黑土、棕壤、白浆土、黑钙土、沼泽土、栗钙土、栗褐土等9个土壤类型。耕地利用率达到60%以上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褐土和黑钙土;草甸土、栗褐土、风沙土、棕壤、栗钙土和白浆土的耕地利用率在30%以上。土壤养分指标与气象因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等土壤养分与热量因子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从宏观上分析,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等养分指标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年平均温度、≥10℃有效积温和无霜期等热量指标辽宁省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结合成土过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可以说明在平均气温较高的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不利于养分指标的积累,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跳虫对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种植的响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的种植对土壤跳虫群落的影响,探讨土壤跳虫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采用土漏斗法收集2014年5月至10月的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及其非转基因对照玉米郑58田间土壤跳虫样品,分析其群落组成、形态特征值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了土壤跳虫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与其非转基因对照玉米郑58田间土壤跳虫群落组成基本一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玉米材料田间土壤跳虫群落形态特征值(眼睛数量、体长、体色、弹器发达程度、触角长度)均无显著差异;两种玉米材料田间土壤跳虫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个体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玉米根部生物量和样地含水量对土壤跳虫群落产生了显著影响,而玉米材料则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初步结论为,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的种植对土壤跳虫群落无不利影响。
关键词: 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 跳虫 冗余分析 形态特征值 环境因子


吉林芦花鸡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探索吉林芦花鸡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利用非线性模型(Logistic、Gompertz、Bertalanffy)对吉林芦花鸡0~18周龄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3种生长曲线的拟合度均高于0.99,其中Bertalanffy模型的拟合度最高,能更好地拟合吉林芦花鸡的生长曲线。[结论]研究为吉林芦花鸡的保种、选育、饲养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