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上海中华猕猴桃上的昆虫多样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金魁'和‘徐香'两个猕猴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对猕猴桃树上的昆虫种类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金魁'和‘徐香'上植食性昆虫种类比例分别为72.45%和87.50%,其中刺吸类昆虫种类最多,占植食性昆虫的87.32%和75.71%。随着猕猴桃树的展叶,昆虫多样性指数也随之波动,在6月份和8月份昆虫多样性指数较高;猕猴桃树两个品种上的主要害虫均为柿广翅蜡蝉,但发生动态有所不同;两个品种上的天敌昆虫种类以瓢虫和螳螂为主,‘金魁'上的天敌昆虫多样性高于‘徐香'。


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性和劣变抗性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南方春大豆种子在生理成熟(R6或R7期)过程中易受高温高湿胁迫影响常会发生种子田间劣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南方春大豆生产和应用的发展。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蛋白表达水平上揭示高温高湿下南方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性和劣变抗性的机制,为遗传育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奠定种质基础。【方法】利用抗种子田间劣变种质湘豆3号和不抗种质宁镇1号为材料,在种子发育到生理成熟期时模拟田间高温高湿胁迫处理,运用双向电泳(2-DE)和MALDI-TOF/TOF鉴定技术研究春大豆种子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结果】高温高湿胁迫处理和对照条件下(1、5、10、16和24 h),湘豆3号和宁镇1号大豆种子可溶性蛋白的每张2-DE重复胶上都可以检测到700多个可重复蛋白点,50个蛋白质点在处理与对照之间表达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33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分析成功鉴定;功能分类表明,这些成功鉴定的差异蛋白分别涉及细胞修复及防御(9%)、氧化还原平衡(12%)、蛋白合成(3%)、能量代谢(15%)、转运过程(15%)以及贮藏蛋白(31%)等代谢途径和细胞过程。此外,还有5个差异蛋白为未知功能蛋白。【结论】高温高湿胁迫下,抗性种质湘豆3号较不抗种质宁镇1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细胞修复及防御能力,可能是其具有较强的抗种子田间劣变性的关键原因。
关键词: 春大豆种子 种子田间劣变 劣变抗性 高温高湿 蛋白质组学


自交选育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
《微生物学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自交子代群体主要栽培和商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并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秀珍菇新菌株。【方法】以秀珍菇商业菌株"3108"为亲本进行自交,综合分析其自交子代群体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菇型、抗杂、抗逆性和栽培周期等性状以选育新菌株,利用ISSR(Inter-sample sequence repeat)鉴定新菌株和亲本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性。【结果】自交子代中,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分别有19.5%和8.9%的菌株优于亲本;子代群体中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产量之间无相关性(R=0.102,P>0.05);37%的菌株栽培周期比亲本短;菇盖平展、厚且不易碎分别占53%、11%,菌柄直径和长度变化幅度分别为5-13 mm和21-75 mm;发生黄枯病,出现萎缩、死菇现象以及畸形分别占23%、19%、5%。【结论】通过对子代群体各性状综合分析,从中选育出生长快、产量高、菇盖厚且不易碎、柄粗长、抗杂和抗逆性强、栽培周期短等优良性状的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前三潮菇平均单袋产量334 g,生物学效率高达74%,比亲本菌株增产7.1%,且种性稳定。经ISSR鉴定表明,该菌株具有自身特异性。


三种有机酸对刺芹侧耳和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液体摇瓶培养的方法,以菌丝生物量和菌丝中DNA含量为指标检测不同浓度的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对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XH菌株)和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G1和F29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有机酸对不同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XH在0.01%的草酸、0.04%柠檬酸、0.02%酒石酸浓度下生物量积累最多,为不添加有机酸对照的330%~731%;G1和F29在0.005%的草酸、0.02%柠檬酸、0.01%酒石酸浓度下生物量积累最多,分别为不添加有机酸对照的224%~376%和126%~247%。在实验范围内,添加有机酸浓度过高导致菌丝生物量下降,但菌丝DNA含量升高。


高效草菇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微生物学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高效草菇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选育低温高产草菇的单孢杂交中。【方法】通过出菇试验筛选获得高产草菇菌株,与低温出菇菌株VH3一同作为杂交亲本;采用交配型基因分子标记区分草菇单孢子的交配型,并完成杂交配对工作;最后结合快速筛选耐低温草菇菌种技术与杂交子真实性的鉴定方法,在栽培出菇试验前剔除部分不耐低温的草菇杂交子。【结果】出菇试验表明,屏优1号的生物转化率最高,用作杂交育种的高产亲本菌株。单孢杂交配对后,最初的496株草菇可能杂交菌株经初筛后,只剩余172株较耐低温的杂交菌株,使后期出菇试验的工作量减少了65%;杂交子出菇试验表明,在28°C出菇温度下,VV093杂交菌株的生物转化率显著高于两个亲本菌株,且农艺性状较好。【结论】建立了一种高效草菇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的方法,包括亲本菌株的筛选、单孢交配型的区分、单孢杂交、杂交子的鉴定和筛选等,并在低温高产草菇单孢杂交育种中成功应用。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亲本的深根特性鉴定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当前水稻实现高产稳产所面临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增强水稻深根系是提高水稻抗旱性的重要途径。以"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177份优异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改良的"篮子法"鉴定了55d秧龄时的株高、分蘖数、深根数、浅根数、总根数以及深根比,并分析了这些性状在群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农艺性状在群体中都呈正态分布,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水稻品种间的深根比差异较大,大部分属于浅根系材料,只有沈农265、Lemont、Yen Fang Chu和原粳7号4个材料的深根比超过了40%。对这些优异资源农艺性状的了解,为在节水抗旱稻育种中深入利用这些亲本及其构建的导入系群体提供理论依据。


电子束辐照对进口甜樱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辐照处理在农产品检疫除害、杀菌保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智利进口甜樱桃为对象,研究了电子加速器辐照处理对果实花青素、色泽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甜樱桃经过0.00、0.41、1.06、1.88 kGy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后分别于室温(13~17℃)贮藏7 d、低温(4±1℃)下储藏15 d。结果表明,电子束处理对果实花青素含量的影响与贮藏温度和剂量有关,0.41kGy电子束处理的总花青素和单体花青素含量高于对照和其它剂量电子束处理。电子束处理可影响花青素的聚合和降解,4℃贮藏15 d时,电子束处理花青素聚合色素比均小于对照。硬度下降是甜樱桃贮藏的主要问题,适宜剂量电子束处理结合低温贮藏可减缓果实硬度的下降幅度。电子束辐照对甜樱桃的色泽、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不大,其果实的失重率和霉变率均低于未辐照果实,保鲜效果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