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SH株的分离与鉴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上海地区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阳性牛病料,按常规PCR鉴定和MDBK细胞盲传未能获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后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MDBK细胞共培养加ConA刺激的方法从抗体阳性牛的血液样品中分离到8株病毒类似牛疱疹病毒1型(BHV-1),命名为BHV-1/SH株。分离毒株经MDBK细胞多次盲传后,细胞出现圆缩、聚集成葡萄串样、拉网等BHV-1特征性病变。用PCR方法从分离病毒BHV-1/SH7株DNA中扩增出与BHV-1 tk基因大小一致的条带,BHV-1/SH7株tk基因与从中国流产牛胚胎分离的NM06株(JN787955.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与美国NVSL challenge97-11株(JX898220.1)、英国野毒型6660株(D00438.1)、瑞士K22株(NC_001847.1)和Cooper株(AJ004801.1)的tk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7%。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BHV-1/SH7为BHV-1,其TCID50为1.0×10-8mL-1,对氯仿和胰蛋白酶均敏感。
关键词: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疱疹病毒1型) SH株 细胞共培养 分离


干旱驯化后节水抗旱稻苗期不同发育时间DNA甲基化模式变化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一个节水抗旱稻沪旱3号为研究材料,经过连续6代干旱胁迫驯化后,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在苗期不同发育时间对原始代(G0)和第6代(G6)DNA甲基化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沪旱3号甲基化位点比例约为34%,其中,全甲基化位点约占84%,半甲基化位点约占16%。在苗期,随着沪旱3号生长发育,甲基化水平下降。不同世代或/和不同发育时间差异甲基化位点占总检测位点的4.0%,其中,大部分仅与发育相关(57.9%),而世代之间无差异。干旱驯化后,G6的DNA甲基化模式发生了改变。G6与G0相比,在3叶期,去甲基化事件占主要部分(59.1%);在4叶期,甲基化事件占主要部分(47.9%)。生长发育涉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变化位点主要分布在启动子区域和外显子区域。功能聚类分析表明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涉及广泛的功能。
关键词: 干旱驯化 节水抗旱稻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刺芹侧耳谷氨酰胺合成酶编码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菌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氨酰胺合成酶(GS)是真菌氮素同化代谢和谷氨酸合成中的关键酶,采用3’RACE和5’RACE实验技术,克隆获得刺芹侧耳(杏鲍菇)谷氨酰胺合成酶编码基因(PE‐GS)全长序列,长度为1 271bp,具有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编码353个氨基酸残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刺芹侧耳PE‐GS与糙皮侧耳GS在分子进化关系上相近。通过real time RT‐PCR方法对PE‐GS基因在刺芹侧耳基质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芹侧耳PE‐GS基因在子实体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这暗示刺芹侧耳PE‐GS基因在子实体的氮素代谢中可能承担重要功能。


一种羊暴发性流行病及应急防控措施
《畜牧与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从2011年以来,在江苏某地区的部分羊场暴发了一种不同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副流感等的流行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流鼻涕和咳嗽,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13年该病再次来袭,来势猛、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但收效甚微,许多养羊场、专业户损失惨重,严重挫伤了养殖者的积极性。国内外对该病尚未见有文献报道。2013年底笔者对某镇发生该病的小型羊场进行跟踪观察,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分析,并结合


大麦单倍体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麦品种‘花30’小孢子培养来源单倍体植株作为起始材料,分别对其丛生芽诱导、扩繁、生根以及再生植株水培等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5 mg·L-1噻苯隆(TDZ)的1/2MS培养基适宜丛生芽诱导;添加1.0 mg·L-1 TDZ的1/2MS培养基适宜丛生芽增殖;分别添加400 mg·L-1水解酪蛋白(CH)、20 mg·L-1亚精胺(Spd)和1.0 mg·L-1多效唑(MET)可以促进丛生芽的健壮;添加0.05 mg·L-1α-萘乙酸(NAA)和1.0 mg·L-1 MET的1/2MS培养基适宜生根。水培7~10 d后,90%以上的再生植株正常生长。


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和成熟期耐低氮性的比较
《植物生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苗期营养液水培与全生育期田间种植的方法,以相关形态、产量、生理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对5份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耐低氮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供氮,低氮胁迫条件下,小麦苗期株高降幅12%~29%、叶片干重降幅11%~57%、根冠比增幅4%~52%、叶片氮素含量增幅62.6%~91.7%,叶片氮素累积量降幅47%~71%。成熟期小麦的株高降幅21%~26%、每株有效穗数降幅20%~41%、小麦产量降幅26%~69%。这表明,小麦苗期株高、叶片干重和氮素累积量的下降可限制小麦产量的形成。可以认为,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与成熟期的耐低氮性存在一定联系,各基因型小麦在耐低氮性上存在差异,可以在苗期进行耐低氮性初步鉴定。通过比较、鉴定小麦苗期和成熟期的不同性状,能够挖掘出耐低氮种质材料。依据供试材料的特征,结合各自的形态和产量生理指标上的差异,对耐低氮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


青稞的小孢子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份青稞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提取和预处理过程中在提取液中添加ABA和秋水仙碱对小孢子活力的影响,以及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亚精胺、2,4-D和麦芽糖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绿苗分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取和预处理过程中提取液中添加秋水仙碱均可以提高青稞小孢子活力,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亚精胺可以提高愈伤组织诱导和绿苗分化产量,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2,4-D 1.5~2.0 mg·L-1和麦芽糖60~90 g·L-1浓度比较适合青稞小孢子的培养。


猴头菌多糖脱色前后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菌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脱色前、后的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粗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其多糖含量、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分布、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和体外免疫活性、胃粘膜损伤的修复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多糖脱色后,多糖含量提高、蛋白含量下降、小分子物质大量减少、单糖种类基本不变,岩藻糖所占比例略有下降、半乳糖及葡萄糖比例略有上升,红外光谱显示,脱色后多糖中的C=O基团减少;多糖脱色后体外免疫活性显著提高(P<0.05),低浓度的未脱色多糖与模型组相比,对胃粘膜的损伤修复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低浓度的脱色多糖对胃粘膜的损伤修复作用显著提高(P<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