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多抗早熟小麦新品种——淮麦44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淮麦44(原代号淮麦302)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以百农9711/淮麦95079的F_1为母本、淮麦9701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经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17年1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700010。1特征特性淮麦44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全生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元麦粉理化性质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5种元麦粉理化性质及其与面条品质间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元麦面条加工的元麦品种,为元麦面条生产的原料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黑元麦、东陈元麦、通麦6号、通麦8号和苏裸麦2号5个品种元麦粉的化学组分含量、溶解度、膨胀势、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并对元麦粉理化特性与元麦面条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种元麦粉组分的差别明显,通麦6号元麦粉的总淀粉、粗蛋白及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下同),而其直链/支链淀粉比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东陈元麦和通麦8号元麦粉的粗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黑元麦、东陈元麦和通麦8号元麦粉的灰分含量较高,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不同水浴温度下,东陈元麦粉的溶解度均高于其他品种;85~95℃水浴时,通麦6号元麦粉的膨胀势高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元麦粉的糊化特性间存在明显差异,5种元麦粉的峰值黏度与最终黏度、回生值和谷底黏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最终黏度与回生值和谷底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峰值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峰值时间与回生值和谷底黏度呈显著正相关。通麦6号元麦粉制成的面条感官评分最高,煮制损失率和断条率最低;元麦面条的感官评分与元麦粉的总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支链淀粉比和溶解度呈显著负相关;面条的断条率与元麦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谷底黏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综合比较,通麦6号是更适宜面条加工的元麦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菌种固态发酵法提高燕麦全谷物的蛋白质营养品质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植物乳杆菌70810与米根霉在燕麦全谷物基质中共固态发酵特性及对燕麦营养价值的影响,利用平板计数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乳酸菌的生长情况和真菌麦角固醇含量,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法和邻苯二甲醛法测定发酵过程中燕麦蛋白质的水解情况。结果表明:燕麦全谷物基质中,随着植物乳杆菌70810和米根霉共同发酵时间的延长,乳酸菌活菌数和麦角固醇含量逐渐增加,72 h分别达到(8.46±0.04)(lg(CFU/g))和(137.04±6.13)μg/g,其中活菌计数结果比植物乳杆菌70810单独发酵时提高了7.14%;pH值由5.34±0.12降低至3.74±0.04,总酸质量分数由(0.23±0.02)%增加至(1.08±0.08)%;蛋白质发生明显水解,发酵至72 h,可溶性蛋白(以牛血清白蛋白当量计)含量为(11.58±0.16)mg/g,分子质量小于10 k Da肽(以胰酪蛋白胨当量计)含量为(366.51±1.30)mg/g。发酵后的燕麦蛋白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氨基酸组成更为合理,赖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必需氨基酸指数提高至75.63±0.10,蛋白质生物价提高至70.74±0.1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4种干燥方式对山药脆片香气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干燥方式对山药脆片香气成分和含量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4种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山药脆片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从4种干燥方法所得山药脆片样品共检测出33种香气成分。其中冷冻干燥、膨化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所得山药脆片分别检测出13、15、11?种和14种香气成分。主要分为醛类、腈类、酮类、烃类、醇类、酸类、酯类、其他类,对8类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香气品质评价模型,并通过主成分载荷图以及主成分得分图,得出冷冻干燥山药脆片的综合得分最高,其香气品质最佳,其次是膨化干燥、真空干燥均优于热风干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7-1基因对水稻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在水稻中过量表达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P7-1基因,分析RBSDV P7-1是否是导致水稻不育的重要致病因子,并明确过量表达P7-1转基因植株对病毒的抗性。【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感病植物中扩增获得RBSDV P7-1基因,构建p CAMBIA-1300-P7-1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转基因水稻,观察水稻是否能够正常结实,并采用人工接种病毒方法分析转基因植株的抗性。【结果】过量表达RBSDV P7-1的转基因水稻生长、结实正常。在接种7 d和14 d时转基因植株中病毒积累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但在28 d时部分转基因株系中病毒积累量高于对照,接种30 d时转基因植株的发病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水稻中过量表达RBSDV P7-1不影响水稻的结实;转基因水稻在RBSDV侵染早期可抑制病毒的积累,但在后期对病毒的抗性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味猕猴桃新品种‘瑞玉’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猕猴桃新品种‘瑞玉’与11个美味猕猴桃品种的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新品种‘瑞玉’的综合品质。【方法】以西安猕猴桃试验站种质资源圃的新品种‘瑞玉’及其他11个美味猕猴桃品种为试材,在果实达到成熟期测其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可食条件下测其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其他11个猕猴桃品种相比,‘瑞玉’的单果质量和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分别为81.11g和0.83%;果形指数和维生素C含量居中,分别为1.42和83.53mg/hg;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最高,分别为24.50%,21.28%,12.09%和14.5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干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和0.868;可溶性糖含量与干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和0.841;可滴定酸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9。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主成分1所携带的信息主要是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可滴定酸含量;主成分2所携带的信息主要是维生素C含量和果形指数;主成分3所携带的信息主要是单果质量和硬度。【结论】新品种‘瑞玉’的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品种,且综合品质较高;主成分分析显示,12个猕猴桃品种品质优劣的顺序依次为‘金魁’、‘翠香’、‘瑞玉’、‘海艳’、‘哑特’、‘徐香’、‘晨光’、‘贵长’、‘秦美’、‘秋明’、‘海沃德’和‘米良一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敏感、特异、稳定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方法,本试验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IBDV-VP2结构蛋白为抗原,通过包被VP2单克隆抗体捕捉VP2结构蛋白的形式,建立鸡血清VP2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方法(VP2-ELISA)。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最适包被质量浓度为3mg/L,VP2最佳稀释度为1∶20,夹心ELISA效价1∶12.8,被捡血清的稀释度为1∶400。该方法与禽流感、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及杆状病毒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对琼扩效价为1∶32的IBDV阳性血清的最低检出量为1∶12 800,ROC曲线确定的D450nm临界值为0.236,组内、组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0%。用本试验建立的VP2-ELISA方法与进口IBDV-ELISA抗体试剂盒平行检测100份背景已知的临床鸡血清样品,总符合率VP2-ELISA(97%)高于进口ELISA试剂盒(96%)。本试验为进一步研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VP2 单克隆抗体 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果实品质模糊综合评判的砂梨熟期配套品种初步筛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砂梨果实品质评价模型,确定各品种的综合评价值,为苏南地区不同成熟期砂梨品种的组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综合表现优良的42个砂梨品种为试材,调查果实成熟期,测定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维生素C、石细胞和可滴定酸含量等品质指标,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各品质指标的权重,得到不同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评判值,以综合评判值对参试品种进行分级,结合成熟期确定最佳的砂梨品种组合。【结果】参试的42个砂梨品种中,早熟品种12个,中熟品种20个,晚熟品种10个;果实品质指标中,单果质量、外观综合评价值、内质综合评价值、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石细胞和可滴定酸含量的权重分别为0.145,0.178,0.164,0.134,0.09,0.100,0.083和0.108。根据不同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评判值可知,42个砂梨品种中,一、二、三、四等品的数量分别为8,11,13,10,其中一等品种中早熟品种4个(‘若光’、‘翠冠’、‘爱甘水’和‘幸水’),中熟品种3个(‘秋月’、‘彩玉’和‘丰水’),晚熟品种1个(‘王秋’)。【结论】苏南地区在今后的引种及建园时,推荐选择‘若光’、‘翠冠’、‘爱甘水’、‘幸水’、‘秋月’、‘彩玉’、‘丰水’、‘王秋’等优质砂梨品种,形成一套涵盖7月下旬到10月上旬成熟的砂梨品种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黑斑病菌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与RFP标记转化子的致病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梨黑斑病是我国梨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导致梨叶与果实产生黑斑症状及早期落叶,对我国梨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实验在前期获得强致病性梨黑斑病菌菌株HN-5基础上,建立该病菌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优化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以及转化体系发现梨黑斑病菌HN-5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优条件为:菌丝在M R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6 h;以0.7 M NaCl+0.8 M Mannitol为稳渗剂,配置复合细胞壁裂解酶(1%崩溃酶+1%裂解酶+1%纤维素酶+1%蜗牛酶),酶解菌丝3 h,原生质体的产量可达0.5×10~7个·mL~(-1)。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将含有RFP基因的质粒p KD7转入链格孢菌HN-5中,转化效率为6个·μg~(-1)DNA。PCR检测和转化子荧光观察均表明RFP基因整合到了HN-5基因组中并成功表达。致病性分析发现RFP (Red Fluorescent Protein)标记转化子致病性未发生变化。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EG (Polyethylene glycol)介导的梨黑斑病菌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RFP标记菌株,为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种套袋对早熟梨果实糖酸和毒死蜱农药残留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早熟梨套袋对果实糖酸含量及毒死蜱农药残留的影响,以早熟梨苏翠1号作为研究试材,选择5种纸袋分别进行套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比较了糖酸组分含量、果实毒死蜱农药残留的差异。结果表明,套袋果实的光洁度及亮度明显提高,以黄白袋HB和复合黑蜡袋FL处理较高,对果实大小、果形指数没有显著影响;果实的山梨醇含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明显降低。黄白袋HB的总糖含量相对较高,较HB对照的低6.36%。5种纸袋对果实苹果酸、奎尼酸、总酸的影响较大,而对柠檬酸含量的影响并不大。与对照相比,黄白袋HB、复合黑蜡袋FL的处理果实毒死蜱残留量低37.37%、55.55%。其中,复合黑蜡袋FL与黄白袋HB相比,果实毒死蜱残留量低29.03%,套三层纸袋的果实毒死蜱残留量降低程度好于双层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