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牛蒡根际土壤解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长特性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牛蒡根际土壤的有效磷含量,以促进牛蒡的生长,采用解磷圈法及磷钼蓝比色法,从牛蒡根际土壤中筛选具有较高解磷能力的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筛选获得1株高效解磷菌JL-1,其在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发酵2 d,解磷量为50. 4μg/m L。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Acinetobacter indicus,此菌株在温度26~37℃、pH值6. 5~8. 0条件下,生长较好,最适温度为30℃,最适p H值为7. 0;可以耐受NaCl质量浓度为60 g/L,生长最适NaCl质量浓度为10 g/L。

关键词: 牛蒡 根际土壤 解磷菌 筛选鉴定 生长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种杀螨剂对罗宾根螨和腐食酪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食用菌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食用菌生产中防治罗宾根螨(Rhizoglyphus robini)和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的药剂,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6种常用的杀螨剂对罗宾根螨和腐食酪螨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第24小时,4.3%高氟·甲维盐乳油、4%阿维·唑螨酯水乳剂、100g/L乙螨唑悬浮剂、40g/L双甲脒乳油、240g/L螺螨酯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罗宾根螨的LC_(50)值分别为2.557、2.730、2.749、3.024、3.348、3.397 mg/L,对腐食酪螨的LC_(50)值分别为2.569、2.770、2.766、2.981、3.395 mg/L和3.566mg/L;药剂处理后第48小时,6种杀螨剂对罗宾根螨的LC_(50)值分别为:2.136、2.522、2.524、2.859、3.296、3.171mg/L;对腐食酪螨LC_(50)值为2.415、2.509、2.544、2.81、3.243mg/L和3.327mg/L。研究发现4.3%高氟·甲维盐乳油和4%阿维·唑螨酯水乳剂的杀螨效果较好,240g/L螺螨酯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的杀螨效果较弱。

关键词: 高氟·甲维盐 阿维·唑螨酯 校正死亡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设施作物上灰霉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设施作物生产水平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灰霉病在该地区发生普遍,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本研究从长三角地区(江苏盐城、南通、淮安、苏州、扬州、镇江,上海嘉定,浙江嘉兴、宁波)种植番茄、草莓等的温室大棚中采集了灰霉病菌195株,根据采集地点和寄主植物种类将这些菌株划分为16个群体,利用9对SSR引物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灰霉病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所分析的灰霉病菌的亲缘关系与采集地点的相关性不紧密,而与寄主植物种类有一定关系。进一步对27个大棚的菌株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在寄主植物相同的情况下,通常同一地点相邻大棚的菌株群体亲缘关系更近。遗传变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灰霉病菌群体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但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比率非常高,表明群体间分化较大,温室大棚的存在对菌株的进化起到了明显的隔离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温室大棚的使用对灰霉病菌遗传进化及病害流行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灰葡萄孢 设施作物 群体遗传 病害流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调理剂对栽培基质性能及蔬菜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农业废弃物替代珍贵的泥炭资源成为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农业废弃物原料基质普遍存在持水性差、养分保蓄能力差、容重大、易板结、孔隙性差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应用推广。本研究以发酵床废弃垫料(SPLC)为原料的配方基质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吸水树脂(SAP)、生物炭、硅藻土以不同比例混合,配制成不同基质复合调理剂,研究调理剂在废弃垫料以不同比例替代泥炭条件下对基质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不同复合调理剂对基质栽培空心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调理剂情况下,随SPLC比例提高及泥炭比例的降低,配方基质持水性、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均明显降低,而电导率则显著升高;相应地,空心菜出苗率及株高、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等生长指标也逐渐降低。添加复合调理剂后,各处理基质理化性质及空心菜生长差异明显,总体而言,调理剂中SAP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基质持水性,促进了空心菜出苗及生长;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配方基质孔隙度及持水量呈上升趋势,但电导率也迅速上升;随硅藻土比例的增加,基质容重逐渐增加,但对基质电导率有降低作用。各复合调理剂综合作用结果显示,0.8 g/L SAP+5%生物炭+5%硅藻土及0.8 g/L SAP+10%生物炭+10%硅藻土2个调理剂配方明显改善了配方基质各项理化性状和空心菜生长,在SPLC比例由30%增至50%,泥炭比例由30%降至10%的情况下,仍然提高了空心菜产量。说明这2个复合调理剂可以有效改善配方基质性能,有助于农业废弃物替代泥炭成为蔬菜栽培基质的原料。

关键词: 生物炭 保水剂 硅藻土 栽培基质 蔬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PV-VP2蛋白和PCV2-Cap蛋白二联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制PCV2ORF2基因编码的Cap蛋白与PPV VP2结构蛋白二联亚单位疫苗。【方法】设计截去NLS信号肽序列的Cap蛋白氨基酸序列和VP2蛋白氨基酸全序列,分别进行大肠杆菌偏嗜密码子优化,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出可溶性的Cap蛋白和VP2重组蛋白。将重组蛋白纯化后分别与ISA201佐剂混合制备单苗和二联亚单位疫苗,免疫ICR小鼠,同时设立PBS空白对照和大肠杆菌BL21对照。首免后21d进行加强免疫,利用MTT比色法、细胞中和试验法和ELISA法对免疫小鼠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及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NF-α)mRNA水平、免疫后中和抗体效价以及ELISA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小鼠二免21d后进行PPV和PCV2混合攻毒,利用Real-time PCR法定量测定攻毒后小鼠脾脏的病毒含量。【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Cap和pET32a-VP2,表达出可溶性蛋白Cap和VP2,经GEM颗粒和饱和硫酸铵沉淀法纯化蛋白,获得的PCV2Cap蛋白质量浓度为1 213μg/mL,PPV VP2蛋白质量浓度为1 025μg/mL。两种蛋白混合乳化制苗后无相互免疫抑制作用,并且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后42d,单苗免疫组和二联亚单位疫苗组PCV2ELISA抗体效价均能达到800以上,中和抗体达到32~38,PPV HI抗体效价均高于6,PPV中和效价高于300,并且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提高IL-4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脾脏中PCV2和PPV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免疫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的PCV2Cap蛋白和PPV VP2蛋白制备的二联亚单位疫苗免疫ICR小鼠,其抗体水平与Cap、VP2单苗免疫水平相当,且对ICR小鼠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关键词: Cap蛋白 VP2蛋白 可溶性表达 二联亚单位疫苗 猪细小病毒 猪圆环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鹰嘴豆乳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复合诱变选育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复合诱变的方式提高乳酸菌发酵鹰嘴豆乳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能力,为开发富含GABA的功能性食品打下基础。以植物乳杆菌M-6作为出发菌株,分别进行紫外、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确定紫外照射最佳时间为240 s,氯化锂最佳质量分数为1.25%。采用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平板法、纸层析法、berthelot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突变株的产GABA特性进行检测,筛选到21株GABA产量高于出发菌株的菌株,其中紫外-氯化锂诱变所得突变株UL-4产量最高,在MRSG培养基(含1%MSG)和鹰嘴豆乳(含0.2%MSG)里的产量分别为899.27 mg/L和369.53 mg/L,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64.25%和30.46%,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关键词: 鹰嘴豆乳 乳酸菌 γ-氨基丁酸 复合诱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品种(系)白粉病田间抗性鉴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查草莓不同品种(系)的白粉病发病规律,发现设施条件下的草莓白粉病发病时间为11月初至翌年5月,大面积爆发在3~4月份。易感白粉病的品种发病较早(11月初)、抗白粉病品种发病晚(翌年4~5月)。分析31个主栽的草莓品种田间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发现不同来源的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来源欧美的草莓品种多表现高抗或抗病,来源日本的草莓品种多表现易感白粉病,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多表现抗病或中抗白粉病。经统计明确高抗白粉病的品种有4个:"甜查理""爱莓""赛娃""宁玉";高感白粉病的品种有7个:"甘王""章姬""红颊""幸香""千代田""黔莓1号""枥乙女"。调查设施栽培条件下137个草莓优系,共计47个杂交组合的田间抗白粉病特性,发现高抗白粉病的优系23个,来自15个双亲组合类型,其双亲组合主要含有高抗亲本"宁玉"和‘甜查理’的遗传信息。13个优系表现高感白粉病,来自12个双亲组合,其双亲的高感遗传信息分别来自"红颊""章姬""佐贺清香"。通过分析亲本的抗白粉病特征,发现抗病与感病遗传信息的传递有以下规律:母本是抗病品种、父本是感病品种得到的后代株系中,表现抗病的几率(82.98%)大于以上双亲组合反交所获株系表现抗病的几率(66.67%)。尤其在父母本都是抗病品种的后代株系中,其后代株系表现抗病的几率最大(高抗46.67%、抗病26.67%、中抗20.00%,合计93.34%),只有极少数表现感病(6.67%),未见重感株系出现。

关键词: 草莓 白粉病 品种 株系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抗ALS类除草剂油菜种质创制与研究进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学除草是控制田间草害的有效手段,但我国油菜化学除草面积非常有限。创制对特定除草剂具有选择抗性的油菜新种质,选育抗性品种是实现我国油菜化学除草的有效途径。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量、选择性强、杀草谱广等优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简述了ALS基因及其突变产生抗性的机制,着重介绍我国基于ALS靶酶突变的抗除草剂油菜种质创制、抗性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抗除草剂新种质在油菜抗性新品种选育、杂交油菜制种及抗性基因在转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油菜 化学除草 ALS类除草剂 靶酶突变 种质创制 抗性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排水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实际效果

中国给水排水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镇江市上社河为农田区域排水灌溉河道,承担着容纳农田面源污染负荷的作用。为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通过截污围隔装置、组合型生态浮床、生态护坡及水生植物恢复等工程技术措施对该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治理。结果表明,经过6个月的稳定运行,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得以有效去除,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了恢复和提升。该工程设计可为农村面源污染水环境生态修复的相关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生态修复 治理思路 水生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JS2008株的传代培养及遗传变异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JS2008株的序列特征及其连续传代后的序列变化规律,为筛选出新的疫苗候选毒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分离自华东地区某发病猪场的PEDV JS2008株在Vero细胞系上传代培养至100代,选取部分代次进行病毒滴度测定;每隔10代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对各代次病毒的S基因、ORF3基因和N基因进行扩增,并与PEDV经典和流行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PEDV JS2008株经连续传代至100代,其病毒滴度由105.5TCID50/0.1 mL上升至107.5TCID50/0.1 mL。JS2008株在传代过程中共有11处碱基发生突变,其中9处发生在传代培养的第10~20代,变异主要位于S基因上(7/11);同时发现JS2008株及其传代株与attenuated DR13株的相似性最高。基于S基因和N基因序列构建的PEDV系统发育进化树均表明JS2008株各代次与attenuated DR13株同处于Group 3进化群;基于ORF3基因序列构建的PEDV系统发育进化树则显示,JS2008株各代次与attenuated DR13株均处于同一进化群(Group 2)。【结论】PEDV JS2008株通过Vero细胞系进行体外连续传代至100代,其碱基突变主要发生在病毒传代培养的第10~20代,病毒滴度明显提高,抗原量增加,为研制新型PEDV疫苗提供可能,同时推测病毒传代培养10~20代是病毒发生变异以适应细胞培养的活跃期。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JS2008株 传代培养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