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不同材质墙体日光温室内气温演变

干旱气象 2019

摘要:为探寻不同材质墙体日光温室内气温的演变规律,找出其增温保温差异,以便有针对地进行温室种植和管理,本文通过在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和土墙日光温室内设立不同梯度和不同方位的监测点,连续监测两座温室内气温的全天变化,并采用MATLAB技术,展现不同天气条件下两座日光温室内气温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晴天时,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内的升温和降温速率均较土墙日光温室大,阴天时,两座温室内的升温和降温速率基本相等,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较土墙日光温室有较强的增温保温性能;(2)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内的气温较同时刻土墙日光温室内气温高,晴天时,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比土墙日光温室内分别高3.0~8.0℃和1.0℃,阴天时则分别高2.0~3.0℃和3.0℃.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不同墙体 气温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冬小麦新品种冀麦585的选育及育种策略

河北农业科学 2019

摘要:冀麦585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利用改良的高产太谷核不育群体,经多品种聚合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产量潜力大、适应性广、抗寒性强、抗病性强等,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0),2012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13004号),2015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CNA20101081.4),适宜在我国黄淮北片冬麦区的山东省、山西南部以及河北中南部推广种植.

关键词: 冬小麦 冀麦585 品种选育 育种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无公害生产技术

烟台果树 2019

摘要:1园地选择与规划1.1园地条件年平均气温7.5~14℃,1月份平均气温不低于-10℃,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pH值5.9~8.0,氯化盐含量在0.13%以下。1.2园地规划平原果园采用南北行向,山地果园按等高线栽植。2苗木选择和定植2.1苗木选择主侧根5条以上,长度20 cm以上,具有较多须根;生长充实,苗高1 m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砧穗互作的效应

河北果树 2019

摘要:砧木和接穗是矮化苹果树体结构的基本结构单元,果树通过嫁接组成新的复合体后,这几个结构单元在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反应等方面互相影响,会导致新的形态结构特点发生,即砧穗互作效应。研究砧穗互作效应,对于科学选择砧穗组合,实现苹果优质高产意义重大。国内外关于砧穗组合从互作机理到生产应用等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现就近年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简述。1砧穗互作对苹果树致矮效果的影响不同砧穗组合对果树生长的影响,最明显的表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晚熟桃新品种‘秋恋’

北方果树 2019

摘要:‘秋恋’是以‘重阳红’为母本、‘燕红’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晚熟桃新品种,2017年12月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1品种特征特性树势健壮,树姿半开张。果实近圆形,果顶平或稍凹,梗洼中深,缝合线浅,两侧较对称;平均单果质量324 g,大果515 g。果皮底色黄白,果面90%以上着深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茎腐病主要病原菌及优势种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组成及优势种,为病原菌致病机制、抗性育种及茎腐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2017年采集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3个省(河北、河南、山东)的玉米茎腐病样本850份。通过形态学、通用引物和特异引物对病组织分离物进行鉴定,并采用上述引物直接检测病组织。整合分析分离物鉴定法和组织分子检测法的结果以确定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及优势种;分析主要病原菌在各省间以及同一省份不同年度的检出率,揭示主要病原菌的种群动态变化;分析单个样本中病原菌的检出率,探讨多种病原菌的共存模式。【结果】有667份样本检测出真菌或卵菌,占总样本的78.47%;年度间样本检出率存在差异,2014年的检出率不足50%,而2015—2017年的检出率相近,均高于90%。在所有样本中共检出20属46种真菌或卵菌,其中镰孢菌(Fusarium spp.)的检出率最高,为89.96%,包括禾谷镰孢复合种(F.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亚粘团镰孢(F. subglutinans)、尖镰孢(F. oxysporum)、黄色镰孢(F. culmorum)、藤仓镰孢(F. fujikuroi)、变红镰孢(F. incarnatum)、木贼镰孢(F. equiseti)和茄镰孢(F. solani)11个种;腐霉菌(Pythium spp.)的检出率为34.18%,包括芒孢腐霉(P. aristosporum)、禾生腐霉(P. graminicola)、棘腐霉(P. acanthicum)、孤雌腐霉(P. amasculinum)和寡雄腐霉(P. oligandrum)5个种。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芒孢腐霉和层出镰孢为4种主要病原菌,检出率依次为62.07%、46.93%、29.09%和28.04%,其中拟轮枝镰孢为优势种。各省之间,上述4种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拟轮枝镰孢在河北省的检出率为73.98%,明显高于该菌在河南省和山东省的检出率;禾谷镰孢复合种在3个省的检出率相近;层出镰孢和芒孢腐霉在山东省的检出率分别为35.78%和34.31%,均高于在其他两省的检出率。同一省份不同年度上述4种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呈动态变化,其中任何一种病原菌均有可能上升为优势种。进一步分析表明,单个样本中可以检测出一种或多种病原菌,检测出1种菌的样本占38.38%,检出2种和3种病原菌的样本分别占29.24%和19.04%;2种及以上病原菌共存以镰孢菌和腐霉菌、镰孢菌和镰孢菌模式为主。【结论】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茎腐病主要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芒孢腐霉和层出镰孢,其中拟轮枝镰孢为优势种;拟轮枝镰孢在河北省的检出率最高,层出镰孢和芒孢腐霉在山东省的检出率最高,禾谷镰孢复合种在3个省的检出率相近;单个样本中存在多种病原菌共存的模式。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黄淮海地区 病原菌检测 优势种 镰孢菌 腐霉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斑病菌亲环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规律分析

玉米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简并引物PCR结合RACE技术获得S. turcica中亲环素基因的全长,并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病菌侵染结构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亲环素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125 bp,3′UTR 154 bp,5′UTR 93 bp,编码374个氨基酸,将此基因命名为CyPs1,并将其cDNA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EU679371.1,Protein ID为ACD62431.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CyPs1与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蓝莓枯枝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等物种的亲环素同源性可达到90%以上。该基因在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及侵染阶段均有表达,至附着胞形成和侵染菌丝形成阶段,转录水平分别升至分生孢子时期的2倍和3倍。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大斑病菌 亲环素 Ca~(2+)信号途径 附着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华北潮土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变化

华北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小麦秸秆还田及施肥对潮土土壤有机碳演变的影响,以指导华北潮土培肥增产。在辛集马兰设置22 a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2-2014年,试验包含4个处理,NP:不施钾+秸秆不还田; NPK:平衡施肥+秸秆不还田;NPS:不施钾+小麦秸秆还田; NPKS:平衡施肥+小麦秸秆还田),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试验年限、碳投入、碳平衡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处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时间均呈增加趋势,NP、NPK、NPS、NPKS增加速率分别为0. 06,0. 17,0. 25,0. 34 g/(kg. a),且22 a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增加,分别增加为2. 2,6. 2,5. 9,8. 9 t/hm~2,固碳速率分别为0. 10,0. 28,0. 27,0. 40 t/(hm~2·a)。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与累积碳投入变化量呈线性相关关系(y=0. 091x-0. 241,R~2=0. 360*),在小麦秸秆还田下,维持初始有机碳水平的累积碳投入量为2. 65 t/hm~2,固碳效率为9. 1%。通过边界线分析可知,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稳产高产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 47,9. 04 g/kg,未达到此值时土壤有机碳含量每增加1 g/kg,小麦籽粒产量增加167. 5 kg/hm~2,玉米籽粒产量增加678. 5kg/hm~2。秸秆还田和平衡施肥是华北潮土有机碳含量提升和土壤碳库保育的重要手段,连续秸秆还田和平衡施肥对保证该区域粮食生产高产稳产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华北潮土 长期施肥 有机碳 固碳速率 固碳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耐裂西瓜新品种‘美胜’

园艺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胜’西瓜是以‘花早绿’为母本,‘904-2-1-M’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耐裂、高产杂交一代新品种。果实圆形,底色深绿,覆清晰的墨绿条带,条带数14~16条,有蜡质层;瓜皮厚1 cm,韧性好,耐储运;瓤色红,沙脆,纤维少,口感好,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果实发育期30 d,平均单瓜质量7.4 kg,平均产量75 570 kg·hm~(-2)。适宜河北省早春拱棚种植。

关键词: 西瓜 耐裂 高产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分枝结薯期不同时间滴灌对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摘要:甘薯分枝结薯期易受干旱胁迫影响,严重时产量降低.生产中关于分枝结薯期具体时段灌溉对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罕有报道.为探究分枝结薯期不同灌溉处理对叶片光合特性 、抗氧化特性、块根中淀粉合成及产量等方面的影响,选用冀薯982为试验材料,设置生育期不灌溉(W0)、栽插后10 d滴灌(W10)、栽插后20 d滴灌(W20)、栽插后30 d滴灌(W30)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栽插后10 d滴灌处理的甘薯:1)块根产量最高;2)叶片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氧和维持细胞渗透势的能力;3)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都较高,利用光能合成同化物的效率也较高,较强的蒸腾带走更多的热量,促使冠层温度降低;4)叶片抵抗干旱胁迫能力和光合生产能力都较强,同时库器官中物质转运及淀粉合成能力提高,促使产量提高.故栽插后10 d,薯苗对干旱胁迫更敏感,生产中应保证及时供水.

关键词: 滴灌时间 抗旱能力 光合作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