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桃穿孔病的比较鉴别与防治

河北果树 2019

摘要:桃穿孔病是桃、李、杏和樱桃等核果类果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各核果类果树产区都有发生,尤其沿海滨湖地区在多雨、多雾年份发生严重,常引起核果类果树叶片大量穿孔、早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根据病原种类的不同,桃穿孔病分为细菌性穿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卡那霉素筛选转基因棉花技术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为了提高带有npt-Ⅱ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棉花后代的筛选效率,通过利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进行浸种,同时比较浸种时间的长短对棉花子叶片伤害程度,并用PCR分子检测相互验证。结果表明:用浓度1 000 mg/L的硫酸卡那霉素溶液浸种3 d,每5 mL溶液浸泡1粒棉花种子,播种出苗以后,拔除子叶上有白化斑的棉花苗,剩余的子叶上没有出现白化斑的棉花苗即为转基因阳性植株,经PCR检测筛选的准确率达100%。利用卡那霉素溶液浸种的方法筛选带有npt-Ⅱ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棉花后代材料的技术流程经济有效、准确可行。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卡那霉素 浸种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技人员如何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服务

河北果树 2019

摘要:科技人员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服务,关键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扎实开展农业科研创新,二是持续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三是健全完善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机制,四是深入的持续的开展"三区"科技人员专项工作,五是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六是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技术指导。

关键词: 科技人员 乡村振兴 战略 创新 培训 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贮甜高粱替代青贮玉米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发酵处理的青贮甜高粱替代日粮中不同比例的青贮玉米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中国荷斯坦泌乳牛25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试验2组分别以添加剂青贮甜高粱、常规青贮甜高粱替代基础日粮中50%青贮玉米;试验3组、试验4组分别以添加剂青贮甜高粱、常规青贮甜高粱替代基础日粮中全部青贮玉米。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试验1组、试验3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2组、试验4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日产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3组、试验4组显著低于试验1组、试验2组(P<0.05);试验2组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试验4组(P<0.01);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血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2组、试验4组血液中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P<0.01),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使用青贮甜高粱饲喂奶牛可行,但添加比例不宜过大,同时要注意日粮的能氮平衡。

关键词: 青贮甜高粱 青贮玉米 添加剂 生产性能 血液生化指标 荷斯坦奶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对玉米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健康和感病玉米叶片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明确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侵染后玉米叶片病理反应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与健康植株相比,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与玉米植株之间的互作均可导致寄主发生明显的细胞病理学变化.在受侵染的玉米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膨胀变形,数量相对减少,双膜结构破损;基粒片层结构膨胀、排列无序、甚至解体;线粒体数量增多、肿胀变形、内嵴模糊不清,严重者内嵴消失并空泡化;细胞核形态变为不规则,核膜破裂;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呈降解状态.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线虫矮化病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和收获期对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草学 2019

摘要:2013年对4个饲用玉米品种施氮量和收获期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饲用玉米株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也逐渐增加,显著高于对照(不施肥),RFV和GI表现相同趋势,但150、300、45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收获期的延迟,株高无明显变化;植株含水量由70%降至65%左右,鲜草产量逐渐下降,干草产量逐渐增加,1/2和3/4乳线期干草产量无差异;茎秆比重减小,果穗比例可达50%以上。综合来看,生产上施氮量150 kg/hm~2可实现节本增效,1/2乳线期收获可获得较高的干草产量。

关键词: 饲用玉米 施氮量 收获期 产量 饲用价值 穗茎叶比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下设施菜田土壤团聚体养分和微生物量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摘要:[目的]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化肥施用严重超量、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模式不合理等现象,利用日光温室蔬菜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地土壤团聚体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和减量施用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5%或50%的无机氮肥用玉米秸秆或猪粪中氮替代,进行温室蔬菜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共设5个处理(各处理等氮、等磷、等钾):1)全部施用化肥氮(4/4CN);2) 3/4化肥氮+1/4猪粪氮(3/4CN+1/4MN);3) 2/4化肥氮+2/4猪粪氮(2/4CN+2/4MN);4) 2/4化肥氮+1/4猪粪氮+1/4秸秆氮(2/4CN+1/4MN+1/4SN);5) 2/4化肥氮+2/4秸秆氮(2/4CN+2/4SN).在定位试验第6年冬春茬黄瓜季拉秧期采取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分布规律和稳定性,并测定各粒级团聚体中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设施菜地土壤团聚体以250~1000μm团聚体和> 2000μ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分别平均为32.0%和38.4%.较4/4CN模式,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 250μm)比例.配施秸秆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影响相对较大,并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分别提高6.1%和11.2%.在<250μm团聚体、250~1000μm团聚体、1000~2000μm团聚体和> 2000μm团聚体中,不同有机肥化肥配施模式(3/4CN+1/4MN、2/4CN+2/4MN、2/4CN+1/4MN+1/4SN、2/4CN+2/4SN)土壤有机碳含量较4/4CN模式分别增加36.8%~89.6%、34.9%~100.3%、29.5%~69.2%和21.7%~72.1%,分别平均增加69.8%、76.6%、56.9%和49.2%.不同施肥模式对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速效磷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土壤有机碳、全氮主要分布在250~1000μm团聚体和> 2000μm团聚体中,平均分别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34.1%、35.2%和土壤全氮储量的34.0%、36.4%.土壤硝态氮在250~1000μm团聚体与1000~2000μm团聚体中含量较高,土壤速效钾、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随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增大而提高,而速效磷则随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增大而降低.[结论]设施菜田土壤团聚体优势粒级为> 2000μm团聚体和250~1000μm团聚体,配施秸秆模式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提高土壤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设施菜地土壤有机碳氮主要分布在250~1000μm团聚体和> 2000μm团聚体中,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呈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设施菜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化肥减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线角木蠹蛾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河北农业科学 2019

摘要:小线角木蠹蛾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标准编号:DB 1301/T 297-2018)规定了小线角木蠹蛾的虫情调查、发生为害程度划分、防治标准、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检查等内容.该规程为有效控制小线角木蠹蛾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小线角木蠹蛾 综合防治 技术规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发生的玉米弯孢叶斑病,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其致病菌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在不同地区和年份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为研究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数据资料。【方法】对2013、2016和2017年采集自黄淮海地区5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的病样进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和EF-1α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共获得175个新月弯孢菌株。从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3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175个新月弯孢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利用Popgen32软件计算多态性比率、Shannon’s信息指数、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使用NTsys2.10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和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主坐标分析,构建聚类分析图和散点图。【结果】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175个菌株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0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100%。在群体平均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水平(H)为0.3867,Shannon’s的信息指数(I)为0.5682,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河南和安徽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江苏种群较低;年度间相同地理来源的菌群亲缘关系较远,相同年份不同地理来源菌群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显示所有菌株相似系数为0.51—0.93,在相似系数为0.59水平上,175个菌株被划分为2群5个亚群,亚群间表现出年度间的差异,不同地理种群病菌间存在基因交流,遗传相关性较高;主坐标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同一年份的菌株明显聚集在一起。【结论】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菌群体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地域相邻的病菌遗传关系较近;同一地区的菌株在年度间表现出一定遗传距离,而同一年份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遗传距离较近。引起该地区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新月弯孢菌株不是以本地菌源为主,其主要菌源可能来自南方水稻和草坪草或东南亚玉米生产区,但也存在少量存活于地表病残体上的菌株可作翌年的初侵染源。

关键词: 新月弯孢 黄淮海地区 遗传多样性 I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主推技术系列科教片简介

河北农机 201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